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胜男,叶志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20)
护理循证委员会在推进循证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毛胜男,叶志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20)
总结护理循证委员会在推进循证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成立护理循证委员会,通过分层级的组织架构,在全院进行分层次培训、开展循证特色活动,推广循证护理概念,提高全院临床护士循证实践能力。经5年的实施,护士循证基本素质提高,2016年循证护理实践障碍量表得分较2013年下降,2016年护士循证护理实践问卷得分较2013年提高,成功申报院内护理循证科研基金项目100项。
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组织架构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1]。1996年,英国York大学成立全球第一个EBN中心,自此,EBN的研究在国内外护理领域得到迅速推广,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EBN的重要性和对临床护理的促进作用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临床护士却遇到了许多障碍[2-6],如部分护士对EBN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循证项目,护士缺乏开展EBN的能力等。2010年1月本院成立护理循证委员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循证学习,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障碍,鼓励在临床开展循证项目,实施5年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成立护理循证委员会 在本院护理科研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护理循证委员会,护理循证委员会隶属于护理部,直接接受护理副院长的领导。护理循证委员会根据护理部参与共治委员会的建设要求,建立核心委员会,并及时根据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更替。每个科室均有1~2名临床护士由护士长推荐或自荐进入委员会,按照其掌握的科研知识和开展循证项目的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成员。护理循证委员会设委员会主席及核心委员12人、高级成员15人、中级成员26人、初级成员33人。
1.1.1 委员会主席 由专职科研护士担任,具有护理硕士学历,负责全院护理循证事务,全面组织协调活动的开展。
1.1.2 核心委员 除委员会主席外,另由联合主席1名、临床护士长3名以及7名分布在门诊、急诊、ICU、手术室等科室的临床护士组成。核心成员均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具备科研循证和管理协调能力,有申请院内外科研基金的经历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核心成员能够根据医院层面及护理团队需求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及协调护理循证委员会项目活动的资源,促进不同科室、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反馈;采取分科室授课形式,在院内临床科室及其他相关部门宣传、普及EBN理念;站在护理学科发展前沿,具备探索精神和学术敏感性,了解国内外EBN及临床护理相关研究进展,在全院范围内提供循证支持和咨询。
1.1.3 高级成员 高级成员能够操作具体科研项目,具备较丰富的统计学知识,能够指导中级、初级成员进行科研实践及论文写作。高级成员还需要掌握循证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挖掘临床科室的循证问题,承担项目负责人和指导者的任务。
1.1.4 中级成员 中级成员除掌握EBN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以便在开展循证项目时能够指导、支持、整合实践的开展和进行循证效果评价,能够帮助提升论文书写水平。
1.1.5 初级成员 初级成员需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能在临床工作中细心观察,参与并协助委员会或所在科室组织的循证项目。
1.2 EBN活动的开展
1.2.1 护理循证委员会成员分层次培训 护理循证委员会采用集体授课、临床实际演练、成员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借鉴相关循证实践项目管理工具对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层级的成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分层次培训,如针对初级成员,开展讲座教会其如何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如何用循证的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针对中级成员,聘请统计学专家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等。
1.2.2 特色EBN活动 护理部和护理循证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的特色EBN活动。
1.2.2.1 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 护理循证委员会组织以国内外期刊读文报告、课题进程及论文撰写汇报等形式展开Journal Club活力,着重于科研-循证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全院护士都可以参加Journal Club。
1.2.2.2 创办循证主题期刊 由护理循证委员会主办以循证为主题的期刊,期刊设有“国内热点”“国外热点”和“院内主题”等栏目,普及循证相关知识,选取医院开展的循证项目作为案例在期刊上发表。
1.2.2.3 开展院内护理循证科研基金项目 医院每两年组织1次院内护理循证科研基金项目申报,全院护士均可申请。医院与护理部层面为成功申请者配备相应的资金与其他资源。
2.1 效果评价
2.1.1 循证项目成果 评价院内循证项目开展情况。
2.1.2 EBN实践问卷 EBN实践问卷由杨如美[7]译订,具有良好信效度,用于评估护士循证基本素质。问卷包括循证行为维度(6条目)、循证态度维度(4条目)和循证知识技能维度(14条目),采用1~7分标尺法,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EBN能力越好。
2.1.3 EBN实践障碍量表 使用EBN实践障碍量表测量护士对EBN的主观态度及能力,以及评价护士在开展循证实践时进行科学研究报道的技能。EBN实践障碍量表由Funk研制,刘晓华等[8]翻译成中文,已证实中文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包括科学研究中报道的质量维度(8条目)、研究报道的时效性与系统性维度(6条目)、开展EBN的资源条件维度(9条目)和护士对EBN的主观态度及能力维度(7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5分分别表示“极不赞同”“不赞同”“不清楚”“赞同”和“非常赞同”。分值越高,表示EBN实践障碍越大。
2.2 结果
2.2.1 循证项目成果情况 从护理循证委员会成立以来,由委员会核心成员发起第1个循证项目“短期留置导尿患者拔管时间及拔管前膀胱功能训练”后,各科室积极响应,临床护士纷纷参与其中,并邀请相关医生、康复师、药剂师和营养治疗师等专家共同参与,多学科合作,并将循证成果融入到实践标准和指南中的制定中,真正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发挥出了最大的活力。举办Journal Club 60余次,循证主题期刊出刊21期,截止至2015年,已有100项成功申请院内护理循证科研基金的项目,部分循证成果已融入到护理实践标准及指南中,如“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9]中的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规范写入本院《护理实践指南》中,护士在进行抗凝剂注射时,使用腹部定位卡也已经成为操作常规。
2.2.2 护士EBN实践问卷测评情况 于2013年2月和2016年1月针对临床一线护士分别随机发放200份EBN实践问卷,2013年回收176份,2016年回收186份,不同年度护士EBN实践问卷得分比较见表1,循证知识技能维度各条目得分比较见表2。
表1 2013年和2016年护士EBN实践问卷各维度得分比较 分
表2 不同年度循证知识技能维度得分比较(分,
2.2.3 EBN实践障碍量表测评情况 于2013年2月和2016年1月针对临床一线护士分别随机发放200份EBN实践障碍量表,以测评护士EBN实践的障碍程度。2013年回收176份,2016年回收186份,不同年度护士EBN实践障碍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年度护士EBN实践障碍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分
3.1 提高了护士循证基本素质 EBN是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EBN不该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而更应该作为决策过程和工作方法运用到临床上来。因此,使EBN这一概念转变成可实施、可操作的项目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工作忙碌,缺乏充足的时间学习循证知识、开展循证实践项目。护理循证委员会其辐射状的架构,层次清楚,职责明确,将EBN真正落实到临床实践中,树立循证指导实践,实践反馈循证的观念,形成良性循环,使理论和实践同步发展。在推进EBN后,临床护士在遇到疑惑或者不确定的地方时,能自然而然形成确立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整合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鼓舞了护士对新知识的探索精神,提高了护士的循证和科研热情,同时也极大程度改善了护理质量。通过5年的实践,护士循证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 EBN实践障碍量表测评,2016年护士得分低于2013年,EBN实践问卷测评,2016年护士得分高于2013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2013年和2016年护士在EBN实践问卷循证知识技能维度条目分值,“将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条目均分从(3.28±1.52)分上升到(3.74±1.36)分,“意识到主要临床问题的类型与来源”条目均分从(3.43±1.44)分上升到(3.91±1.55)分,“向同事宣传有关护理的新观点”条目均分从(3.80±1.66)分上升到(4.47±1.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2 局限性 由于本院通过护理循证委员会推进EBN的时间不长,暂时还未能实现全院临床护士可以接收到第一手的培训和指导,也未能实现全体护士能够接纳循证思路,将循证实践方法熟练运用到临床上。下一步该如何调整全院EBN组织结构,将循证的辐射范围和深入强度继续加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EBN开展方案都应根据医院本身文化、资源等特点制订,并根据患者、员工的需求及时调整。
[1] 胡雁.循证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
[2] 章新琼,谢伦芳.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8-930.
[3] 阮海涛,李玲,曾铁英.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21):94-97.
[4] 蓝宇涛,叶玉清,林田,等.临床护士循证护理实践障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 1-6.
[5] Mcinerney P,Suleman F.Exploring knowledge,attitudes,and barriers toward the use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mongst academic health care practitioners in their teaching in a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a pilot study[J].Worldviews Evid Based Nurs,2010,7(2):90-97.
[6] 罗艺,陈蕾,曾传军,等.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理解与实践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25):2339-2340.
[7] 杨如美.英文版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及循证实践影响因素问卷的初步修订与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8] 刘晓华,张晋昕,张振路,等.中文版循证护理实践障碍量表信度与效度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41-1044.
[9] 朱红芳,汤磊雯,贺晓莉,等.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33-37.
毛胜男(1992-),女,本科,硕士在读,学生.
2016-08-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71373232
R197.323
B
1671-9875(2016)12-1170-04
10.3969/j.issn.1671-9875.2016.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