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6-12-31 03:32常文涛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00
当代经济 2016年14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新兴产业

常文涛(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常文涛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国内众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原因时将其归结为“能岗不匹配”,即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等与企业所需之间不匹配。本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新兴产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和劳动力市场配资资源的作用增强,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再次引起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不足并存;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与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供给缺乏并存。

1、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兴产业人才不足并存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高校扩招政策后,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迅速增加。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发展到2409所,在校本专科学生数量达到68.15万人。从1998—2011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从108.4万人增加到681.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上升到26.9%。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度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新兴产业需要,这些新兴产业集中在产业发展前沿,虽然高等学校的教育培训模式在逐步调整,但是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如何提高大学生在新兴产业的就业率仍然是一个难题。

2、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供给缺乏与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并存

自2004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普遍出现“用工荒”以来,这一现象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用工荒”最严重的地区,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为10%。新增劳动力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工作技能低等原因难以满足较高要求的企业用工需求,但是一些对工作经验要求低,工作技能需要“干中学”培养的企业来讲,由于无法满足新增工人的较高收入期望而招不到人。下岗工人由于工厂倒闭、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离开劳动力市场,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预期流动成本高、再就业信心丧失等因素而自愿失业。

二、不利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不利。一方面是结构性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相对于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危害是双向的、长期的,且治理难度非常大,难以在短期实现劳动力市场出清,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导致其减产甚至停产,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引发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最大不利影响在于它的难根治性。结构性失业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确定的群体,例如那些容易受到技术改变、受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影响的群体。同时,结构性失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在一个区域或行业中,那些被新技术替代或工厂倒闭的工人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少,且这种工作搜寻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月,甚至以年来算。

2、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换。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滞后性和缓慢性,决定了它有一个相对较长的适应期或调整期,难免出现劳动力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脱节,从而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失衡,造成失业率上升。

3、制约社会生产顺利完成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困扰,技工的短缺已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许多企业由于技工的短缺,一些大的订单都不得不放弃。技工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壁垒”。根据广东省劳动力市场的一项统计显示,广东省普工求职者与用人需求缺口达38.5万人,具有职业资格一到五级的技工缺口更是高达71.5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是1.79、1.98、1.33。虽然目前广东就业难度有所提高,但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仍供不应求。

三、原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不可避免地促使传统产业对劳动者需求减少,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多。不同产业对劳动者的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原来在传统产业就业的人员如果无法对自身技能、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素质及时做出调整或没得到相应的培训,就不能顺利转入新兴产业就业,这会造成大中城市普遍就业饱和状态下的某些类型职位空缺现象的出现。

2、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高职高专和研究生规模相对较小,本科教育规模相对较大。高等教育的这种层次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研究生和高职生的需求,导致技术型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除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存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之间专业设置互相重叠,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专业的课程已经过时,与现有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设置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之间有很大差距,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新兴产业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3、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外,在城市中还存在首要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城乡两级劳动力市场分割最初是由于体制性分割造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性分割效应不断弱化,行业分割开始逐步显现。由于两级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壁垒”存在,所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力也极少降级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难以治理。

四、对策建议

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必须从调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及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结构;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加大相关制度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大学生供给方面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脱节,“学非所用”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弱。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增长和新兴产业发展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依赖于在大学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建立更加有效地联系。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通过提高就业能力来扩大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提高就业的良性互动。

2、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新增劳动力、下岗工人适应市场能力

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者与工作岗位匹配效率低,增强劳动力适应市场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要加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尽快扭转当前企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加快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高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运作机制使劳动者和企业都能从职业培训中获取最大收益,采取企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等措施来增强劳动者适应市场的能力。

3、利用比较优势,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

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以低知识、低技能素质的劳动力为主体,高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相对比较短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当前情况下,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者就业以后的“干中学”目标。这不仅可以增加这些企业商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还可以为企业储备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昉、王美艳:“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2).

[2]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4(2).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1994—2012.

[4]金喜在、李帅帅:劳动力结构失衡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0(5).

[5]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责任编辑:李晓)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研究,编号:14YJA79007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制探析—以河南省为例,编号:2015-GH-257;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体制创新研究,编号:SKL-2015-2701;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培育与壮大中原城市群研究,编号:2015B191;信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研究,编号:0201452;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编号:2015GGJS—20。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如何应对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