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科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智慧校园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
黄 科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让教育信息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为传统课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新理念的涌现,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篇章,即智慧校园。然而,当前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存在理想化、单一化的倾向。文章对智慧校园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其建设对策。
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大数据
智慧校园基于信息化技术,其建设模型源于数字校园建设,其“智慧”概念,缘于“智慧地球”。IBM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其提出环境为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现行模式下相关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的能源枯竭。其策略是“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力,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互动,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世界运行模型”[1]。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资源循环利用及管理体系架构重组等形态转变,依托信息化技术,在不同领域衍生了各类全新理念,其中就有本文涉及的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部分学校已基本建成智慧校园,不少学校处于规划立项或建设阶段。由于智慧校园暂无统一的标准、建设内容比较庞杂、牵涉部门较多,规划建设周期均比较长,基本涵盖网络环境、物联网感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根据调查显示,在智慧校园筹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智慧校园研究过于理论化,对其变现力缺乏实际效果支撑。主要表现在智慧校园概念其主体结构借鉴“智慧地球”,未做深入解析及结构重组,缺乏可溯源的理论依据及核心观点,在执行阶段未和教育主体思想有机统一;(2)由于缺乏成功案例,智慧校园还处于依托数字校园框架及融合新兴信息化技术的探索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实施方案不够明确,主体结构缺乏创新,建设成本超出预算,运行效益低于预期等问题;(3)建设模式还沿用数字校园的思维,应用深度低于预期,虽通过数据采集形成了大数据模式,但实际利用过程中并未体现大数据优势。现有应用系统仅通过数据接口模式提供常规查询功能。这些问题表明,现阶段的智慧校园建设,在设计上侧重于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提升硬件配置与软件环境来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但在资源融合与应用拓展上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内容上需要系统化完善,在应用上需要深入。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智慧校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2.2.1 智慧校园理论及特征
“智慧教育的理解图式”表明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终端其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本质相同,即根据不同空间及适用范围为教育规划学习空间[2]。
黄荣怀等[3]认为所谓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将已收集到的学习者相关数据包括特征、习惯、工具资源等个性化参数,通过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及评测,生成教学效果展示图,从而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宗平等[4]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1)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2)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3)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2.2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主要工作是将智慧校园建设内容进行分解,其主要流程为构建体系框架,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强化服务质量,加强用户体验[5]。
郭惠丽等[6]针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校园物联网建设的3种构建方式:以RFID 为媒介、以传感器为媒介、以二维条码为媒介的构建思路。
2.2.3 智慧校园实现技术
黄荣怀等[7]认为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包括: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陈卫东等[8]认为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包括物联网、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等硬件层面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和谐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无缝数据管理技术等软件层面的技术 。
2.2.4 智慧校园形态
任何建设其最终结果必然形成崭新的形态。智慧校园的最终形态即在大数据支撑下,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数据通过一系列运算、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获得最优可执行方案。从而为校园环境、校园管理、教学资源、生活舒适度等提供用户体验度更好的服务。其主要表现为:(1)在校园任意位置提供覆盖广、信号稳定、数据安全性高的数据传输通道,如有线网络覆盖,无线AP点对点、通用网络认证端,二维码、公众号等推广应用,以及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网络的无缝接入。(2)提升用户体验度的人性化服务环境,如课堂教学效果智能智能评估、车辆自助缴费出入系统、可视化寝室能耗监控、室内供热供水智能调节、虚拟校园预览等。
通过对比各校智慧校园建设案例,不难发现,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应用不断研发和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两个层面:(1)缺乏理论层面专业指导和对理论的持续钻研,顶层设计中突出以技术和管理为中心,偏离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核心方向。(2)在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融合度不够高,结合还不密切,在大数据模式下缺乏数据处理及智能搜索功能,很多情况下只是提供了信息查询和交互平台,缺乏管理模型的意识。其具体表现主要为:“强势应用”突出、信息无效率显著提升、数据规格不统一、数据接口开放率低、缺乏数据标准;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时间差,倒置开发环境及数据接口兼容性不佳,从而造成不同数据采集部门之间重复数据不能合理调用、共享,数据资源利用率不足等。因此,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和促进教学成果。其理论研究主要含义是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智慧”概念,衍生出为构建智慧校园所需要的设计和建设理论。不少案例显示,现行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一味增加技术与应用投入,在资源融合及数据共享上缺乏有机统一,造成资源浪费,与教育关联性薄弱,影响项目建设可行性。因此,在筹建初期还需要对现行资源进行分类划分,提升项目整体关联性,从而为智慧校园建设可行性提供支撑材料。
智慧校园项目多是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建立。数字校园建立的初衷主要是将传统数据收集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转换,其服务主体为管理部分的数据统计,因此在主观上缺乏对客户需求的倾斜。以数据采集为例,其具体表现为:统一数据反复采集且采集数据中存在无效数据,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数据采集后利用度低,未形成系统体系框架,仅仅在日常信息统计。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实现网络无缝连接及大数据有机统一。其目的是将传统意义上单一无序的数据通过体系结构有效地管理起来。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各类数据采集终端设备搭配全覆盖数据传输网络,附以强大的数据运算平台。通过该平台的数据整合和处理,不仅可以将单一数据合理有效地运用起来,更重要的是为大数据挖掘提供基础支撑。(2)大数据应用。数据的收集及运算仅仅是大数据下最基础的应用,智慧校园的核心建设意义在于将数据作为基础资源布局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及深入研究,将原始数据转变为决策、设计、执行等提供支持的核心数据。
智慧校园的宗旨是服务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为校园范围内的参与者提供更舒适、更安全、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2)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而现行的规划设计主要模型为:展示高新技术为主,辅以后期管理高效为主要设计前提,最后考虑的才是教育的实际应用。这类观点实际上是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且在教育现代化大环境下脱离了智慧校园的初衷。因此在设计智慧校园架构框架时需要依托包括教育学、设计学、结构学、信息化等理论,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信息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理念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相长、优化整合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打造高效、绿色、节能、安全、可靠稳定的智慧校园。
[1]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白皮书[EB/OL].(2014-05-28)[2017-10-24].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bcs/iibv/strategy/smarter_planet.html.
[2] 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7-15.
[3]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4] 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5] 朱洪波.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18-19.
[6] 郭惠丽,李倩倩,张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9):68-71.
[7]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8] 陈卫东,叶新东,许亚峰.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wisdom campus
Huang Ke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has been fruitful, but also for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 has brought a great impact.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ide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at is the wisdom campu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wisdom campus there is an idealized, single tendency. This paper brie fl 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wisdom campus, and puts forwards th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isdom campus; big data
黄科(1985— ),男,重庆人,实验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