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S
优质小麦育种难在了哪儿?
麦S
中国的优质麦育种是件很尴尬的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我们国人的面食品种看,虽然今天小麦品种中的强筋优质麦不多,但总的需求也有限,一旦真的铺天盖地都优质(面筋强度较高)时,那其结果还没法弄,甚至还会因为面不好使,做不成东西而挨消费者骂!面团稳定时间在3~5 min是家庭用粉的最好标准——做馒头、包水饺、煮面条都可以,效果都不是很差。而我们今天众多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也都基本可以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值,这样就造成了优质麦市场真正的需求并不高。
其次,面对高端强筋粉的应用,即使是有了达标的优质小麦品种,但由于我国气候土壤和种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生产出来小麦的面粉品质也很难同一些国外进口小麦的品质相比。特别是年份间、地区间品质的不稳定,是让使用者(食品企业、面粉企业)最头疼的事儿。所以,面对高端应用,食品和面粉企业还是将进口小麦作为重点选择的目标。
再有,优质麦生产过程和条件要求较高,在优质麦品种本身的产量水平不及普通品种时,想要确保质量,还要在生产种植过程中有意地以降低一些产量为代价,图得品质的达标。如此这般,我们产麦的成本就更加令人咂舌,更加难以与国外进口小麦的价钱相比,最终会导致优质麦生产的“流产”。
优质麦的市场应用是这样,我国优质麦的育种也是如此,适当地提高品质或兼顾品质将是始终的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面食品种或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来粮食不够吃、长期饿肚子的特点,使得小麦育种对品质提高的追求并不迫切,这样就造成了小麦品种在产量提高方面进展迅速,乃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原来或许处在同一个产量水平线上的国外小麦品种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小麦品种产量水平已经很高的今天,当我们再去用国外好的品质资源(品种)来改造今天小麦品种较低的品质性状时,发现太难了——它们的品质虽好,但产量水平太低,杂交的平均数不及我们今天最基本的产量水平,国外的“5+10”亚基难以用上!不得不在国内不多的一些优质小麦品种中寻求我们要用的“优质小麦资源”以及含有“5+10”优质亚基的品种……资源的面太窄了,给我们的感觉是——优质麦组合很难配!更多时候,组合是配了,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不行,所以也对这些组合不抱有什么幻想,还是那句话——玩玩儿而已!
而从近些年育成的一些优质麦品种看,多数品种是面团的稳定时间达标了,但一系列的综合指标还是难以与国外的品种相比,也就是说还缺这少那,这里边不乏包括了一些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几十分钟的品种,它们可能的综合指标更糟。这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很难通过一时的努力而将其改变。
最近,听到一些同行说到我国的优质麦产业,有主张用降低当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为代价而保品质,而实现“去库存”,而提高我们小麦粮食品质市场竞争力的观点……听了这些,笔者认为很不现实——我们今天小麦的生产成本就高出国际市场基本价钱不少,降低成本的途径是在减少投入的前提下不降低产量,这已经很难很难了。假如再为了品质的提高而降低产量,这样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更大提高,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小麦是我们的主粮之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可以没有或少有优质麦,但小麦产量不能少、不能减,这样才会让人踏实。我们罗列了优质麦育种难的多个理由,而细想起来,这难还是难在了需求不高上,这才是根本!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使是难和需求不高,优质麦育种也有人做、有人搞,不会形成“空白”,但着急没用,把所有的“宝”,包括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都押在这个上面不现实也没用,从国情、从实际出发才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