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飞
【摘 要】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各种原因,并探索适合学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我们一般说的历史学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学习历史出现困难而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中,老师们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总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最后不得不放弃他们,甚至冷落他们。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我们对这一群体不能不闻不问。其实每一个历史学困生的都是潜力股,教师要自信且相信历史学困生,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魅力历史的天堂。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从自我认识中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中,学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这些问题在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中真实而突出地表现出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依赖教师精细讲解的结果而非师生探讨的过程,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汀曾经说过:“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习惯的巨大力量是不可质疑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了很多年,拥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可是,这些习惯并不一定就有力于学习,甚至可能带来反面的学习影响。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边看电视边学习,边听歌边学习, 这些一心两用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频繁的开小差,而他们的历史学习也就变得愈发吃力。再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如在学习圆锥曲线这一课时,学生在审题时忽略题目所规定的长轴、短轴的范围,导致解题困难,甚至无法解答。
3.缺少自信
有些历史学困生学习很认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自信心,历史成绩不好。针对这类学生,我主要采取“成功教育”,通过用成功带来的喜悦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增强自信心,课堂上,我会让这类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他们很容易回答出来,增强了信心之后逐渐提高难度,回答不出我会提醒,并适当在班级里进行表扬,他们的自信心也就增强了,这类学生,教师切忌批评他们,更不能当众批评,应以鼓励教育为主。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化学困生时不能操之过急,也要调整好心态。
二、初中历史学困生转化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老师。教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的探索、研究历史的奥妙。把历史培养成学生的爱好,学生即可自主自动的对历史进行学习,而主动的学习,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历史兴趣呢?首先纠正家长及学生心中的学科歧视,使学生明确历史是文科必考科目之一,所占分值100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历史故事或者是人物传记。调整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课堂上,讲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小故事,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即使没能回答正确也要给予及时的启发与引导。如电化教学直观性强,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运用多种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直观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达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待历史学困生要耐心、热心、细心和关心,更要善于抓住他们在课堂上所取得的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同时,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各种原因,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途径、方法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包括加强与学困生的谈心、与其他教师在转变学困生工作中的协作、与学困生家长的相互联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教师要真正理解到:转变学困生既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包袱来对待。“至诚则金石为开”。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时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学困生的转化需要科学的方法,如果再加上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每一个学困生的成绩。
2.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历史生经过努力能够听懂、学懂。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重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学困生,则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学困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变“攀高求难”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学困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学困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学困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3.利用个性化评价机制激励学困生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它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夸奖称赞会使学生更加努力,更加想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但是,对于学困生的称赞不应该脱离实际,而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去合理恰当的表扬鼓励学生。当然,对学生的激励还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在全体学生面前的表扬这会使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找到自尊和自信。但,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不仅仅只是表扬,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困生进行善意的批评和提出真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