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退兵需慎之又慎

2017-01-01 17:46
国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现象新训新兵

赵 南

风卷战旗劲,沙场练兵疾。随着满载2017年新入伍士兵的专列陆续抵达驻地,一年一度的新兵训练工作已经拉开大幕,与之相伴的新兵复审复查及退兵工作也将逐步展开。

新兵因身体原因退兵日趋减少,思想原因退兵有增无减,这是近年来退兵工作的新趋势、新特征。对于一些训练消极、抵触管理、性情乖张的新兵,一些新训骨干容易产生“一退了之”的思想,甚至不负责任地暗示或诱导这部分新兵自己申请思想原因退兵,以求尽快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殊不知,这种看似轻松简便的退兵方式其实隐患重重,它不仅将这部分“新兵”甩给兵役机关,容易导致部队和兵役机关矛盾加剧,更是对新兵个人及家庭的不负责任,容易导致新兵背负更加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要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在新兵复审复查及退兵过程中,各级应当切实负起责任,注重及时观察和分析新兵常见心理现象,慎之又慎对待思想原因退兵。

“想家”——新兵基本心理需求的反映。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具有逐次上升的特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温饱之外,爱与归属的需要成了人的基础需要。想家的心理现象正是这种爱与归属需求的外在体现。

今年入伍的新兵大多出生于1995年以后,甚至部分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也进入了军营,他们大多生活在丰裕优渥的物质环境之中,生活在父母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之中,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同学朋友感情之中,很少经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磨难。应征入伍后,短期之内原有的物质环境、家人之爱、朋友之情骤然消散,必然导致这部分新兵因无法感受到原有的爱和归属而产生强烈的想家心理。这种想家的心理现象只有得到及时地缓解和转移,才能促使新兵更早的“走出来”“融进去”,建立并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

缓解和转移新兵想家心理要求,各级特别是新训骨干做到“准”“真”“快”。要准确找到新兵想家的症结所在,究竟是想念物质环境还是想念爱与感情、是想念父母家人还是想念朋友同学;只有查明原因,才有利于新训骨干对症下药,提高工作效率。要真情缓解新兵的想家心理,特别是对于想念父母家人之爱、朋友同学之情的新兵,新训机构要加快完善新兵情感沟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新训骨干要真正做好父兄、师友的角色,将新兵当成自己人,让新兵在部队找到大家庭和新朋友;要快速转移新兵的想家心理,新训工作不足百日,经不起拖沓,一旦新兵想家心理得不到转移,必将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更高层级需求难以建立,影响训练中心工作。新训骨干必须抓住新兵入营后的关键时期,迅速行动,让新兵快速进入训练节奏和环境之中。

“落差”——新兵心理预期的跌落。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具有不断修正和重新认知的特征,而新兵入营后产生的“落差”心理现象,多是由认知的偏差所引起的,需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认知结果,避免“落差”的跌幅过大而导致更多的问题。

很多新兵是怀揣当“战狼”、做“冷锋”,上飞机、下潜艇的梦想进入军营的,但新训初期的“直线加方块”“内务加队列”的枯燥生活,让他们开始“怀疑人生”,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部分新兵甚至会由此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主动申请退兵。这种“落差”,其实是由新兵对个人期望目标与现实环境认知的双重偏差所导致的,对期望目标认知过高和现实环境认知过低更加重了这种落差的程度。各级应该主动引导新兵正确认知现实,降解分解目标,促使新兵既能脚踏实地,又能着眼长远。

解决新兵“落差”心理,要求各级新训骨干要在引导认知、降解目标、示范引领3个方面下功夫。引导新兵区分影视宣传与现实环境、区分影视英雄与真实军人,让新兵认识到宣传过程中夸张和简化以及现实环境中的朴实和复杂,避免新兵始终处在虚幻的梦想之中;按照“期望机率理论”,帮助新兵对期望目标进行降解分解,进而提升二级目标的可能性,让新兵在更“接地气”的目标之下减少落差,增强动机;新训骨干自身形象是新兵入营后对现实环境认知的最直接参照,因此,新训骨干顽强的工作作风、丰富的经验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也必然能够加强和改善新兵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减少新兵心理“落差”的程度。

“畏难”——新兵不良潜意识的反映。与“落差”心理相似,畏难心理同样与认知偏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知偏差通过潜意识反映出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由于对新训工作和新训环境的认知偏差,在部分新兵的潜意识中,很容易认为训练任务或管理要求不易实现或者不值得去做,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敬而远之,产生畏难心理。

部分新兵在入营之前就被灌输各种消极观点:部队训练“极其严格”、部队训练“花把式”、部队管理“严上加严”“过渡两年就可以回家了,不用较真”等,有的错误观点往往先入为主,再加上新训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个别新训骨干素质不过硬、部分训练管理不科学等现象,更加深了部分新兵对训练和管理工作的顾虑和抵触,动摇了新兵服役训练的心理基础,通常外在表现为新兵“遇第一不争、见红旗不扛”“泡病号”“磨洋工”,甚至是主动提出退兵申请现象。另外,畏难心理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新训骨干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及时化解新兵个体的畏难心理,防范畏难情绪的扩散。

畏难心理的隐蔽性特征,要求新训骨干在化解新兵畏难心理时必须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按照“一察二析三调试”的思路和顺序,最终将导致新兵畏难心理的缘由查清弄明。一察:要注重观察新兵的行为表现和言谈举止,拨开一些“假病号”“假刺头”的虚假面纱,及时发现他们的畏难心理。二析:要深入分析这部分新兵产生畏难心理的原因,是缺乏端正的入伍动机,还是对训练管理环境的认知偏差,或是对其他因素的顾虑。三调试:要结合分析结果开展两个方面的调试。对新训骨干综合素质和训练管理环境的调试,提升新训骨干依法带兵、文明带兵的能力素质,营造按纲施训、科学施训的良好氛围,打消新兵对训练管理工作的顾虑;对新兵入伍动机和认知方法的调试,引导新兵将自我目标和社会目标、国家目标相结合,实现“双赢”;同时还要引导新兵通过观察、讨论、参与等方式,形成对部队训练管理生活新的认知,避免偏听偏信、以讹传讹。

“想家”“落差”“畏难”等情绪,是新兵入营时常见的心理现象,既不应该成为新兵消极训练、抵触管理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思想原因退兵的诱因和依据。新训过程中,各级机关和新训骨干应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本领恐慌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素质能力,及时解决好新兵心理问题和思想顾虑,在思想原因退兵上亟须慎之又慎。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新训新兵
新体制下新训工作的方法探讨
新兵,请入列!
新训期间疫情防控重大问题研究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述评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途径
领着“新兵”向前走
军校大一学员新训期间应激压力及其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