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强军经验初探*

2017-01-03 08:50
军事历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从战争实际和战略需要出发,立足第三次军事战略转变,着眼打赢大规模正规战争,从规模、质量、结构三个方面着手,大幅度扩充军队数量规模,不断提高人和武器的质量,适时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规模强军:积极扩充军队数量规模

数量规模是保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在敌我武器装备没有明显代差的情况下,数量规模就是比较双方战斗力的首要指标。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投入兵员数量之多、伤亡之大,是前所未见的。因此正如刘伯承指出的:“人民武装建设首先表现在数量大而力量即大”*《刘伯承军事文选》,517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迅速补充兵员装备损失,并扩充部队数量规模,是提高战斗力并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重要途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强大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内容。中共七大决议专门要求:“扩大人民武装(消灭与瓦解放伪军)。主力军地方军游击队民兵都必须扩大”*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113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此后又指出:“目前整编与扩大军队,是各根据地最重要的工作”*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289页。。各大战略区广泛开展了扩兵运动,人民解放军数量规模迅速扩大,解放战争结束时“已由127万人发展到约500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42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扩大数量规模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解放区农民参军入伍、教育溶化俘虏和改造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和平改编部队。解放战争前期主要是大量吸收翻身农民入伍。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军俘虏也成为人民解放军扩充的重要来源,部分战略区甚至成为主要来源。改造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和平改编部队,则是解放战争后期扩军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军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GJ003-087。

(一)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入伍

要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必须解放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45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而要动员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战争,必须实现农民经济上的解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辽沈决战》编审小组:《辽沈决战》(续集),4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实现了经济上的解放。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入伍是其经济解放在军事上的体现。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毛泽东选集》,第4卷,1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房产的翻身农民,经济上实现了解放,政治上得到了教育,自觉保卫土改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发动和组织下,在“人民江山人民保”“保田保粮保家乡”等口号鼓舞下,翻身农民参军入伍热潮持续高涨。1946年7~10月,苏皖解放区有3.5万人参军;1946年下半年,山东解放区有11万人参军;1946年7月~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有19万人参军,晋察冀解放区有6万人参军;东北解放区最为突出,在战略防御阶段就有30万人参军。毛泽东指出:“东北在短期内建立了很大的军队,主要是得力于土地改革。”*《毛泽东文集》,第4卷,3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战略防御阶段,各战略区参军总人数超过70万。翻身农民成为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扩兵的主要来源,而且他们革命热情高、阶级成分好,“能够自觉的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而坚决斗争。这是我们真正建军的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印:《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0册,321页,1982。

(二)教育溶化俘虏官兵

经过解放战争初期多次大规模动员,“各区扩兵(包括东北在内)均已至饱和点”*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250页。,尤其是“解放区的老区、半老区经几次大动员补充部队后,壮丁已感缺乏”*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印:《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2册,85页。,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严重影响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1948年7月17日《中央关于兵源补充问题的指示》明确要求:“今年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各区除个别地方原定扩兵计划准予完成外,其余均不应扩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250页。此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反复重申:非经中央批准,不许在老区直接扩兵。这就意味着主要依靠动员翻身农民入伍来快速扩充的模式很难继续。对于如何解决部队补充扩充的庞大兵员需求与后方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中共中央经过反复思考,在《中央关于兵源补充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主要依靠俘虏”*《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250~251页。。1948年8月《中央军委关于兵员补充问题的指示》进一步指出:“应从俘虏中,蒋军逃兵中及新区中设法,而俘虏与蒋军逃兵的增多,新区扩大,正是我兵员补充最好最大的来源,其中尤以俘虏为主要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印:《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2册,85页。并将“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354页。作为解放战争“十大军事原则”之一。

溶化俘虏在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扩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7月6日,周恩来指出:“在敌人所损失的五百六十九万人当中,被我们俘虏的人数达到百分之七十,即四百一十五万,而俘虏中又有二百八十万变成了解放军。”*《周恩来选集》,上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即将俘虏的67.5%进行补充,俘虏成为后期人民解放军扩充的主要来源,“有的部队解放战士竟占百分之八十,少的也占百分之二十至六十,平均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回忆史料》,4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三)改造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和平改编部队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逐渐好转,国民党军起义、投诚部队的级别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总计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起义4个绥靖总署、9个兵团部、28个军部、2个师部、104个师、59个团、55个营,共计846950人;投诚2个绥靖总署、1个兵团部、5个军部、38个师、71个团、52个营,总计633510人;和平改编1个绥靖总署、2个兵团部、11个军部、32个师、71个团、52个营,总计293030人。四年解放战争起义、投诚、和平改编共计1773490人,占消灭敌军人数的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战绩统计表。

大批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加速了解放战争进程,也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扩军的重要兵源,尤其是特种兵部队和海空军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国民党军起义、投诚部队的改编,解放战争初期一般采取整建制保留、另设番号的形式,既表示团结尊重并树立模范号召其他国民党军,又与人民解放军老部队相区别。如,1945年10月在河北邯郸起义的高树勋所部国民党军新编第8军,被改编为民主建国军;1945年11月,国民党军新编第2路军第4军军长赵云祥、第40师师长戴心宽率部在江苏盐城起义,所部被改编为华中军区解放第4军;1946年1月,国民党军新编第6路军总司令郝鹏举率部在山东台儿庄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民主联盟军*1946年9月1日,更名为“华中民主联军”。见《中国民主联盟军退出内战、拥护民主宣言》,《大众日报》,1946-01-14。;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38军军长孔从洲与刘威诚、王汝昭在河南巩县率国民党军第55师起义,所部被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60军第184师师长潘朔端等率部在辽宁海城、营口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东北军区民主同盟军第1军。

但在改编过程中发现这些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如不彻底改编,完全改造,不仅缺乏战斗力,政治上也极不可靠。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向南满进攻时,民主同盟军第1军在原第184师副师长杨朝伦煽动下,约1000余人(该部总共2000余人)叛逃而去;1947年1月,华中民主联军在郝鹏举率领下叛逃,并诱捕政治委员朱克靖等4人,均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因此,在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对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大多采用统一番号编制、完全改编、彻底改造的方法。如,将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将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师,将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将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将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9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等等。

二、质量强军:提高官兵军政素质和武器装备水平

“军队战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210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通过提高官兵的军政素质、武器装备水平和技战术水平来增强军队战斗力,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被世界军事史证明为有效的强军途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质量强军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质量强军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一)着力提高官兵政治觉悟

“人民军队是有高度觉悟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研究室编印:《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13页,1986。,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是包含有政治觉悟,军事能力,生活保证(经济的)三方面造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步兵学校翻印:《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70页,1964。,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是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方面。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将群众运动视为提高官兵觉悟的主要途径,认为“政治工作要采取群众路线,通过群众,要群众自己做,把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一种群众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印:《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1册,250页。为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坦白运动、诉苦运动等群众运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诉苦运动,毛泽东将诉苦、三查统称为“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官兵的阶级觉悟和士气,使部队爆发出磅礴的战斗力。

“过去部队进行过很多教育,但都收效不大,原因是没有从战士们亲身受到的压迫痛苦直接教育起,因此战士的接受也不深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编印:《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第3集,314页,1981。诉苦运动的伟大创新之处在于,始终贯彻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方针,“从实际出发,发生什么教什么,做什么教什么,不拘形式,事事当教材,人人当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编印:《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第3集,324页。,引起广大官兵特别是解放战士和新战士的强烈共鸣,效果非常显著,检查了糊涂思想,提高了官兵的阶级觉悟,使广大官兵明白了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

诉苦运动也“培养了部队敢于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硬骨头作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研究室编印:《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02页。以诉苦运动的典范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为例,该团第3营在歼灭国民党军新编第5军的关键战斗——文家台战斗中, 3名营级干部全部伤亡,连级干部伤亡10人,排级干部伤亡12人,班长以下伤亡200多人,剩下的人自动组织起来继续攻击。

诉苦运动还迅速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补充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国民党军俘虏很大部分是被强征来的贫苦农民,通过诉苦运动,“他们很快就能提高觉悟,‘把枪从右肩膀挪到左肩膀上’,在老同志带领下积极参加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研究室编印:《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03页。可以说,“诉苦教育是一个强大的武器,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教育、团结、改造俘虏使之成为人民军队战士的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研究室编印:《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03页。1948年2月下旬至3月初,西北野战军向南进攻作战,攻克宜川城,歼敌5个旅3万人。中共中央致电祝贺,称赞宜川大捷“证明用诉苦及三查方法整训部队,发扬政治、经济、军事各项民主收效极为宏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411页。

(二)不断改进武器装备质量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始终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重要客观原因即是武器装备落后于对手。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共中央到各级党委对武器装备建设均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武器装备水平,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战场缴获。自建军后战场缴获始终是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专门指出:“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354页。再次重申了战场缴获的重要性。解放战争中共缴获长短枪3161912支、机枪319958挺、火炮54430门、飞机189架、舰艇200艘、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枪弹507984800发、炮弹5527400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附录(三):全国解放战争四年战绩综合统计。,极大地补充和改善了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

第二是军工生产。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军工生产,到解放战争时得到了迅猛发展,不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制造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至1949年9月末,共建立了160个军工企业,职工102093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27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拥有生产后膛炮、迫击炮、枪榴弹筒、掷弹筒、机枪、步枪、手枪、刺刀,以及炸药、炮弹、枪榴弹、地雷、手榴弹、子弹等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工业共生产了后膛炮277门、迫击炮4545门、掷弹筒11531个、机枪2208挺、枪支18404支、刺刀42234把,以及炸药7535251斤、炮弹9265784发、掷弹3038923发、枪榴弹331871发、地雷27271个、手榴弹23295432枚、子弹66400784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763页。,有力地增强了部队战斗力。

第三是苏朝支援。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和朝鲜两国援助了人民解放军大批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挺进东北不久,就从苏军手里接收了其缴获日军的部分兵工厂和大量武器装备。1945年10月25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苏军“除已搬走的约五分之一的工厂外,余均交我。弹药只抚顺即有三百万发。炮弹、飞机亦可交我处置”*《彭真年谱》,第1卷,32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1月5、6日,彭真致电中共中央:“此前已得之武器总数,步枪不过十一二万,机枪约四千支左右,各种口径炮待统计后另告”*《彭真年谱》,第1卷,330页。。关于苏援武器的总量,根据苏联公布的数据:步枪约为70万支,机枪约为1.2万~1.4万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约600辆,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206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这一数据目前只是苏联一家之言,但反映了苏援武器装备之多。朝鲜支援的武器也很多,根据在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工作的丁雪松等人回忆:“两年多来,朝鲜方面支援了我们两千多车皮日本侵略军留下的作战物资,有的是无代价支援我们的,有的是通过物资交换取得的。”*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辽沈决战》编审小组:《辽沈决战》,上册,6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三)综合提高技战术水平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实现第三次军事战略转变和应对、打赢全面内战,中央军委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部队技战术水平。

首先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是人民解放军提高技战术水平的主要方式,这既是人民解放军的传统之一,也是优点之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毛泽东选集》,第1卷,165页。解放战争开始后,各战略区部队先后提出了“战练合一”*冀中军区司令部:《为贯彻训练与蚕食斗争相结合的指示》,1946年12月3日。转引自刘志青著:《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144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陈毅军事文选》,367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中央军委对这些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要逐步引向深入,加强战评工作,“在每一个战役战斗结束后,应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经验的检讨与总结,从指挥上、战术上、技术上、各兵种协同上、各部门工作配合上加以检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印:《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0册,468页。

其次是建立军事院校和临时教育机构。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了提高军官的指挥能力,进一步加强军事院校建设,先后成立了7所军事政治大学、2所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和16所技术院校。其中,航空学校7所,海军学校1所,防空学校1所,测绘学校1所,机要干部学校1所,军医大学3所,炮兵学校1所,工兵学校1所*《聂荣臻军事文选》,31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各部队还设立了体系完备的临时军事教育机构,包括随营学校、轮训队、教导队、指挥员研究班、集训班等。其分工为:“野战部队的兵团和纵队得设教导团,主要训练连、排干部;师团得设轮训队,主要训练排、班长。军区设军政学校,主要训练营、连干部。军大设在华北及东北,主要训练团、营及特种兵种干部,并设旅级以上高干队”*《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军事教育体系。

最后是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开展练兵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先后掀起了三次全军性大练兵高潮。第一次练兵高潮发生于战略过渡阶段。《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指出:“应利用作战间隙着重练兵。不论野战军、地方军、民兵,都是如此。”*廖国良、李士顺、徐焰:《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256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946年初停战协定签订和政协协议达成后,中共中央指示:“为了保证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65页。。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全军开展了“春季练兵”“百日练兵”运动。第二次练兵高潮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各部应抓紧一切空隙,进行突击训练,……并应随时总结战术经验,提高干部指挥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2辑第2册,853页,1960。。遵照指示, 1946年10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布冬训命令,1946年11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下发战术指示问答。第三次练兵高潮发生在战略决战阶段。为攻占国民党军据守的战略据点、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最终解放全中国,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再次掀起全军大练兵高潮。

三、结构强军: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

习近平指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这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22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科学调整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适应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适时对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进,有力地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一)扩建野战军和特种兵部队

抗日战争后期,为发动战略反攻和制止、应对内战,1945年8月11日,《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要求:“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页。。9月2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扩兵与编组野战军的指示》指出:“目前整编与扩大军队,是各根据地最重要的工作”*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289页。。经过努力,1945年秋冬之际先后组建了晋察冀第一野战军、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华中野战军、晋绥野战军、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津浦前线野战军等。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共有24个纵队和相当于纵队的师,另有11个旅和相当于旅的师,约61万人。

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中央指示各战略区,要将“即时充实巩固野战军并增进新的主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2辑第1册,934页,1960。作为中心工作。至1947年6月,野战军发展为西北野战兵团、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等五大主力,共27个纵队、10个独立师及骑兵师等部,总人数达到96万余人。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全军形成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等4支野战军和华北军区2个野战兵团。战略决战取胜后,野战军发展到56个步兵纵队180个师(旅),2个特种兵纵队,2个炮兵指挥所、2个炮兵旅共50个炮兵团,3个骑兵师共10个团,1个装甲兵指挥所、4个装甲兵团,1个工兵指挥所、5个工兵团。共218万余人。战略追击阶段野战军进一步发展,至1950年5月,野战军发展到20个兵团60个军218个步兵师、7个炮兵师、2个高射炮师、1个坦克师、4个公安师,共计2778317人*聂荣臻:《向七届三中全会的军事报告大纲》,1950年5月28日。转引自刘志青著:《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31页。。

解放战争时期,为战胜国民党军队,并实现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人民解放军加强了特种兵建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特种兵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指示各战略区要把特种兵建设作为“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之一”*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1卷,127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解放战争时期,炮兵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过渡阶段,炮兵发展到14个团、17个营又38个连,并组建了炮兵旅、高射炮兵大队。1947年6月,全军炮兵部队发展到21个团47个营,其中预备炮兵1个旅、31个团。1947年7月以后,纵队(军)开始普遍编炮兵团、营,师(旅)编炮兵营、连,团编迫击炮连。预备炮兵先后组成6个师(旅)。到1949年10月,共有4个炮兵师、80个团,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工兵也取得了很大发展。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通化成立工兵学校。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全军第一个工兵团——华东特纵工兵团。1949年10月,全军发展到8个团、1所学校、4个训练大队,绝大多数步兵军建立工兵营,部分师、团编有工兵连、排。

通信兵建设方面,在中央军委三局的具体领导下,各级部队加强通信部门建设,增建通信学校,扩大通信部队。到解放战争结束时,团一级均建立有线电通信分队,多数团还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分队。

装甲兵建设方面,1945年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坦克大队成立。其他战略区也利用缴获的坦克、装甲车及国民党军技术人才建立装甲部队。1946年8月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坦克队,1947年3月组建华东军区坦克队,1948年2月组建晋察冀军区坦克队。到1949年11月,全军装甲兵部队拥有9700余人,410辆坦克,编成2个战车师和2个战车团。

铁道兵建设主要由东北战略区负责。1945年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成立护路军,1946年5月发展到拥有5个步兵团、1个装甲团,共7000余人的专业化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史(1927-1987)》,9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946年6月在护路军基础上成立铁道司令部。1948年7月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5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

航空兵建设方面,1945年9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和平收编了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师团第4练成大队46架飞机和近300名空勤地勤人员,1946年1月正式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空军回忆史料》,6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1946年3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海军建设方面,武器装备主要来自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1949年2~12月,国民党海军起义共16次,舰艇73艘。同时接收国民党海军基地时获得的部分舰艇。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沿江地区的海上、水上游击队也构成了海军的重要来源。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在泰州白马庙成立。

(二)调整规范部队番号编制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共合作和分散兵力进行游击战争的原因,人民解放军全军编制一直没有统一。战略过渡阶段,游击作战开始向正规作战发展,同时为贯彻“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大量部队开始跨区调动,番号编制混乱给指挥作战和调动带来极大不便。各军区遂开始在军区范围规范统一编制,随即各大战略区也在本区范围对部队番号编制进行统一规范。

1948年底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各大野战军开始跨区作战,为便于识别和统一指挥,在全军范围内统一规范番号编制成为必然。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基本原则是野战部队全军统一、地方部队战略区统一、游击队自行编制。野战部队编制,纵队改称军,师和旅统一称师。自军、师、团直到营、连、排、班,均采用三三制,特殊地可采用军辖2师,师辖2团的编制。由于东北情况特殊,经请示中共中央批准后采用军辖4师的特殊编制*《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523~524页。。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野战军以地名命名区分,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兵团原以地名、人名或番号区分,现统一以番号排列。游击队则由指挥员根据情况自行设定,不做统一要求。

至于具体人员武器编制,当时野战部队人员编制主要分三类:一类是西北野战军编制,每个步兵师8千余人,每个军2.5万余人;一类是东北野战军编制,每个步兵师1.2万余人,每个军近4.3万人;一类是较适中的华北军区的编制,每个步兵师近9千人,每个军近3万人。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大战略区、各野战军,决定野战军番号也以数字排序,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所属各野战纵队按全军统一顺序排列。经过整编,全军的番号完全统一,编制基本统一,全军集中统一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均有所增强。

(三)建设集中统一的后勤供应体系

后勤供应体系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实现由分散的游击战争向集中的大规模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相应的后勤供应体系建设也向着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战争和服务战争。

首先在后勤供应体制逐渐实现集中统一。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各大战略区常被隔绝,因此采取“集中领导,分散经营”*《毛泽东选集》,第4卷,1176页。的模式。在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大战略区的总后勤部、后勤部具体负责本区部队的后勤供应。由于人民解放军主要在内线作战,后勤供应基本依靠解放区就地解决,不仅无法做到全军统筹,各个战略区因为根据地经常变动,也无法做到战略区内统一供应。1946年10月,供给工作会议指出:“采用集中统一原则下的分散供给。关于全区部队的供给规定、给予定量、服装材料以及各种制度手续必须统一,在统一的原则下各纵队军区分散经营、掌握调剂。”*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册,37页,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人民解放军开始脱离解放区转入外线,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的大兵团运动战,要求后勤供应体制与之相适应。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向中共中央建议:“华北财办即将关内五大解放区财政统一收支”*刘瑞龙:《第三野战军后勤文献资料选编》,中卷,120页,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实行除东北外全军统一供给。中共中央认为全军统一供应条件尚未成熟,不过各战略区可以尝试在本区统一供应。1947年12月~1948年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召开后勤会议,对供应工作提出“统筹统支”等7条方针*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2册,43、46页。。1948年1月,晋察冀军区召开第三次后勤会议,决定:“为了统一掌握军费开支,便于物资补给与调整,各二级军区之供给,决定自1948年4月份起,由军区统一供给、掌握与分配”*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7册,39、40页。。1948年3~4月召开的东北军区后勤会议提出:“必须要建立统一正规的后勤工作”*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6册,88页。。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召开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强调,要逐渐实现全军统一的后勤供应体制,到1949年底“走到统一的供给。”*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册,138页。

其次在后勤供给标准方面逐渐实现统一。后勤供给标准的统一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1946年1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专门颁布部队供给标准*卜广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册,74页。。但由于各战略区相互分割、就地解决后勤补给,这一标准难以实施。各战略区退而求其次,希望在本区范围内实现供给标准统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晋绥军区颁布了“1946年度机关部队生产任务供给标准的通知”“关于修改供给标准的通知”,晋冀鲁豫军区颁布了“1946年度供给标准”,晋察冀军区颁布了“1946年供给标准及生产任务的命令”,等等。但面对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解放区不断缩小,实际上也难以贯彻实施。中央军委为此专门指示:“只要保障了部队的必要供给(衣服、粮食、黄金、弹药、医药、通讯器材及炮兵、工兵的建设费用),就算是完成了财政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19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不必强求统一。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各大战略区连成一片,物资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实施全军统一供给标准的时机日益成熟,1949年3月22日,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颁布了新的供给标准。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发展史,也是一部强军兴军史。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适应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强军实践,最终形成了规模强军、质量强军、结构强军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做法。解放战争时期的强军实践是人民解放军强军史的重要篇章,其中所凝结的强军经验既是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经过大规模革命战争检验的科学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强军兴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还乡团的由来、危害与瓦解——以郯城县为中心的考察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
解放战争究竟打了几年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