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桦皮制品与北方渔猎民族经济发展
张通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桦树皮制品与黑龙江地区很多世居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很多生活领域与经济活动都密切相关。桦皮制品在早期渔猎经济活动中占用十分重要的作用。手工业是北方渔猎民族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狩猎产品大量商品化之前,生活用品与生产用品很多都需要手工业来提供,很多民族的桦皮工艺品都融入了独特的加工方式和相应的民族风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大力支持,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空前加强,民族工艺品逐渐具有了商业职能。这些传统工艺品在新时期以全新的方式传承者民族的文化,成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增收的新方式。
[关键词]黑龙江省;桦皮制品;渔猎经济;世居民族
桦皮制品与当地人民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黑龙江地区桦树皮制品种类丰富,样式多样,传承历史悠久和黑龙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黑龙江山岭巍峨、层林遍野,江河众多、物产丰饶,桦林浩如烟海。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里的美誉,生息繁衍着众多民族,是北方渔猎民族的摇篮。本文涉及到六个少数民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虽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但这些民族早先都从事着渔猎生产活动。此外,黑龙江地区一直位于边陲地区,远离中原地区,同发达地区的联系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同外界的商品交换难以进行的时候,客观上使当地人民使用桦树皮制造生产、生活工具。
“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人类历史的某一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类还不知制陶术之前,利用树皮纤维及其皮制造各种工具和容器等。而且分布极广,……它的产生于远古时代人类的采集、狩猎、捕鱼等原始经济及游动生活直接有关,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原始文化。”[1]黑龙江地区桦树皮制品与黑龙江地区很多世居的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很多生活领域与经济活动都密切相关。
当铁器、棉布没传到黑龙江地区的时候,当地人一般用桦树皮容器做成锅、铲,勺来烹饪食物和制作服装,同时也可以直接饮用如桦树汁和使用桦树蘑等桦树衍生品。赫哲族人用桦树皮制作出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的桦皮帽。“赫哲人不仅创造了桦树皮的剥取、加工、制造方法的一整套传统工艺,而且还用桦树皮制造生产工具和日常器皿。……呈伞形,顶尖檐大,帽檐上雕刻着各种云卷和花纹、波浪纹,有的绘有鱼、兽的形象。是用一大块桦树皮卷成锥形,使麻线缝连而成,接缝处涂抹松油脂以防漏水,边缘用桦树皮粘贴,防止破裂。做工简单精细,戴上显得美观。”[2]桦树汁(鄂伦春语:苏胡色)和桦树浆(鄂伦春语:弟尔古色)都是鄂伦春族人喜欢喝的饮料。每到春季五六月份无论是桦树汁还是桦树浆都非常丰富。“只要在树根处砍一个小口,树汁就如小泉水般涌出,清澈透明,味醇美甘甜,是极好的饮料……苏胡色也是孩子们喜爱的饮料,每到这个季节,孩子们便拿着桦皮桶等容器去桦树林采树汁,用斧头或砍刀在桦树上砍一个斜口,插上一个小草棍,树汁就会顺着草棍流入桶内,一会儿就能灌满一桶。[3]”桦树浆的取法和桦树汁不同,“是将桦树的硬质树皮剥掉,然后用猎刀在树干上轻轻刮,就能刮下一种乳白色的黏稠状树液汁来[4]”无论是猎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两种饮料。桦树汁高产,而桦树浆不仅甘甜清爽,还有抵御饥饿的效果,每当猎人打不到猎物的时候,可食用桦树浆充饥。
桦皮制品在早期渔猎经济活动中占用十分重要的作用。狩猎生产的历史悠久,这与黑龙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从事狩猎经济的世居民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黑龙江地区山林众多,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十分丰富。单说鹿的种类就有很多种。如梅花鹿、马鹿、狍子、驯鹿,驼鹿等。鹿茸是珍贵的药材,鹿肉也是当地人民非常喜食的肉类。“东北少数民族用鹿哨和狍哨辅助狩猎,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5]清人西清在《黑龙江外纪》中曾记载:“金史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鹿射之,”鄂伦春族的鹿哨和狍哨均用桦皮制作。鄂伦春人制作狍哨“先把桦树皮剥成薄片再折起来,然后用剪刀剪成一公分宽、一公分半长即可。吹时放在舌尖与上牙床之间,吹出的声音与狍崽的叫声一模一样,从而将母狍子吸引过来射杀。”[6]鄂温克族的狍哨也是用桦树皮制作的,鹿哨和即使在今天狩猎工具已经非常先进的条件下,依然发挥着作用。达斡尔人也使用这种方法来捕鹿和狍子,有时甚至来能诱来想吃狍子的熊或狼。
猎人们的弓箭制作都离不开桦树。如鄂伦春族猎人使用的弓箭的箭杆就是用桦木做的。在《契丹国志》中就有记载“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竿”。)
雪橇既是捕猎工具,又是交通工具。对于雪橇,索伦鄂温克人和通古斯鄂温克人有不同的称呼。索伦鄂温克人将雪橇称为“爬日”,通古斯鄂温克人将其称为“塔拉嘎吉”。雪橇的制作相对容易。“用两根150厘米的桦木稍作修剪后做底板,每根底板两端各安装一个50-60厘米高的立柱,每两根立柱上再安装一个长约80-100厘米的横梁,就算做成了。”[7]
渔业生产在北方民族的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地区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等很多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水系。这里盛产三花五罗、鳇鱼、草根鱼、鲫鱼、鲤鱼等丰富的鱼类资源,为当时世居民族从事渔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鱼场。桦皮制品的捕鱼工具主要是桦皮船。桦皮船是当地各族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集捕鱼、运输于一身的工具。“早年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畔的满族人经常驾驶桦皮船行于江河之上,捕鱼和狩猎。桦皮船两头窄,尖向上翘起,中间宽,用于松木做架,外覆桦树皮,桦皮接缝处用鹿筋做线缝合密实,涂以松树油以防漏水。桦皮船船体轻巧,一人可扛起来在陆地上行走,不用时放置岸边,用时一人推入水中,顺流用桨,逆水用竿,时速可达十华里。桦皮船具有轻捷、灵活,使用方便,行驶时声音小,有利于偷袭野兽,可谓理想的水上交通和狩猎工具。”赫哲族的桦皮船还有桦皮快船和桦皮载重船之分。此外,鄂温克族叉鱼的叉柄多数都是用活动的桦树制作的。
作为狩猎业的重要补充,采集业这一古老的经济部门在黑龙江地区的世居民族的经济活动中一直长期而且充分地发展着。采集工作一般由女性和孩子来完成。野果、植物的块根、鸟蛋、药材,野菜都是可以采集的对象。桦树皮采摘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民族的采摘实践中。如鄂伦春族使用的桦皮桶(木灵开依)、桦皮篓(卡米)。鄂温克族还采集桦皮来支撑桦树皮船和各种生活用具,如装野果和野菜的桦皮篓和用来煮肉的桦皮桶。
桦皮制品在建筑用料上也有应用。鄂伦春人的桦皮用品不仅适用,而且取材简便。桦皮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房屋斜仁柱和雅塔柱,桦皮棚中均有应用。桦皮可以挡风防寒,封闭性柔韧性都很不错。斜仁柱是一种很简陋的圆锥形住屋,俗称“撮罗子”,“斜仁”,鄂伦春语为木杆子,“柱”是屋子,斜仁柱是木杆屋子之意。铁克沙的具体做法是“每张宽约四五米,其制作方法也需多道工序。先将整张桦皮外层的厚皮剥掉,再用大锅蒸煮,使其柔韧,然后将其用马尾或鹿、犴筋线缝合,并用薄桦皮镶边,这样制作的围子经久耐用。”雅塔柱,也称柱哈哈恩,是妇女的产房,结构与斜仁柱相似,大名比斜仁柱小,也很简陋。冬季用草帘和狍皮覆盖,夏季用桦树皮或草帘覆盖。桦皮棚,鄂伦春语称其为林盘,是一种避暑消夏的简易棚舍,“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较爽、有水有树、饲料又好的地方,或盖在斜仁柱、土窑子、木刻楞的旁边。搭盖桦皮棚时先立6根木桩、其中4根一米多高,立在四角,相聚四五米,另两根高约两米半,立于两对柱子中间,并在三对木桩上放3根平行的横梁,摆在四五十根椽子,然后一层一层地覆盖上大张的桦树皮,再压上几根木杆,这样桦皮棚就搭成了。”在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宝库摩苏昆中的一篇《鹿的传说》中也讲到:“那时候附近没有村屯,也没见过用土和草盖的歇让座(斜仁柱一词的不同音译)里,打猎用的是弓箭短刀,骑的是短小精悍的猎马。”无独有偶,桦皮制品在鄂温克族的建筑材料的选取和用途中鄂伦春族相似。“鄂温克语把房子、居室都称柱,而把木杆子统称为仙人,仙人柱译作汉语就是用木杆子搭成的房屋(帐篷)。仙人柱的造型为伞状圆锥体型。”仙人柱上的覆盖物冬夏有别,夏天需要遮阳防雨,冬天需要避风防雪。所以,不少鄂温克人在夏季用桦树皮覆盖,“一块桦树皮宽约三尺、长约八尺,一般的仙人柱需要七块桦皮苫盖。”当通古斯鄂温克人在俄国境内居住的时候住另一种简易的仙人柱,称为“阿那格”。“它是用30-50根细木杆子搭成的一个伞状形帐篷。夏天以桦树皮为盖,冬天以毛毡为盖。”鄂温克族的育儿工具摇篮有用木质的,也有用桦树皮制的。
锡伯族人早年居住的“帐篷(庐帐)”类似于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斜仁柱”,“庐帐是用很多木杆斜向互相支撑搭起的圆锥形木建筑,外面覆盖着野草和桦树皮,以遮阳、避雨、避风、防风、御寒。庐帐一侧留有出入的小门,庐帐顶端留有缝隙,便于烟气流通。”达斡尔族人建造房屋的时候,埋设住角的“入土部分抹上苏子油,用桦木包好,以防腐烂。”;“’珠克查’是一种有门无窗的住房,它用数十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框架,上面再用狍皮或桦皮覆盖。”桦皮也广泛应用于赫哲族的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有撮罗安口和鱼楼子。撮罗安口,别称撮罗昂库,俗称撮罗子。“撮罗”在赫哲语里的意思是“尖”,“昂库”则有“窝棚”的含义。撮罗子上面的“在苫草的同时,他们也有以桦树皮作为苫房的材料,以搭建具有桦树皮文化特征的桦树皮窝棚(赫哲语:塔拉安口)。”鱼楼子:赫哲语称为塔克吐,是赫哲人用来“存储鱼干、肉干、粮食、干野菜、各种捕鱼猎兽工具及其他物品的桩式建筑,多建在正方的东南侧或西南侧”,“形状多为长方体,顶端用木杆搭盖,上面苫一些毛草或桦树皮,有的人家用木板钉顶棚。”
桦皮制品在交通工具也也有独特的用途。本文中,笔者将其分成路上交通工具和水上交通工具。勒勒车是达斡尔族最引以为豪的交通工具,是达斡尔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载体。勒勒车的车体,车轮和车轴都用黑桦木和柞木制成。有一种篷车“是在苇箱上面用柳条编制成的半圆形棚架,再在上面包盖桦树皮或苇席,以这样和避雨,达斡尔语称‘木抗日特日格’,达斡尔族姑娘出嫁时大多乘坐篷车。”,也有“富者毡毛为盖,避风雪,间用桦皮如棺式,又曰桦皮车。”达斡尔族的勒勒车受到了兄弟民族的喜爱,因为它不仅制作方便,而且善于修理;不仅可以在山区和沼泽、草原,河溪行走,而且速度很快。汉族人称它为“草上飞”,蒙古人和柯尔克孜人称它为“达斡尔车”,勒勒车对鄂伦春族和其他东北民族的交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
桦皮船作为东北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具有制作简单,取材方便而且重量轻的特点,既可以载人载物、又可以从事捕鱼作业。现在依然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和呼玛县的鄂伦春族猎手中使用。“用桦皮船打猎,多在河流和湖泊地带,由一人或两人坐在船上轻轻滑动,当接近猎物时,便可箭射或枪击将其捕获。用桦皮船还可捕鱼,人坐在船上在水面上划行,见鱼便用鱼叉叉之。由于桦皮船很轻便,顺水逆水、深水潜水都可以任意滑行,因此是鄂伦春族捕鱼打猎的重要生产工具。”赫哲语将桦皮船称作乌末日沉,它是赫哲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船。以桦树皮为材料制成,“多用桦树皮制作船的外壳,用送木条来做船的硬肋,用刨马树来做船的钉子。当船的外壳与船肋连接好后,再用麻线将船的缝隙堵起来,就连船的钉眼,也要用松油脂灌严实。做好的桦树皮船,外形多两端尖尖,船底呈圆形,并微微上翘。”它最大的特点是“船体轻,当外出办事需要走一段土路时,一人便轻而易举地把它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从而解决了独木舟笨重,以及在陆路上既不能背又不能抗的问题。早年的达斡尔族也使用桦皮船。可见,桦皮制品在东北渔猎民族从事经济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帮手。
手工业是北方渔猎民族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狩猎产品大量商品化之前,生活用品与生产用品很多都需要手工业来提供。桦树皮食具和容器种类繁多,很多民族的桦皮工艺品都融入了独特的加工方式和相应的民族风格。赫哲族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采集树皮;二是整形、压平、储存;三是裁剪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砸压的,也有剪贴的,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桦树皮绘画也是桦树皮工艺制品中又一特色。“他们在桦树皮杯、桦树皮碗、桦树皮箱上绘有花纹;”赫哲族的锅碗瓢盆、桶篓箱盒等很多传统餐饮工具和容器均为桦皮制造。鄂温克族人在古代的狩猎与游牧过程中,就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具有艺术性极高的民族工艺品。桦树皮制品无论是在雕刻上还是在剪贴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分量。鄂温克族的桦皮工艺品主要有桦树皮雕刻和桦树皮贴,其中雕刻主要有木雕、角雕,桦树皮雕三种。桦树皮雕刻不仅可以应用于桦树皮器皿中,如桦树皮箱、桦树皮烟盒、桦树皮针线盒、盐盒等,还能用于萨满诸神的雕刻中。同时鄂温克族的桦树皮器物还有自己独特的压印方式。“一般的桦树皮制品,除了少量的雕刻外,绝大多数器皿上都有纹饰,这种纹饰工艺简便、对器皿无损害、保持长久,所以桦树皮制品上的压印纹物特别多,如桦树皮帽、桦树皮狍哨、桦树皮摇篮、桦树皮盆碗边缘上都有压印纹饰。”此外,桦树皮雕刻的方式除了用墨绘,还有许多彩绘桦树皮雕。桦树皮贴“主要用于桦树皮器皿,桦树皮制品除了雕刻、压印纹饰外,就是用桦树皮剪成各种图案贴在器皿上,增加器物的立体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外界社会的联系的不断加强,使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昔日的桦皮船、桦皮棚,撮罗子早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大力支持,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空前加强。2006年,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已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旅游业的显著发展刺激了民族企业家的经济意识。民族工艺品逐渐从具有了商业职能。民族商店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琳琅满目的桦皮工艺品令游客爱不释手。笔者在2015年调查时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就有很多民族工艺品商店,出售各种桦皮工艺品;饶河县也有商店出售赫哲族的桦皮画。这些传统工艺品在新时期以全新的方式传承者民族的文化,成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增收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璇如,陈伯霖,谷文双,白凤歧.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韩有峰.黑龙江鄂伦春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3]吴天喜.黑龙江鄂温克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松.黑龙江满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5]吴克尧.黑龙江锡伯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6]吴瑶,白晓清.黑龙江达斡尔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7]都永浩,姜洪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潘洪志]
[收稿日期]2016-03-04
[文章编号]1009-6043(2016)02-0028-03
[中图分类号]F620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