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海权思想与近海防御战略

2017-01-01 13:37
军事历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选军事海军

刘华清是当代中国海军的领导人之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他科学指导了海军建设实践,同时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海权思想。他是“近海防御”战略的提出者和积极推动者,并带领海军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海军特点的、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奠定了今天海军军事理论发展的根基和框架。深入研究刘华清海权思想,探讨“近海防御”战略科学合理内核,对今天国家海洋军事战略的确立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刘华清海权思想的产生

刘华清海权思想是伴随其海军实践的不断深入自觉产生并逐步形成的。这一思想建立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和人民海军斗争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了对人民海军军事理论研究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对中国海军、海防、海权的理性认知和深邃思考,既有历史发展所赋予的机遇,也有时代条件所产生的束缚。

(一)推动海军关键性作战舰艇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国防重心由陆地转至海上,人民海军宣告成立并受命协同陆军,进行解放敌占岛屿、突破海上封锁等任务。海军建军之初就明确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方针,开始全面“引进”苏联海军模式。其时,在冷战阴云笼罩下,虽然苏联海军战略使用仍停留在近岸、近海防御阶段,但其作战能力已经远远超出沿海水区,武器装备与组织体制已具备向远洋进攻转型的基础和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54年8月刘华清前往莫斯科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进行为期三年半的理论学习。苏联留学经历一方面使刘华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认真研究世界强国发展史和海战史,建立了对世界海军发展模式与趋势的基本认知。

1961年,刘华清就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院长,提出“海军要形成大、中、小舰艇和水面、水下、空中的装备体制系列”①《刘华清回忆录》,31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必须“抓住海军重点装备,即核潜艇和驱逐舰建设,从技术上以重点带动其他”②《刘华清回忆录》,313页。。之后在国家经济困难,苏联撤走援助,海军大批工程下马的情况下,刘华清仍坚持保留了部分核潜艇研究人员进行预研,为工程再度上马进行技术上的准备。

1975年,海军党委编报舰艇发展《十年规划》。2个多月后,刘华清就此系统阐述了个人观点,提出发展“关键性的作战舰艇”的问题。这是代表刘华清海军装备发展思路的重要论述,也成为其海权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一,坚持海洋思维,着眼战略全局。刘华清重视对海军的研究,认为建设海军与搞陆军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他没有局限于自我,而是与世界海军发展相比较,提出缩小差距发挥自我优势的建议,并建议设计排水量较大的新型舰艇,以便于前出。第二,前推防御纵深,赋予海军运用以深刻的战略内涵。刘华清深入思考“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海战中的运用,指出海军作战应“以诱敌深入,在近海歼敌为主,同时也要敌进我进,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远海敌后去打击歼灭敌人”*《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110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对海军远海作战的需求,并建议“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以解决“机动的飞机场和导弹发射场”的问题。第三,“既要搞常规,又要搞尖端”的海军装备发展思路。刘华清指出中国海军实力弱主要是武器装备弱*《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103页。,“现在必须是既要搞常规,又要搞尖端,现代的常规中有尖端,尖端之中有常规,常规也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才行”*《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114页。。要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发展关键性作战舰艇,特别是要“抓紧时间,在前七年左右将航母首舰试制出来,十年末形成战斗力”*《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111页。。

在一个陆地大国再次因海上威胁而转向海洋的关键时期,刘华清成为历史实践的重要代表,并前瞻性地推动新中国海洋视野进一步向外拓展。他深刻指出,核潜艇建设和航母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吴殿卿:《蓝色档案:新中国海军大事纪实》,343页,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983年,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刘华清再次提出理论研制航母的问题,认为“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开展预研”*吴殿卿:《蓝色档案:新中国海军大事纪实》,350页。。1987年,中国关于建造航母的论证、研究陆续正式启动。

(二)提出“近海防御”战略。“近海防御”战略的提出是刘华清海权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1977年至1979年,邓小平多次对海军全局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的海军是近海作战,是防御的”*1979年4月3日,邓小平听取海军汇报时的指示。转引自《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5页。,“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我们不像霸权主义那样到处伸手。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面临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的力量也不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28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这为“近海防御”战略的最终提出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依据。

一是研究提出“积极防御、近海作战”的海军作战方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开始不断调研海防前沿,深化对国家海防和海军建设全局的认识与思考。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恢复,但部队训练、武器装备、战场建设等方面仍沿袭建军之初的旧模式,与当下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战争要求严重脱节。经过反思,他感到深层次原因是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战略:“能在较长时期内对海军建设与作战实施科学的宏观指导”*《刘华清回忆录》,432页。。

1983年8月,刘华清深刻领会中央军委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邓小平对海军的重要指示,推动海军内部就要不要提海军作战方针等问题展开讨论。两个多月后举办了高级干部军事研究班,学习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研究海军如何贯彻落实等问题。会上,他提出以“积极防御、近海作战”作为海军的作战方针,并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近海’之外是‘中远海’”*《刘华清回忆录》,434页。。可以说,这一方针的内涵已经超出了战场作战范畴,具有“近海防御”战略的雏形,它的提出揭开了建立系统海军战略的序幕,为“近海防御”战略的提出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这一时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理论、美国海军部长莱曼的海上战略八项原则等理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外海军战略理论的发展为“近海防御”战略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是明确提出“近海防御”战略。1985年,国家提出研究制定长期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军队转入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刘华清感到提出“海军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海军党委抓紧研究“海军战略”。*《刘华清回忆录》,435页。在这一形势下,海军内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正式拉开帷幕,各种报刊杂志相继展开学术争鸣。年底,刘华清在海军战役集训总结会上,提出“近海防御”战略。1986年4月,刘华清在国防大学作了题为《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近海防御”战略的理论结构和内涵,包括战略的性质、战略目的和作战对象、基本作战海区、战略任务,以及应具备的作战能力、对海军建设的要求等问题。报告结束后,国防大学据此编写教材开设海军战略课程,引发学员热议。5月,刘华清又在海军内部作了报告。至此,“近海防御”战略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推动“近海防御”成为海军战略。“近海防御”战略提出后,刘华清积极扩大讨论范围和深度,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他带领海军领导先后在《军事学术》杂志撰文,阐述海军战略和海军作战问题, 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1986年底,利用中央军委制定2000年规划要求海军对“2000年的海军”展开研究的契机,邀请军地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召开了“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海上安全环境、未来战争模式等方面共商共谋海军发展大计。1987年5月,在此基础上又召开了“2000年的海军与我国海军战略”学术研讨会。这在统一思想的同时,也逐步加深了全军尤其是海军对“近海防御”战略的认知与理解,更推动了这一理论体系日臻成熟和完善。

1987年初,海军党委先后向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上报了《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和《关于海军战略的简要说明》的报告。*《刘华清回忆录》,439页。总参就此召集进行了专题研讨,一致认为海军战略的提出是适时的和极为重要的。“近海防御”战略最终成为指引海军建设与运用的航标。

二、“近海防御”战略的主要思想内容

“近海防御”战略以军种战略的形式产生,明确了中国海军战略的性质、任务、范围和要求,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战略指向——走向海洋,聚焦海军。“近海防御”战略依据海洋形势发展、海上地缘环境及海军建设和作战需要提出,吹响了由陆向海、建设强大现代化海军的号角。

一是基于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海洋斗争形势的科学判断。一方面,海洋代替陆地成为资源争夺新领域。刘华清判断,“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引起了海洋开发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1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围绕海洋权益而进行的斗争将日趋激烈”*《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1页。。另一方面,太平洋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其中岛礁林立,海峡水道密集,周边国家众多,且有大国环伺。刘华清对此指出,“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下一个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世界政治、军事斗争的重心必将向这一地区转移”。*《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07页。

二是复杂多变的国家海洋地缘环境使然。一方面是来自美苏争霸产生的战略压力。刘华清反复强调,“海洋方向是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防御方向”*刘华清:《有关海军战略问题的探讨》,载《海军杂志》,1986(7)。。随着美苏两国海军理论相继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海洋争霸愈演愈烈。苏联企图独霸太平洋地区战略利益,“从海上对我形成南北钳形的战略态势,构成从海参崴到印度洋的海上战略联系通道”*范豫康:《海洋观与海军战略》,7~8页,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86。。而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使我南部海区战略压力骤减,也为拓展海上防御空间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是由主权和权益争端产生的局部战争威胁。台湾尚未回归,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域划界纠纷不断。基于这些判断,刘华清指出:“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式的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吴殿卿:《蓝色档案:新中国海军大事纪实》,348页。。

三是海军发展与运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的牵引。刘华清强调,海军“是一个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303页。。他充分考虑海军的机动性特点和在海战场进行独立作战的需求,指出“随着海上战争的发展,海军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在海洋上独立遂行军事任务的军种”,“对海军作战的指导,关系到海洋方向以至整个国家战略防御的全局”*刘华清:《有关海军战略问题的探讨》,载《海军杂志》,1986(7)。,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海军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地位。

(二)战略目标——控制近海,捍卫利益。“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重点作战区域从近岸拓展至我利益攸关海域,提出了战略上的“近海”概念,强调“在近海主要作战方向上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71页。。这既是海军建设与运用的总任务总要求,更是对国家海上防御的整体规划。

一是关注近海的国防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海上作战的广度和精度大幅提升,对防御纵深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当面广阔海洋,由近岸到近海无疑加大了中国陆地的防御纵深,使战略边疆前推数百至上千海里。对此,刘华清指出:“海军在中国海区所进行的战略防御,将是整个国家战略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增强国土防御的稳定性,确保国家战略后方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3页。

二是明确近岸防御与近海防御的发展关系。一方面,近海防御不是近岸防御概念的简单替换,而是基于自身实力增强和海上现实安全需求,从作战海域到战略内涵的全面丰富和拓展。“我们不能把近海作战理解为只在近岸海域内作战。今后,随着作战任务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善,我们也将逐步发展必要的大型作战舰艇和舰载飞机,以便在军委所规定的海域范围内执行各种作战任务。”*《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347页。另一方面,近海防御与近岸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由近岸到近海,不只是战略前沿的简单前推,而是变前方为战略后方,减少陆上黄金地带在战场初期遭受重创。同时,“近岸防御是近海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海防御中的一道主要防线”*《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349页。。

三是体现了“国家利益需要”与“国力的可能”之间的辩证统一。对于中国来说,矛盾主要集中于近海。“在今后一个时期里,近海则是国家和民族重大利益所在,是我们必须捍卫的区域”,“我海军兵力的作战行动,无论是抗敌登陆,保卫我海上交通,破坏敌之海上交通,还是坚守岛屿、要塞,支援陆军的濒海防御,大都是在我近岸和近海海区内进行的”*《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346页。。同时,这也是由国家经济实力和海军能力限定的。刘华清指出,“现在,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发展,但底子薄、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国防开支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增加很多”*《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347页。,客观规定了中国海军积极防御的范围只能在近海。

(三)战略性质——积极性,防御性,区域性。“近海防御”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近海”规定了重点防御的范围,“防御”确定了战略的性质。刘华清将海军战略的类型分为三类,即远洋进攻型、区域防御(或区域进攻)型以及沿岸防御型,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实行着不同的海军战略”*《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57页。。中国的“近海防御”战略与美苏的远洋进攻战略、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区域防御型战略存在本质不同。

一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决定。1978年邓小平在谈及海上战略和海军建设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的,20年后也是战略防御,这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对海参崴、对马海峡、马六甲海峡也是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听取六机部和海军汇报造船问题时的指示。转引自《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5页。。也就是说,中国“近海防御”战略是为保卫国家的海上安全和权益,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服务的。

二是与人民军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相一致。积极防御是指导人民军队作战与建设的总的战略方针,“近海防御”战略是该方针在海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反映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体现海军特性和海战场特点。因此,“近海防御”战略始终坚持“后发制人”,意指人民海军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全球伸手,但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三是把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人民海军”作为基点。近海防御是积极、主动的防御,要求以战役战斗上的进攻达到防御的战略目的。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不仅与区域防御不相矛盾,而且是有效实施作战和威慑的重要防御力量。刘华清鲜明地提出了“有重点按比例地均衡发展”的海军建设方针,并指出“均衡不是平衡,均衡发展的要求是有重点、按比例地建设海军”*《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76页。。以此为目标,确立了至2000年的3个五年计划。

(四)战略运用——海陆互补,攻防相倚。“近海防御”战略运用是从未来海上作战全局高度对战略展开与实施所进行的筹划和指导,明确了海战场从战略到战役战术层面兵力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一是强化海战场与陆战场的协同与配合。“近海防御”战略肯定了海战场的地位作用,并以海战场的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为出发点,强调海战场与陆战场的互为配合、互为依存。一方面, “海战场是陆战场对海防御的延伸,是加大陆战场防御纵深的战场”*《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10页。。另一方面,海战场既是局部,也是“关系到海洋方向以至整个国家战略防御的全局”*《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4页。,是独立的一个整体。“海军兵力在海战场的作战行动,并不仅仅取决于所在海区形势,还应从海战场的全局上加以统盘考虑”*《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64页。。

二是坚持进攻与防御的辩证统一。“近海防御”战略蕴涵着积极防御的丰富内涵,即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把防御和进攻统一起来,寓攻于防,寓防于攻,攻防结合。一方面要坚持顽强持久的防御战。这是由兵力上敌强我弱、装备上敌优我劣、态势上敌主动我被动的海战场基本形势决定的。“敌是强者,是战略外线的进攻战,我处于战略内线防御地位,但因敌人海上战线长,兵力分散,在广阔的海战场必然暴露其弱点,给我以可乘之机”*《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81页。,通过持久作战,可以不断削弱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另一方面是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快速坚决的进攻战。其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海军作战的灵活机动性和中国海区辽阔、回旋余地大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适时捕捉战机,从而变内线防御为外线进攻,在战役战斗上形成局部优势。正如刘华清所说:“我兵力虽弱,但在每一战役战斗中必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外线的速决进攻战,击其一部,务求必歼,对这个局部来说,我又是强者,必能战而胜之。”*《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481页。

三、刘华清海权思想的时代意义

刘华清海权思想的产生与“近海防御”战略的确立,是海上军事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历史和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必然性和独特性。它把握住了海上战略形势发展的历史契机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关键转折,解放思想、突破禁锢,适时又创造性地引领了一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海防观念与理论的变革。这不但在当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之后乃至今天国家海洋军事战略的确立仍然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一)确立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基点。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为抵御帝国主义来自海上的军事封锁和可能入侵,国家把加强海防和海军建设置于突出位置,为海军战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较高的历史起点,海军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起步较晚,海军力量尚弱,国家军事战略重心仍集中于陆地,海上纵深仅限于近岸海域,陆主海从的基本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世界海洋形势的变化,国家发展对海洋依赖性逐步增大,海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海军建设不断取得成就。作为首先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的先行者之一,刘华清敏锐洞察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住了海军发展的历史机遇。他深刻领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决心,从维护国家海洋利益需求出发,着眼海军建设实际,以巨大的勇气胆略和科学的态度方法,提出“近海防御”战略,赋予传统“海防”以真正意义上“攻势防御”的内涵,从此将国家战略视野由陆地拓展到海洋,安全观念由国土防卫扩展到海上安全,推动国家由海防向海权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二)完善了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层级结构。人民军队战略理论的发展,是军事斗争实践的产物。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海上军事斗争的独特性逐渐显现,作为脱胎于我党我军战争年代的军事战略方针,只明确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无法专门针对海洋方向军事斗争实践作出具体战略指导。“近海防御”战略的提出,改变了长期以来人民解放军只有一个军事战略的情况,使军事战略向军种领域延伸,形成了在军事战略方针下科学指导海军建设与海上军事斗争实践的具体方略。同时,该战略的提出更推动海军军事理论研究大发展、大繁荣,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推进了军事战略的体系化发展。尽管与世界海军强国相比,这一时期海军战略理论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海军乃至全军战略理论的继承、完善、丰富和发展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三)规定了中国特色海军建设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全军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时期建设轨道,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军建设面临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科学回答。刘华清提出“近海防御”战略正好契合了这一时机,明确并解决了海军建设发展的全局问题、方向问题和指导问题。一是根据海军战略对海军作战能力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远、中、近期发展步骤和规划,从而形成完整的海军建设目标体系;二是依据先主后次、轻重缓急、需要和可能进行综合性选择,完善海军功能、调整总体结构、筹划发展重点。这样既从全局也从根本上抓住了海军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实质性问题,使海军建设有章可循、科学有序,为人民海军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

参考文献:

[1]《刘华清军事文选》,上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2]《刘华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海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海军杂志》,1985年~1987年。

猜你喜欢
文选军事海军
晓褐蜻
画与理
画与理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画与理
画与理
海军协议1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