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志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工作,重视其借鉴作用和教育功能。毛泽东曾指出:“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总结经验,实质上就是一种历史研究,通过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索特点规律,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人民解放军继承了尊史、学史、治史、用史的优良传统,把学习和研究军史、战史作为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重要途径。
(一)军史、战史研究工作的开创
军史、战史研究工作是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逐步展开的。1931年4月17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决定在总参谋部内成立红军编辑委员会,并指定参谋长叶剑英等13人为编委,叶剑英为总编辑,朱云卿为战史部主任,左权为编译部主任,郭化若为杂志部主任。其主要任务是:收集红军斗争历史材料并整理成战史雏形;收集红军作战经验,介绍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军事著作,以提高红军军事指挥员的技能;发行不定期杂志,反映红军生活及见解,调查红军作战地域的地理、经济、政治、居民及与军事有关的材料。这是军史、战史研究和军事学术研究的重要开端。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陕北后至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的这段时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人及红军高级指挥员集中思考和研究军事问题,为即将来临的民族解放战争进行必要的军事理论准备。毛泽东系统总结土地革命战争历史及经验,撰写了著名的军事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5月,中革军委决定组织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大规模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编辑红军战史。6月,中革军委决定设立军事研究委员会,朱德、毛泽东、林彪、萧劲光和李德为委员,朱德任主任。不久,朱德致电各兵团首长予以通告,要求组织各兵团军事研究委员会并与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密切联系。成立军事研究委员会的目的,是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提高红军的军事知识水平。因此,军事研究委员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土地革命战争历史,总结战争经验。
全国抗战期间,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新四军对研究战史军史、总结作战和建军经验工作高度重视。毛泽东根据全国抗战爆发后10个月作战的经验,写出军事名篇《论持久战》。1939年11月,中央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全国抗战爆发两年来各战线班长以上指挥人员在模范战例中的指挥经验加以收集,准备编成小册子作为战术教育材料。1941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军委参谋部第四局。该局任务之一是研究和整理军史战史。1942年11月,为了保存军史资料及便于高级干部研究战史,中央军委编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文献》。《军事文献》由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领导军委作战部具体负责编辑工作,收入从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的军事政治文件472份。
翻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档案可以看到,军委作战部整理、总结的各战略区部队作战情况和作战经验的材料非常多。这些材料主要呈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阅,有些经验类的材料则要通报全军。如:1942年3月,军委作战部编印《1941年战役综合研究》,收集整理了1941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动的第二次湘北战役、郑州战役、中条山战役、豫南战役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晋西北、苏北、晋察冀、太行、太岳、山东、冀东进行反“扫荡”战役的情况,概括了1941年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的特点,总结了八路军、新四军反“扫荡”的经验教训。1947年6月,军委作战部编写了《自卫战争周年总结》归纳了战争第一年的总战果,概述了一年自卫战争的三个发展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国民党军失败和人民解放军致胜的基本原因,提出了今后的作战任务。1948年12月,军委作战部整理编写出《南方游击战争概况》,详细记述了南方游击战争的发展过程、组织领导状况和执行政策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军史、战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军委作战部编印的作战情况概述、经验总结中,散见于党和军队领导人的军事著述中。这些著作,既为研究军史、战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评价军史、战史重大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军史、战史研究工作以战史为重点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军史、战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系统总结作战经验,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出征集人民解放军历史材料的指示,要求各军区、各野战军于1950年春整训期间,指定专人组成史料收集委员会,负责收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作战文件(包括缴获敌人的),以及对研究战史有参考价值的文件,送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指示各野战军各师可以编写本单位的军史、战史。总参谋部、各大军区、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司令部先后成立军史、战史编写委员会,组织领导各自历史的编写工作。
军委总参谋部对全军编写军史、战史工作非常重视,不时发出指示要求,给予有力指导。1952年9月,针对精简整编中有些部队即将撤编的情况,军委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要求整编部队抓紧完成战史编写任务。10月,军委总参谋部发出《收集红军时期战史军史材料重点》的电报,要求全军各单位在编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史的同时,组织力量收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史材料,重点是苏区根据地建设和历次反“围剿”情况的史料。1953年3月20日至4月4日,军委作战部在北京召开全军战史编写工作会议。会议介绍了各大单位战史编写情况,交流了编写工作经验,研究讨论了《全军战史编写工作指示》《编写战史的基本计划、步骤》《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略阶段划分》等五个材料草案,明确了编写工作任务。4月10日,军委总参谋部下发《全军战史编写工作指示》。1954年3月,军委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要求把握实事求是精神,不要过分强调体裁、结构,并提出在1955年底前后完成解放战争史编写工作的时间要求。1955年3月,总参谋部下发《关于必须继续完成战史编写任务的指示》,对战史稿的审查办法作出规定。5月,总参谋部又向各军兵种司令部发出编写战史应注意事项的通知,强调史实的叙述要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经验教训。总参作战部将该部有关档案汇编为《战史资料》3集55篇,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关于战略战术指导原则、对敌斗争方针、各军区对军委的重要军事报告。《战史资料》及作战部保存的档案目录,提供给各军区战史编写部门使用。
中央军委关于编写战史的指示、全军战史编写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总参谋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对全军军史、战史研究和编写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1954年起,全军各部队陆续展开军史、战史编写工作。至1956年底,全军陆军军以上、特种兵师以上共600多个单位完成了各历史时期史料收集和战史编写任务。20世纪50年代,除有供内部使用的全军各部队军史、战史和讲义外,还编写出版了一些公开读物,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十年》等。
20世纪50年代,编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和赴朝作战的部队军史、战史,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早在战争期间,志愿军总部即组织力量,对抗美援朝作战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1952年4月,在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宋时轮领导下,志愿军司令部和参战部队抽调部分人员,总结志愿军作战经验,当年7月,完成《朝鲜战场对美军作战的几个问题》的参考材料,下发师以上机关。1953年10月,志愿军总部要求在朝鲜的各军立即着手系统研究总结部队作战经验。军委总参谋部向有关军区转发志愿军总部的通知,要求曾赴朝参战已回国的各军展开经验总结工作。至1954年4月,各军、师的经验总结基本完成。志愿军政治部、后方勤务司令部和炮兵、装甲兵、工兵、高射炮兵、铁道兵和空军司令部等单位也初步完成各自的经验总结。1954年4月,根据志愿军总部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由志愿军司令员邓华任主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经验总结编写委员会。总参谋部从入朝作战部队、军事学院和总部有关部门选调65人参与编写工作。1955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初稿完成。1956年上半年,根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审稿后的指示和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同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总结》经彭德怀审定,随后印发全军团以上部队、机关和院校学习参考。1958年10月,总政治部组织编写完成《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经验总结(草稿)》,总后勤部组织编写完成《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经验总结(草稿)》。空军司令部、炮兵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等单位完成各自军种、兵种在朝鲜作战的经验总结。赴朝参战的各军和各技术兵种师,在完成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于50年代中后期陆续完成各自部队的抗美援朝军战史编写工作。
1958年3月,军事科学院成立。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的任务之一,就是“由近而远的系统的总结我军的建军经验和战争经验,编写我军的军史、战史”。该院设研究军史、战史的专门机构——战史研究部(1986年改称“军事历史研究部”),是该院成立之初的4个研究部之一。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由总参谋部承担的战史研究任务及相关资料和研究人员移交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组织编辑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的摘录》《毛主席、中央、军委抗美援朝战争文电选编》和8辑1000万字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为研究军史、战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史料参考。其中,《毛泽东军事文选》选编了毛泽东29篇军事著作,收文目录经毛泽东亲自审定同意,于1961年由总参谋部出版局出版,在全军发行。
军事科学院还多次组织召开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制定《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规划纲要》,推动全军军史、战史编写工作进一步展开。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军恢复和加强战史编写领导机构和编写力量。1959成立以贺龙为主任、许光达为副主任的红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于1964年完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史》(初稿)和《抗日战争时期一二○师暨晋绥联防军战史》(初稿)的编写。1959年成立以徐向前为主任委员,郑位三、王维舟、王树声、傅钟、周纯全、王新亭、倪志亮为副主任委员的红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于1963年完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送审稿)编写。1960年成立以徐海东为主任,程子华、郑位三、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张池明为副主任的红二十五军编审委员会,于1965年完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初稿)编写。在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主任委员,陈赓、刘志坚、陈锡联为副主任委员的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完成《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在南京军区新四军战史编辑委员会领导下,《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初稿)于1963年12月完成。在北京军区组织下,《华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初稿)于1963年完成编写。在以唐亮为主任、张震为副主任的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于1962年完成。“文革”10年,军史、战史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后的军史、战史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解放军把军史、战史研究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为加强对军史、战史研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军委成立了高度权威的军史、战史领导机构。1980年6月,成立中央军委战史委员会,由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9人组成。1984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由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为主任委员的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审定战史、军史的编辑计划,研究确定战史、军史编写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全书的初步审定工作。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辑室(办公室)设在军事科学院。1998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由一位军委副主席担任组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领导军史编写工作。军史研究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突破了过去的一些研究禁区,努力再现历史的真实,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中央军委和军委战史、军史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军史、战史研究不断深化,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呈现日益繁荣发展的局面。
各战略区部队的战史著作。在以杨得志为主任,王平、杨成武为副主任的红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完成编写,于1993年出版。在以王震、萧克、廖汉生、王恩茂、杨秀山为责任委员的红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完成编写,于1992年出版。在以秦基伟为主任委员,徐深吉、王政柱、罗应怀为副主任委员的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完成修改,于1989年出版。在由程子华、郭述申、刘华清、刘震、王诚汉、陈先瑞、张池明组成的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补充修改完毕,于1990年出版。在以杜铁环等为主任的战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完成编写,于2005年出版。在以秦基伟为组长,杨国宇、陈斐琴为副组长的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卷解放战争时期)修订完毕,于1991年出版。在以王震、习仲勋为主任委员,廖汉生、王恩茂、余秋里、阎揆要为副主任委员的一二○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第一二○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写完成,于1994年出版。在以陈炳德为主任的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新四军战史》完成编写,于2000年出版。在以习仲勋、王震为主任委员,廖汉生、王恩茂、杨得志、阎揆要、王世泰为副主任委员的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史》编写完成,于1995年出版。在以固辉为主任的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史》完成编写,于1996年出版。在以洪学智为组长的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完成编写,于1998年出版。在以薄一波为主任委员,萧克、杨成武为副主任委员的华北野战部队战史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华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为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部队战史》完成编写,于2011年出版。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军种、兵种的编研部门,编辑或出版了大量有关战史、军史方面的资料和著作;各集团军及有参战经历的师、旅、团部队修订或重新编写了本部队的战史、军史著作。
全军综合性的战史、军史著作。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的一项重大科研任务。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3卷)出版。199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全军综合性战史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军事科学院还组织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抗美援朝战争史》等多部战史著作,新的一项重大学术工程《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编写工作顺利启动。
在战史基本著作体系形成后,构建军史基本著作体系成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1997年底,中央军委批准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此前,已经有一批军史研究成果问世。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等。军史编写组经过近14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6卷)编写任务,于2011年出版。这套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军史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迈上了新的台阶。2014年3月,全军军史编写工作会议召开,对续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工作进行了部署。研究工作重点正在转向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军史的研究。
各种专题史、专门史研究专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军许多单位共同完成了当代中国系列丛书国防军事卷,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当代中国军事的政治工作》《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空军》《当代中国民兵》《当代中国军队的群众工作》等。这些著作,披露了许多新资料,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军史、战史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外,还编写出版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史》《山西新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史》等。
经典军事著作、军史资料丛书和军事人物传记。军事科学院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编辑出版《毛泽东军事文集》《邓小平军事文集》《周恩来军事文选》《朱德军事文选》,军队单位组织编辑出版彭德怀等军事家的军事文选。这些经典军事著作的出版,为研究他们的生平与军事思想,把军史、战史研究引向深入,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出版550册、约6亿字,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大型军史、战史资料典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首批12卷于2007年出版,第二批28卷于2013年出版。主要由军队学者完成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传记、年谱及回忆录陆续出版,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重大军事事件的细节。
军史、战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人民解放军重视军事历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把军史、战史教育视为提高广大官兵军政素养、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途径。依托军史、战史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工作者结合现实军事斗争需要,撰写专题材料和研究报告,供军委领导和上级机关决策时参考,发挥资政的作用。依托军史、战史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工作者在重大纪念活动方面,在军事历史遗址保护方面,在地方和军队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军史馆的建设和展陈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学术支撑作用。依托军史、战史基础研究成果,创作反映军事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文献纪录片。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文献纪录片有《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伟大的战略决战》《使命》《万里长征》《从胜利走向胜利》等。
【曲宝林】《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编纂,汇集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反映我军在党绝对领导下革命、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丰功伟绩、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大型系列丛书,是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准确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基本史料,是我党我军宝贵的历史财富。经中央军委批准,截至2014年12月,这套《丛书》已立项编纂109卷,约550册、6亿字。每卷《丛书》由综(概)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和参考资料等7个部件组成,从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反映我军历史。
(一)组织机构沿革及编纂任务立项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1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全军及各大单位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及其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党史军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工作,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央军委办公厅。1983年,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办公室,隶属总政治部宣传部。同年5月,为编纂《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其办公室成立也设在总政治部宣传部。198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与《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委会办公室合并为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研室。同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军编委会)。全军编委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统一组织领导全军史料丛书编审工作,办公室设在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研室。随后,各军区、各军兵种将原有的党史军史编写机构合并,分别成立司令部、政治部编研室,实行编外定编。此外,各总部相关二级部、国防大学政治部也分别成立了编研室,武警总部政治部成立了编史办。2012年12月,根据总参新下发的编制表,各总部相关二级部和全军各大单位编研室在实行精简的基础上全部纳编,并改名为编研部(局),从而为党史军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2017年6月,军队党史军史工作机构调整改革后,成立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党史军史处。
经军委批准,《丛书》立项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一次性立项43卷。1986年9月,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一次立项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红军长征》在内的《丛书》,共计43卷。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8年分期分批立项22卷。2000年至2008年,国防大学、济南军区、总参谋部等大单位陆续上报军委批准立项国防大学、济南军区、军事测绘等大单位卷、军兵种卷、总部部门卷,共计22卷。第三阶段,第一个五年工作规划立项22卷。2009年全军编委会第三次会议纪要下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2009—2013年工作规划》中明确,启动立项军事科学院、总装备部、军需工作等部分大单位卷、部门卷和专题卷,以及政治工作、海军等专题卷、军兵种卷的续编等,共计22卷。第四阶段,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立项22卷。2014年全军编委会第四次会议纪要下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2014—2018年工作规划》中明确,启动立项海军舰队、军区空军等15个副大军区级单位卷,编纂总干部部、基建工程兵、动员工作、援越抗美、边海防建设等卷,续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院校2卷等,共计22卷。
(二)主要内容和特点
《丛书》主要通过丰富史料,反映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壮大史;反映我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浴血奋战史;反映我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懈奋斗史;反映履行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捍卫改革开放成果、走向强军兴军新征程的创新发展史,是汇集史料与反映历史的有机统一。比如,已编纂出版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卷,反映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我党领导发动的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为目的,有爆发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工农武装起义。各次起义只反映酝酿、组织和起义过程,起义后创建根据地等内容不在此卷反映。《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卷,反映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至1947年6月底我军在各大战略区进行防御作战的历史。包括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东北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至7月,西北、山东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以及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我军实行战略性进攻等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卷,反映1927年8月至1985年整编前我军各部队组织、编制的沿革演变情况,等等。
《丛书》的主要特点有4个:一是全面:收入的史料和记述的历史齐全完整,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及各有关方面情况。二是准确:使用的史料和反映的历史真实、可靠,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三是系统:执行统一的编纂规范和体例,同一卷书的各部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印证,体现历史的内在联系和相关卷册的衔接照应,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四是权威: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全军编审委员会组织领导全军各大单位编研部门共同编纂;选收的文献多系中央、军委、大单位级档案保密等部门收藏管理的原始档案,其他文献亦经过精心甄别考订;各卷经过全军党史军史专家审查通过,由解放军出版社或具有较高资质的军队出版社出版。
(三)主要成果
几十年来,广大党史军史工作者坚持把编史修史作为为我党我军立言立德、续史扬威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着眼打造权威军史典籍,大力推进史料丛书编纂出版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丛书》已编纂出版210余册、约2.5亿字。已立项109卷中,全部完成综述等各部件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红军初创时期游击战争》《红军反“围剿”》《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的军事斗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解放战争过渡阶段军事斗争》《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济南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式整军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后勤工作》《军事工业》《第二炮兵》《装甲兵》《公安部队》《铁道兵》《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新疆(乌鲁木齐)军区》《济南军区》《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昆明军区》《华北军区》《军事工程学院》卷等35卷;完成部分部件的有《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解放战争战略追击》《解放战争敌远后方游击战》《总参谋部》《政治工作》《院校》《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防化学兵》《通信兵》《防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卷等14卷;其余均在编纂中。已形成一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权威性、卷帙浩繁的大型军史典籍。
(四)社会影响
习主席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同时阐明党史军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党史军史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史军史工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征集编纂和保存利用好党史军史资料。这也是各级党史军史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经常性工作。
军史资料丛书的版本一般为公开本、军内本和机密本三种类型。公开本没有涉密内容,在国内外发行;军内本是介于公开本与机密本之间,只在军内发行的内部版本;机密本涉及军队机密信息,不含绝密内容,限制在军内一定范围内发行。30多年来,已编纂出版的210余册史料丛书,绝大多数是公开本,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比如《八路军》《新四军》《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等。它为研究党史、国史、军史,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伟大业绩,反映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光辉历程,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为系统学习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汲取我军建军治军和作战的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为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我们党的历史教育官兵、教育干部和人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对于珍贵文献资料的搜集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梳理、党史军史战史的深入研究、建军治军历史经验的总结,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6年9月4日,中央军委举行军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出版座谈会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华清在座谈会上讲话,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主持座谈会。杨成武、萧克、洪学智、饶守坤等代表红军老战士和参加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同志发言,叶飞、徐惠滋代表两卷丛书编审委员会发言。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于永波、王克、王瑞林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要求,利用《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对部队进行红军长征精神的教育,使红军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2009年、2014年,全军编委会分别召开第三次、第四次全体会议,对《丛书》编纂出版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明确了做好军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近几年来,全军还先后召开了党史军史工作会议、军史资料丛书和高级将领传编撰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党史军史工作大项任务部署会,进一步推动了军史资料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和全社会更好地从我党我军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月田】盛世修史,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经中央军委批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撰委员会(以下简称“两个编委会”)组织编撰和出版,系统反映我军军事家和高级将领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到2013年7月,已编撰出版40卷,收入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共373人的传记,约1600万字。
(一)中央军委批准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
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锻造了璀璨夺目的一代将星。他们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矢志不渝,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驰骋疆场,为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繁荣富强殚精竭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他们所创造的伟岸业绩和建立的不朽功勋,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兴旺发达的英雄壮歌;他们所展示的理想情操和胸怀气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编撰出版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传记,既是集中记述他们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也是为伟大的时代立传。
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开始编撰系列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1991年完成了第一个50卷的编撰规划,其中收入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的大部分人员和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1994年,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个50卷的编撰规划,其中也包含36位军事家中的部分人员和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1996年8月,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致函中央军委领导,建议第二个50卷编撰计划中部分建国后在地方任过职的高级将领的传记,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负责撰写,其余的由军队组织完成。中央军委同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建议,认为编撰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传记,集中反映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对于咨政育人、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促进军队建设意义重大,决定由总政治部部署全军各大单位负责编撰拟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军队其他高级将领的传记。
1997年3月,总政治部发出通知,部署全军为曾经担任中共第一至第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九届以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授衔时授予中将军衔以上,1988年、1993年授予上将军衔的201位高级将领编撰传记。通知规定:入传高级将领的传记分别由其所在大单位负责撰写,军事科学院负责审定。2003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增补新中国建立前参加革命、最后职务为大军区正职以上或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的87位高级将领入传,总政治部于同年11月再次发文部署撰写。至此,军委确定由军队负责立传的高级将领共288人。
2003年4月,为全面反映军队系统党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和重要特色,进一步增强高级将领传记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致函中央军委,建议将军队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已编撰出版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传记合编,作为《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一个独立系列出版发行。7月,经中央军委同意,确定将军队组织编撰的288个传记和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负责编撰的87个传记合编,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出版。全书收入中央军委确定的35位军事家(不含林彪)和340位高级将领(不含林彪反革命集团成员)共373人的传记,约1600万字,计划出版40卷。
2012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又发出通知,决定续编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截止2011年12月最后职务为大军区正职以上或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55年至1964年授予少将军衔且最后军队职务为大军区副职或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共464位高级将领的传记,由全军各大单位组织编撰和初审、复审,总政宣传部负责终审。2017年6月,军队党史军史工作机构调整改革后,续编464位高级将领传记的任务,转隶军改后的有关大单位承担。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编纂组织领导及其成果
编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是一项卷帙浩繁的巨大工程。自立项后,始终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全军各大单位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上千名党史、军史工作者和编研人员,积极承担或参与传记的编纂、修改和审定任务。为组织好传记的编纂和审定,确保任务完成和推出精品,军队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军编委会”),负责领导和组织全军高级将领传记的编纂工作;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成立了编纂委员会,负责由其编纂的高级将领传记;军事科学院作为军委确定的传记审定单位,成立了军队高级将领传编审领导小组及其编审办公室;全军各大单位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编纂领导机构和编纂机构。总政宣传部印发了由全军编委会办公室和军事科学院军队高级将领传编审领导小组编审办公室共同制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纂工作规范》,统一了编纂体例和规范。全军编委会办公室多次举办高级将领传撰写骨干培训班,总结交流编纂经验。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本着与时俱进出精品的原则,对已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的传记进行了重写、改写或修订。军队各有关大单位党委、领导认真组织编纂所负责的传记并进行了反复修改。
编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都很强的重大任务。入传的军事家和高级将领,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有人民军队功勋卓著的战将,有领导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高级指挥员。为客观、准确、生动地再现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这套大型传记丛书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传诸后世的科学信史,“两个编委会”制定了编纂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传记编纂中,以《史记》开创的记传体为基本体裁,继承发扬我国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以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为准则,在记述传主生平业绩时,重调查研究,重史实考证,以翔实的档案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把握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客观生动地再现传主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记述传主重大的功过是非,不隐恶不溢美,既充分记述传主的重大业绩和成功经验,又不回避其挫折和失误的教训;坚持以写重大事件为主,对生活琐事不作铺陈;坚持以反映传主军事活动为主,突出反映传主在重大战役战斗中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以及独特贡献、鲜明性格和精神风貌。同时注意反映一部分高级将领因工作需要转到地方担任领导工作或兼任地方党政领导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业绩和主要贡献。
军事科学院承担传记的审定,任务艰巨繁重,责任十分重大。编审办公室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组织一批资深军战史研究专家对传稿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严把政治关、史实关、评价关、保密关、文字关和规范关,反复修改和精雕细刻,以较高的政治意识和政策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纠正了大量史实错情,准确审视对传主历史功绩和地位作用的记述,统一全部传记的纪传体风格,确保了审定的传记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对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职务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的传记进行了审定。
经过军队和地方党史、军史工作者10年艰辛努力,收入35位军事家和55位上将(全军第一次授衔)共90人传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首批12卷,在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隆重推出。7月5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出版座会谈。201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二批28卷完成编纂并出版,收入283位高级将领(有两位入传的高级将领未写)的传记。至此,凝聚军队和地方1000多位党史、军史工作者长期合作重要成果,体现所有参与者智慧结晶,收入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373人传记的40卷本大型传记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全部出版。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主要特色和历史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记述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生平业绩的大型传记丛书。这套传记丛书通过记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深刻的思想底蕴,正确的政治观点,恢弘的气势,丰富的内容,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精英群体,客观准确生动地再现了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作出伟大贡献的奋斗历程,折射出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的发展轨迹,显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传记丛书深刻展示了一代将帅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献身精神。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革命历程,就是实践信念的奋斗史,显现着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传记丛书在侧重从军事角度展现每一位军事家或高级将领的风采的同时,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军事家、高级将领,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故兼顾记述了老一辈军事家和高级将领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突出贡献或重大建树。传记丛书突出展现了在鲜红党旗、军旗下的一代将帅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同人民同呼吸、共同命运的伟人风采和将军情怀。传记丛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以功代过,或淡化其过,也不人为拔高,夸大其功;既充分记述个人的业绩和成功经验,也不回避其挫折、失误的教训,体现了秉笔直书,实事求是,不唯书,不溢美,不掩过的特色。
这套传记丛书以丰富的内容记述了一代将帅熠熠生辉的英名和业绩,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多角度、多侧面记述了一代将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统领千军万马攻必克、守必坚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以浓重的笔墨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代将帅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群众需求、凝聚群众智慧的奋斗历程,努力再现了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的真实形象和光辉业绩。
这套传记丛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党史、国史和军史上波涛汹涌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是党史、国史和军史辉煌画卷的具体展现,为学习研究党史、国史和军史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