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峰
军队院校文化涵养教化功能初探
彭晓峰
军队院校文化作为更新教育观念、定位教育目标的导航器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的孵化器,对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陶冶道德情操、砥砺意志品质具有强大的涵养教化功能。
廓析军队院校文化涵养教化的实现机理,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军队院校文化涵养教化军校学员的主体脉络,有力印证军队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涵养教化功能,提高对军队院校文化功能性价值的认识和建设军队院校文化的思想自觉。
(一)自觉的镜映对入。就军校学员而言,面对军事实践的刺激和挑战,为了在军事文化系统中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大多数学员个体会持续地、抽象地把自己角色对入到军队院校文化环境中,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形成对个人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主观意识以及自己所处客观形势的科学认知,并把认知得出的结论作为继续军事实践、终止军事实践和改变军事实践方法的基本依据,科学调整目标定位、因势利导改变行为,已达到更高、更快、更全面的个人发展。
(二)隐性的渗透濡化。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在文化的长期渗透熏陶下,逐渐适应了该文化的规范要求并形成了稳定的同类文化意识,个体稳定的同类文化意识具有强烈的排异性能,它不会轻易抛弃对已适应文化的认同,即使在有利的情况下。文化人类学家把个体接受文化规范的过程称之为濡化。学员在军队院校文化规定的组织系统中受到不间断的渗透影响后,就会合目的性地把军队院校文化的原则要求和主要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自觉按照军队院校文化的规范要求调节个人行为,依照军队院校文化要求规范行事,以期在军队集体生活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照此往复,久而久之,军队院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就融入了广大学员的血脉,内化为军人行为的一般指导,军人的思维、行为也就不再是一种随意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化规范行为一旦确立,广大学员思想行为和情感归依就会契合组织要求而成为一种习惯定势,特色鲜明的军事人格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三)持续的冲刷强化。人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人,由于文化的要求、职业的需要和组织的规范,不同职业的人会受到其所从事职业文化反复持续的冲击影响,这种组织文化的长期冲刷会迫使其逐渐淡化对其他行业文化的认知,强化对本行业文化的认同,其之前对其他领域文化的认知经过组织文化的持续冲刷和反复强化,慢慢会被淡化甚至是消逝。我军的军队院校文化是以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军事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要义,是院校军事人员特别是广大学员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年要实现从一名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就必须接受军队院校文化的涵养教化,实现彻底的军队再社会化。学员军校再社会化的过程是军队院校文化协调甚至取代其他社会文化的冲突整合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然产生并发生作用的。为了有效推动学员个体的再社会化,各级组织在建设军队院校文化的进程中,会主动把能够体现军队发展要求、院校个性特点和军人精神特质的各种要素持续地展示给学员,以全方位、全时域的军队院校文化渗透来冲刷军人身上不符合军事文化要求的其他文化影响,通过理论灌输、宣传引导、舆论影响、实践内化等多种方式内化学员个体对军队院校文化的认同,强化学员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塑一元化的、稳定的、持久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四)定向的认同激励。在军队组织中,军人只有把个人的发展需要同轨于军队院校文化的要求,自觉遵从军队院校文化的精神指导,遵照军队院校文化的要求行事,才能合群合心得到战友的赞赏、接受和尊重,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自信、积极的良好氛围。为了高度融入军队组织实现自我的发展,军人个体会主动地把自己纳入与军队院校文化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轨道上来,努力屏蔽与军队院校文化不相符合的“本我”特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与军队院校文化要求相符的、群体认同的一面,以期获得战友的认同和尊重。这种高度自觉的修正行为很容易受到战友的尊重和组织的亲赖,一旦个体受到组织的认同褒奖,成就感就会极大地催化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激励军人个体更加自觉地遵守军队院校文化的规范要求,更加注意继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形象,以显示自我形象的一致性,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叫作印象整饰。个体的印象整饰心理是促进军队院校文化化育的重要动力,经过文化化育的成功个体能够产生广泛的群体带动效应,有力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见贤思齐”的向上意志,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化育成果。
发挥军队院校文化的涵养教化功能,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新境界。当前形势下,应着重抓好创新文化载体、培育文化人才、优化文化环境等关节点,最大化地释放军队院校文化的涵养教化功能,增强军队院校文化涵养教化的实效性。
(一)创新“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要满足学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载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来充分显现军队院校文化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院校文化的涵养教化功能。一是要大力推动新闻宣传、图书出版、文艺创作、体育活动、电影电视、网游动漫等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实现军事文化产品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丰富发展。二是要善于抓住升旗、阅兵、宣誓、授旗、授枪、授装、授衔、晋衔、出征、向军旗告别等工作时机开展相关军事仪式活动,让官兵在神圣庄严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升华情感、激励精神。三是要严格落实“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每月体育有比赛”的文化活动要求,广泛开展读书、歌咏、创演、竞赛等文化活动,积极创新官兵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四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推动网络广播、数字图书馆、数字军史馆、军事网游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军事文化传播体系,打造文明理性、纯洁阳光的军事文化网络环境。
(二)系统培育“素质过硬、队伍齐整”的文化人才。务必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眼单位的长远发展制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保障等措施办法,既要培养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要培养先进文化的宣传员,还要培养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努力培养造就结构科学、梯次合理、比例协调、数量充足、素质过硬、队伍齐整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学员营有文体骨干群体、学员旅有特色文化队伍、学院有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人才”的格局,为推动军队院校文化涵养教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大力建设“内涵丰富、文化浓郁”的文化环境。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紧紧围绕“铸魂、砺志、育人”的文化建设目标,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学校的传统精神、优良作风、历史底蕴、特色文化、管理风格与景观布置、基础设施和教学训练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完善院(校)史馆、学员旅营荣誉室、俱乐部、运动场、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馆设施,搞好灯箱标牌、橱窗板报、英模塑像、文化长廊、主题纪念场馆和文化园林环境布置,实现生活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军人生活区生活功能、教育功能、训练功能的协调发展,建成进门受感染、抬头受教育的军队院校文化环境,充分释放军队院校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涵养教化功能。文化环境建设在重视“馆、室、场、型、图、标、栏”等有形的“硬文化”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精、气、魂”等无形“软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的要求,开展群众性、经常性、时代性的文化活动。通过“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军人生活环境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的课堂。
【作者系陆军军官学院学员旅教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