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血液制品缘何价格飞涨

2016-12-30 18:59
健康必读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血友病黑市

在年初百度卖“血友病吧”的风波中,不少人第一次认识了血友病人这个群体。他们的血液中先天缺乏凝血因子,一旦受伤,伤口很难愈合,因此被称为“玻璃人”。预防、治疗血友病,唯一有效的是凝血因子类药物,而这类药物就属于血液制品。血液制品不只有凝血因子一类,还有白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类,分为数十个品种。除了治疗血友病,还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缺陷、烧伤、肝病、失血等各类疾病,是很多病人不可缺少的救命药。因此,国家一直对血液制品实行最高限价。

最近,血液制品价格持续暴涨的消息,引发媒体关注。有人认为,血液制品是救命药,刚需药物不能盲目市场化,去年就不该放开对血液制品的价格管制。血液制品价格飞涨,真的错在药物价格放开吗?……

取消限价后血液制品涨幅惊人

2015年6月,国家放开了限制,血液制品价格从此一路上涨。一些小品种涨幅惊人,在今年年初,纤维蛋白原已上涨了150%,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上涨了70%,不少品种的价格也是按月更新。今年6月,发改委曾启动全国药品价格专项检查,血液制品也在受检之列,但这并没有阻止其价格的狂飙突进。

此轮价格暴涨,实际上是血液制品黑市价格“合法化”的表现。血液制品的原料比较特殊——人的血浆,我国血浆供应又一直供不应求(中国每年血浆需求在8000吨以上,而供给仅在5000吨左右)。过去限价,企业生产利润微薄,甚至成本高于售价,企业不愿意生产,即使生产出来,也不愿意通过正常渠道给病人,于是黑市泛滥。

2016年两会,一位血液制品企业的人大代表曾表示,由于医院缺药,有代表委员的夫人也要通过非正规渠道买药,当时有一款药的最高零售价是378元,黑市上则要卖700多元。据《财新周刊》最新的报道,即使在取消限价后,由于供需不足依旧,还有大量血制品直接由经销商流入黑市。

供需失衡浆站审批进入“冰冻期”

血浆本不是什么稀缺之物,它是血液的组成部分,约占血液的55%。其余部分主要是血细胞(约占45%,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和红细胞不同,采集后可以很快恢复,因此采集频率可以很高。美国规定,每位供浆者每周可采集血浆1000~1200ml,每年50~60L。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一个国家的血浆使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那中国血浆为什么总是供应不足呢?除了公众自身的原因,地方政府坐视血浆供需失衡,是更重要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血浆站一般都挂靠在地方政府部门之下,收入也多纳入地方的小金库,有地方政府这棵大树,血浆站的血浆是不缺的。

然而,管办不分也导致监管形同虚设,血浆站安全问题频发。于是,2004年卫生部下令血浆站与政府部门脱钩,全部“卖给”血液制品企业,同时关闭不合格的血浆站。没有了利益关联,地方政府立马转变了对血浆站的态度。

按照《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企业可以申请新设浆站,但没有利益只承担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对可能成为公共卫生“地雷”的血浆站并不欢迎,常有地方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新建浆站能拖就拖,能不办就不办。

没有了经济利益,地方形象也变得重要起来了。因为“好几百人排队‘卖血的状况,严重影响城市形象”,2011 年,贵州省一次性关闭了16家浆站,使浆站审批一下进入了“冰冻期”。

血站富余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生产不合法

没有利益只有责任,让相关部门对血浆浪费也懒得管。2013年,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通过无偿献血采集全血约4000吨左右、可分离血浆(通过采集的全血进行分离) 2200吨左右,在满足临床需求后,2013年全国血站合计剩余分离血浆约500吨。按照规定,剩余的新鲜冰冻血浆在冻存1年后转为冰冻血浆,在随后的3年冻存期内若仍无法用于临床,则报废处理。

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对临床应用剩余的血浆全面回收利用,进行血液制品加工。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下,血站富余分离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生产,不合法,也无人协调解决。结果,一方面企业没有原料;一方面剩余血浆白白浪费。

放开了价格,却沿用落后于时代的方式管控血浆采集。结果,血浆和血液制品依旧短缺,价格暴涨,在情理之中。

“国家安全”限制血液制品进口

相关部门打着“国家安全”的理由,阻碍血液制品进口。目前,我国仅允许进口人血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两种产品。如此严格,常说的理由是为了保证药品安全。国外产品的安全性确实出过问题,1984年,我国有4名血友病人,因使用美国进口血液制品感染了艾滋病。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艾滋病刚被发现,各国的检测和生产技术均有不足。此后,各国国家吸取教训,改进技术,世界上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血液制品安全事故。反倒是中国在90年代,因为违规采集血浆,造成艾滋病等传染病大面积爆发。

现在放开进口,不仅血液制品安全有保证,还能实现供需平衡,遏制相关产品价格暴涨。以人血白蛋白为例,在此轮血液制品价格暴涨中,它的价格却出奇的稳定。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早就能进口,2015年进口人血白蛋白产品占总量的60.5%,加上国际人血白蛋白价格一直低于国内,让它根本没有涨价的空间。

虽然我国也有一些血液制品种类低于国际价格,但放开进口仍有两点明显的好处:1、国际药企是市场化运作,有能力提供充足的药品,病人可以摆脱有钱没药的困境,2、国内药企和国际药企会有更充分的竞争,有利于遏制价格上涨,提高产品质量。

除了药品本身的安全性,“血液制品是国家战略资源,其生产供应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限制进口的常见理由。言下之意,血液制品行业自力更生,才是安全的。

现在放开了价格,却限制进口,供需失衡很难短期改变,血液制品价格自然会上升。

它山之石;血液制品行业标杆可供借鉴

事实上,恰恰是监管最少、把采集血浆当成生意的美国,最不担心血液制品的供需安全。美国年采浆能力达1.5万~2万吨之间,占全球采浆量的70%以上。美国也从没把血浆当成宝贵的战略资源,它超过一半的血浆以原料血浆或成品的形式出口到国外。市场化的运作,让美国血液制品企业领先全球,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需要进口血浆的国家,也没有担心这会影响“国家安全”。有的国家采取协议加工(本国采集血浆,由它国公司代为生产)的方式满足国内需求;有的国家没有血浆采集能力,如埃及、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则全部依赖进口;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国内只有一家小型血浆蛋白制品工厂,血液制品也主要靠进口。

这些国家从未被国外企业“卡脖子”,国内民众也不会因为缺药耽误治疗。相反,由于我国只允许进口两种血液制品,即使国内企业海外成功并购血液制品公司,大部分产品也不能销往国内,病人们也只能忍受不断攀升的药价,看着血液制品供求失衡,黑市泛滥。

放开了价格,原料供应还是受到行政管制,也不允许用进口成品缓解供需紧张。药价市场化如此半吊子,药价恐怕还要上涨很久,相关部门怎能不有所作为?!(据《新闻网》) 编辑/吴雨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血友病黑市
执业药师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血友病防治,了解三个关键点
关于血友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电商平台如何沦为变造车牌“黑市”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药品GMP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古巴经济衰退
世界血友病日:走进“玻璃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