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广
《交泰韵》寒删分韵的性质*
段亚广
摘要:中古的寒、桓、山、删四韵在《交泰韵》中分为寒、删两韵,这种情况与《中原音韵》的分法相似。但是,16世纪反映河南方音的文献都证明寒、删韵已经合而不分了。我们认为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作者承袭韵书和离析音位造成的。
关键词:交泰韵;寒删韵;离析音位
中古山摄一等有开口寒韵、合口桓韵,二等有山、删两个小韵。到了《中原音韵》,一等合口的桓韵独自构成桓欢韵,寒、山、删三韵构成寒山韵,二者对立,即“官≠关”。这就是近代汉语中所说的寒山、桓欢分韵,在今天的北方话中大都不能区分寒山和桓欢了。《交泰韵》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河南宁陵人吕坤所著的一部韵书。书里的寒、删分韵问题与《中原音韵》的寒山、桓欢分韵问题类似,但二者略有不同。
对此问题,蒋冀骋①蒋冀骋:《〈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分立是周德清方音的反映》,《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宋洪民②宋洪民:《也谈〈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分立的依据》,《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1期。曾作过论述。近来读冯蒸再论此问题的文章③冯蒸:《桓欢(-on)类韵为近代汉语北方方言普遍特征说》,《语言研究》2013年第4期。,觉得有些问题仍没有讲透彻,特以《交泰韵》一书为例进行补充。
通常认为中古一等寒韵读*ɑn,桓韵读* uɑn,删韵读*an、*uan,山韵读*æn、*uæn。中古以后,山、删合并为*an、*uan,到了《中原音韵》寒韵也并入山删*ɑn→*an,中古一二等的对立变成寒山与桓欢的对立:*an/uan:*uɑn。《交泰韵》与《中原音韵》稍有差别,它具体的分韵情况如下(“○”表示无字):
《交泰韵》④吕坤:《交泰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5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25页。寒韵阴
安俺按遏干稈幹葛刊侃看渴鼾罕汉喝
钻纂钻繓撺○窜撮酸篹蒜算端短段掇
湍疃彖脱渜煖愞诺般版半钵潘坢判泼
《交泰韵》寒韵阳
岏碗玩捾寒罕汉喝桓缓唤活攒○窜撮
端短段夺瞒满幔末
《交泰韵》删韵阴
菴唵暗哈删汕讪煞奸柬谏戛悭○○褐
黫眼雁轧○○○瞎孱刬剷察儃盏绽铡
跚繖散萨丹亶旦怛餐○粲攃滩坦炭挞
关○惯刮弯绾惋穵儇○○傄跧○○窡
○○篡篡黑櫰撰涮刷班板扮八旙返贩发
《交泰韵》删韵阳
颜眼雁轧闲僩苋辖偺儹赞拶顽綰惋刖
阑嬾爛辢壇毯探榻难郝难捺还莞患滑
《交泰韵》寒删分韵的特点是:中古一等寒韵的牙喉音字与桓韵合并为新的寒韵,中古一等寒
连韵目用字“寒、删”也与《洪武正韵》一致,说明《交泰韵》可能有承袭《洪武正韵》的成分,因为吕坤在明朝曾身居要职,属于正统文人。可吕坤并非盲从,在该书《凡例》中他就指出①吕坤:《交泰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51册,第16页。:《洪武正韵》虽然诸臣自称秉承太祖“须以中原雅音为定”的旨意,但“未必尽脱江左故习”,其中浊上字读上声现象就是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吕坤的《交泰韵》一书对寒删分韵并无异议,说明吕坤是认可这一现象的。
吕坤的籍贯为今河南宁陵,从今天宁陵方言中已找不出《交泰韵》寒删分韵的痕迹。为了了解寒、删分韵的概况,我们查阅了吕坤之父吕得胜所著《小儿语》和吕坤续作的《续小儿语》两本书。因为两本书都是童蒙读物,皆用当时口语白话,应该是最接近当时语言真实面貌的材料。王力先生就曾用这两本书来探讨三百年前的河南宁陵音②王力:《三百年前河南宁陵方音考》,《国学论丛》1927年1卷2期;又见于《王力文集》第18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8页。,我们也认为这两本书应该代表明代宁陵方言的真实面貌。下面是两书中与本文相关的材料:
《小儿语》的用韵③吕得胜等:《小儿语》,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18页。: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盐;遮掩不得,又添一短桓。
世间生艺,要会一件仙,有时贫穷,救你患难寒。
休著君子下看寒,休教妇人鄙贱仙。
使他不辨不难寒,要他心上无言元。
《续小儿语》的用韵④同上。:
遇事逢人,豁绰舒展仙,要看男儿,须先看胆寒。
别人情性,与我一般删,时时体悉,件件从宽桓。
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少衣穿仙,强似将佛塑画,不如救些贫难寒。
若要度量长,先学受冤枉;若要度量宽桓,先学受懊烦元。
休说前人长短桓,自家背后有眼仙。
湿时捆就,断了约儿不散寒;小时教成,殁了父母不变仙。
线流冲倒泰山山,休为恶事开端桓。
焚结碎环删,这个不难寒;解环破结,毕竟有说。
从以上用韵可知,在吕坤的语言中,中古的寒、桓、山、删、先、盐、咸、覃都混在一起了,并没有像韵书《交泰韵》所记那样寒、删分开的。这说明《交泰韵》中寒、删分韵反映的并不是吕坤语言的实际面貌。
这是否是孤证呢?我们来看反映明代河南方言的另一部韵书《青郊杂著》(1543年)的记述。⑤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1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75-488页。
《青郊杂著》一书前面有三次提到同时代韵书中寒、删韵的问题:
1.“青郊韵说”:“(《中原音韵》一书)盖其合江阳,矫敝而不知过者也;不合元、寒、删、先等者,席旧而不知非者也。”
2.“青郊杂著”:“(《洪武正韵》一书)当合未必尽合,如支与齐、寒与删先、萧与爻、覃与盐是也。”
3.“十八韵分合说略”元部第八下注:“与寒、删、先通用,分出魂、痕等字属真。《正韵》分寒、删、先,词韵分寒、桓、先各为三,俱非。”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桑绍良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寒、删分韵是错误的,应该合并在一起。桑绍良稍早于吕坤,二人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一在濮阳,一在宁陵,相去也不远,二人的口音应该相近。从《小儿语》《续小儿语》用韵来看,桑绍良的说法是可信的。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明代河南方音中寒山与桓欢已不能区分,《交泰韵》中的寒删分韵虽有合理成分,但不能证明当时口语中还保持着寒、删韵的区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呢?我们认为这是承袭韵书和离析音柆造成的。
寒桓删山元仙先等韵在宋词中已经通叶了,说明在宋代它们的主元音已非常接近。到了《中原音韵》,虽然有寒山和桓欢的对立,但元曲中很少见到独用桓欢韵的。杨耐思对此的论述是:
桓欢在元曲里是个险韵,一般不独用。周氏分出这一韵部,也不能纯粹是从曲韵归纳出来的,而是根据“中原之音”。《正语作词起例》辨“诸方语病”,列举“完有岏、官有关、慢有幔、患有缓、惯有贯”等例,强调桓欢与寒山的合口类有别。①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周德清既然能区别“官和关、慢和幔”,说明早期寒山和桓欢是分的,然而曲韵中又找不到例证,说明当时的这种分韵只存在于像周德清这样少数通晓音律人的头脑中,老百姓已经混而不分了。吕坤在处理《交泰韵》寒、删韵时应与周德清有共同之处:实际语言中已不能区分了,但细细辨析还可以分出区别来,于是就沿用以前韵书的做法分作两韵了。吕坤在列举寒韵的小类时下注“(寒)原独用,今因之”,“因之”一词反映的可能正是这种承袭以前做法的心理。
这种承袭以前韵书的做法也决非一味盲从,从审音的角度讲,韵书作者也有自己缜密的音理分析做前提。《交泰韵》中中古寒韵的牙喉音的处理就表现出吕坤离析音位、精细审音的能力。中古寒韵牙喉音在《中原音韵》中归并到寒山了,但《交泰韵》中这些字却没有与中古二等字相混。这种现象有可能存在吗?我们认为这从音理上可以解释得通。寒韵的主元音中古为后低元音*ɑ,舌头音与齿头音由于发音的主动调音器官都是舌尖,很容易影响主元音ɑ使之前化,于是像“丹单难餐伞”等字很快与二等韵“山删产绽”等合并也就不足为奇。而牙喉音的主动调音器官为舌根,位置靠后,便于靠后的主元音ɑ的保存,因此滞后一步演变。这就是今天语音学上讲的声母的发音位置影响韵母的例证。换一句话讲,韵书上保留ɑ和a的区别也有合理的成分。
我们相信吕坤、周德清这些人完全有这种审辨音的能力,那么他们在写作韵书时也就分析得更深入。结果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沿用旧韵、思想保守,事实上这表现出的正是语音演变过渡时期的特点:统言之则不分,析言之则分,语音出现了新派和老派之别。
冯蒸先生对桓欢类韵在北方话中的演变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②冯蒸:《桓欢(-on)类韵为近代汉语北方方言普遍特征说》,《语言研究》2013年第4期。,材料翔实,论述精当,我们也赞同文中的主要观点。但作者从韵书考证便得出“元明清时期桓欢韵普遍见于北方地区”的结论,恐证据不足。说元代有桓欢类韵,是可信的;说明清时仍有,仅有韵书作论据,恐不足信。许多证据表明:明清以后,桓欢类韵在北方话口语中已经消失了。这从今天北方大部分方言的语音上可以看出来。
【责任编辑王宏林】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汴洛方言及相关韵书研究”(2015BYY02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汴洛地区方言语音的演变研究”(13YJA740012)的阶段性成果。韵的舌头音、齿头音与二等的山、删韵合并为新的删韵。这种分合方式与《中原音韵》有别,而与《洪武正韵》相同:
作者简介:段亚广,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