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仁义之师
——揭穿美国影片《血战钢锯岭》宣扬的虚伪价值观

2017-02-20 09:05易重华
政工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血战钢锯吉布森

☉易重华

虚假的仁义之师
——揭穿美国影片《血战钢锯岭》宣扬的虚伪价值观

☉易重华

《血战钢锯岭》由美国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2016年十佳电影之一。去年12月该片在中国上映,也获得一片叫好声。面对如潮好评,我作为观众,折服于美国大片一贯的精致,尤其是战争场景的逼真塑造。而作为一名军人,则要透过这部战争片披着的温情面纱,往深处“刨一刨”。

从影片的名字来看,以为是一部充满激烈交火、血腥厮杀、顽强对决的战争片,当然,这些战争的场景都出现了,但都只是一个背景、一个衬托,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名叫戴斯蒙德·道斯,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恪守基督教第六戒“不可杀人”的训导,他发誓一辈子不拿枪、不杀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道斯积极从军报国,但是他坚决不使用武器,为此他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却依然故我。最终,他被允许作为一位上等兵军医参加了冲绳岛之战。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不携带任何武器,徒手救下了极可能因伤而亡的75名战士,成为美军历史上第一个没有杀敌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战士。

道斯有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有,他冒着枪林弹雨救人,随时面对死亡的召唤,自己也身受数弹。但是,道斯的勇气不是来自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是遵循自己的宗教信仰。军人的勇气体现在敢于拿起武器、制敌于死地,哪怕是一名军医,也要有时刻准备与敌人拼死一搏的意识。军队是一支武装集团,没有武装就没有军人,就没有保家卫国。如果上战场的军人都像道斯这样拒绝使用武器,这和逃兵有什么两样?军人的贡献体现在剿灭敌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因此,道斯只是一个勇敢的医生,他可以获得除了军人荣誉之外的一切奖励和荣誉,因为他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军人。

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被影片打动?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情感层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很善良,但是许多概念因此变得似是而非,西方鼓吹普世价值就是利用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梅尔·吉布森是其中的一位高手。吉布森把枪抽象化,视其为杀人的工具,可是滥杀无辜的枪与保家卫国的枪性质是一样的吗?枪只是器具,它的性质取决于拿枪的人以及所做事情的性质。吉布森还将信仰抽象化。是什么支配道斯放弃后方安宁生活走上残酷的战场呢?不是基督教义,而是爱国精神。基督教义反而把道斯的爱国精神打得七零八落,使他当军人不得,做平民不甘,社会角色发生了严重错位。吉布森设计了一幕场景:道斯误入日本部队的地道,撞上了一个受伤的日本兵,道斯马上给他进行了包扎,这个日本兵用沉默让道斯躲过一劫。吉布森要通过这段场景来说明信仰、人道具有普世价值性,甚至可以化敌为友。可是,当这个日本兵伤好后跳出地道,就是枪杀道斯战友的屠夫,那么道斯是在救战友还是在杀战友呢?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普世价值,一切价值观念都与所持有者的地位、立场、需要直接相关。吉布森的这段设计,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战胜国、宗主国对战败国、附属国的蔑视,如果情况相反,他敢吗?让日本投降的绝不是一次温情的包扎,而是两枚原子弹。吉布森以两枚原子弹的威力和美国绝对的军事优势为支撑,大肆宣扬拒绝武器,这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其背后具有很深的国家战略企图,就是要让全世界向美国自觉自愿地缴械投降。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超过美国,吉布森拍这样的影片肯定会被美国人骂死。正是这部影片符合美国的利益,因而备受美国各界推崇。

从《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美国电影都在竭力告诉世界:美国人讲人性,尊重个体生命。电影是加工的艺术,在这方面美国尤其擅长,道斯有其历史原型,但这在战争中是极极特例,这种“人性童话”“仁义案例”很动人。但现实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空“有条不紊”地空袭和扫射,从鸭绿江炸到汉江,轰炸时间没日没夜,扫射目标不分大小,见人就炸,见物就投,很多村庄、难民躲藏处变成人间炼狱。后来披露的美国参战飞行员报告中说:“这次任务是用凝固汽油弹彻底轰炸这一地区,要烧毁地面上所有物体。”为了炸得稳准狠,有的美国飞行员玩命降低飞行高度,以致撞到山头和高压线上的事时有发生。在越南战场抛洒各种化学试剂,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战场上无差别攻击他国抵抗力量和平民,甚至把战俘当作动物任意虐待……他们对人类的博爱、对生命的尊重在哪?

蒋介石的屠刀让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今天,中华民族正快步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但崛起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需要当代的中国军人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信念,把手中的钢枪擦得亮亮的,时刻准备克敌制胜。从《血战钢锯岭》这部战争影片可以看出,西方利用价值观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法有多么高明、多么隐蔽。战友们,擦亮钢枪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所谓的“人性童话”大都是骗人的。

【作者系国防信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血战钢锯吉布森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1934,血战湘江的民间记忆
湘江血战 亲历记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血战湘江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