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萍/金昌市委党校
试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王湘萍/金昌市委党校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精神因素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尺度,反映着小康社会的品质品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因此,对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效用不断提升小康社会的品质品位。
【关键词】全面小康;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选择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小康,核心是全面。不仅人们物质生活要富足,而且人们精神生活要富有;精神因素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尺度,反映着小康社会的品质品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建设的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家园,构筑的是小康社会的精神高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对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效用。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必须遵循大众化的传播规律,将大众化的原则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去,做到“ 知”“信”“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思想与行动相结合,真正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行为准则的航标,铸造的是理想信念,塑造的是道德素质,培育的是文明风尚。将其普及化、大众化,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构建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根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能动摇,不可更改的。
以形成社会共同信念要以共同价值取向为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将少数人理解掌握的转化为被大众所理解掌握,从而有利于提高道德意识、形成观念共识、强化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当前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在社会中树立牢固的主流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利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利于促进公平正义之和谐社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当然,价值观的多元化促进了解放思想,使社会更具创造力、活力,但如何把握异类纷呈的意识形态,主动引导这种变化,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求同存异,保证不同阶层的群体都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源头,作为正处于不断开放转型的中国,强化主流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众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当作时代主题,使其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有力武器。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向外的渗透力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不断日益增长,使我国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进入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关键时期,社会结构顺应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局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思想的潮流,引领大多数人民传播正能量、发挥凝聚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各项建设和工作中取得显著的进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面貌日新月异,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有些还骚扰社会秩序,影响百姓正常生活,甚至严重涉及违纪违法。这种状态的彻底纠正和解决,除了加强整治、打击之外,还必须从最根本的意识形态、思想工作,宣传教育抓起,紧抓价值观念的教育、抓道德品行的规范,统一在中央的部署安排下,抓紧文化这根民族的血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领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形成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获得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才能确保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综观国内外当今的实际情况,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充分发挥主导思想引领作用,凝聚作用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彰现出更加伟大的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和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运用价值和基本指向。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般经过从“知”到“信”到“行”的过程。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从这个方向出发。从“知”进行引导,增强宣传教育力度,保证广大群众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示范作用,让人民群众由“知”到“信”,让群众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有榜样,一点点扩散,逐步强化,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性、渗透性,促进其普及化、生活化、通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到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扩展载体渗透面,广泛传播普及,做到内化与心
传播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环节。通过生动丰富、形式多样的载体实现价值观念与人民群众有效对接,让人民群众由“ 知”到“信”,由旁观转变为主动参与。扩展载体渗透面,建立全方位舆论传播体系,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群众从“知”到“信”的转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宣传中去,唱响社会主旋律,强势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舆论氛围。
拓宽原有载体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传媒,利用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搭建宣传平台,弘扬主流文化精神,捕捉适合社会主旋律的议题,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景,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加强学习教育,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要求,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状况出发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教育,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共识。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之中。要教育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认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要在党员中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便于记忆,易于传播,最大限度扩大社会认知。
(二)加强社会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灌输,注重实践养成,做到外化于行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共建设之中,通过文化“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人民心里去。人民在享受大大众文化时,会被其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文化作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改善文化公共建设,建设完善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文化服务系统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分享文化成果,从实际行动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扎根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利用重大事件及典型模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信可行。把握一些重大事件,引起社会共鸣,从而引领大众正确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人们学习模范人物,倡导模范事迹。党员干部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对思想观念的认同,所以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好带头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引领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目的
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有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同时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间,要以耐心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做宣传说理的工作,对于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只能以理服人,循理渐进,而不能以权势压人,以“引领”自居,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正确,听不进对方的“反面”意见,切忌给他人“戴帽子,打棒子”,或粗暴语言,这样容易制造对立情绪。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尊重”和“包容”,多沟通、多交流,听懂听清对方的意思,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同时也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审视。这样,便能逐步将认识接近,形成共识,便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生活在祥和、团结、健康、幸福的环境之中。
现在,我们正行进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列车上。要让满载全面小康希冀和中华百年梦想的列车驶向远方,就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共建设之中,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过程是复杂的,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合作推进,使人们在长期熏陶下自然形成道德规范的良好社会风尚,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价值观自信、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7.
[2]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
[3]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中国监察,2008.
[4]梅萍,林更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J].中州学刊,2009.
[5]李伟,邹绍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思考[J]长江论坛,2010.
[6]刘燕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刘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
作者简介:王湘萍(1976-),女,甘肃省金昌市人,金昌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