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美育教育,它对儿童在体、智、德、美、劳等诸方面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更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来接受以后学习生活的能力和方法。例如正确的握笔方法,学习习惯,甚至上洗手间等最简单的生活技能。
一、利用教学环境来培养幼儿的文明有礼、自律行为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无言的导师,可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特别注重利用环境对儿童进行教育。营造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绘画环境,走廊过道挂上色彩鲜明风各异的中外大师的代表作,教室里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各具特色的剪纸和手工制品,琳琅满目却有序摆放。桌椅、窗户、地板颜色的搭配鲜艳而柔和,画具和材料的摆放整齐,井井有条。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儿童,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这样优美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不但使儿童产生愉快的心理情感,还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环境中,不但约束了儿童们的某些不良行为,还对他们起到了一种净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无声的教育比说教有着更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幼儿在此养成的良好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课前准备很重要
游戏情境:组织幼儿安静迅速地坐到座位上,集中注意力于将要开始的活动,如学习一些小的手指游戏和拍手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自然愉快地进入绘画教学
恰当的音乐:教师弹琴或放音乐,儿童听着音乐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曲子完了孩子也安静地坐下来,更好的体验绘画的快乐。
三、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倾听能力的重要保证。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集中注意地听,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口型、表情和姿势,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在每次绘画活动中我都坚持要让幼儿安静下来,然后才提要求,当请个别幼儿来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让其他幼儿仔细听。认真倾听他人讲述,是对他人的尊敬。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如《爱插话的小八哥》等,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倾听。还可以用复述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在听同伴或老师表达之后,请儿童尽量能够将听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述。
四、通过使用美术工具,养成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
美术教学种类很多,所需的画具和材料更是种类繁多。由于儿童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有限。在操作中,儿童们需要学会正确使用画具和材料。教儿童如何取放绘画用具。如果没有这样的要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学习不同画种,在材料、工具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把美术用具统一规格,以便于幼儿摆放、整理、保管。统一规格后的美术用具幼儿摆放起来快捷、整齐、美观。课前,请值日生把所需材料端出来放在桌上。这样既节省了准备时间,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责任感。课后提醒他们把作品交给值日生,再由值日生放回原处。逐步学会了材料的取放有序,保证了美术活动中能有条不稳。
五、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持久性、专注性和自觉性
通常儿童对绘画或是手工活动都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因为在美术创作里面可以融进他们的语言和想象,可以无限制地表现他们美好的愿望,并以极大的艺术美的感染力吸引着他们。但是,由于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在情景的干扰和左右。因此,幼儿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坐不住,作品没完成就不愿意动手等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和激励他们参与创作活动,.让儿童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各种练习;随着幼儿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扩大,在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时,孩子便会产生用作品来表现他们心目中的一切念头,并付诸实践,当他们的作品能表现自然环境中的某一个方面,心中便产生一种快慰和满足,在老师们的激励中,他们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他们更有积极性和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创作实践中,而且还能坚持不懈。在自然而然中儿童慢慢地养成了对学习的持久性、专注性和自觉性的习惯。
六、通过艺术作品评价,培养幼儿善于表现自我的习惯
美术活动是对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作品反映的是儿童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认知的水平,我们不仅注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注重能画也会说的能力,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羞于在同伴或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为消除矫正这种不良心态,教学中,我们创设一个可以让幼儿展示自己作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为此,我们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展示区,在每次美术作品评价这一环节中,我们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评价同伴的作品,找出造型,构图、表现手法的不同和差异,并鼓励每个幼儿都向同伴和老师表述自己的作品内容或作品中的故事,说出与别人的不同感受。幼儿在无形中形成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习惯。
面对这群在学习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不断的去提醒和帮助孩子们。
作者简介:
张丹洁(1970.1.26~),女,学历:大专,籍贯:河北省昌黎县,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学前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