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肖平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13)
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研究
叶肖平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13)
目前我国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目标已经明确,但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迷茫仍未解决。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推出《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研究》,试图在总结温州场外交易市场历史探索与借鉴国内外建设场外交易市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既符合场外交易市场发展规律又与温州特殊市情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建设之路。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中,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温州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本市场背道而驰。经过调查发现,这一谜团源于温州资本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温州资本市场“三个阶段”的划分中,我们清醒地看到:温州由于股份合作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中落伍了,初级“温州模式”向高级“温州模式”转变失败,导致了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停滞不前”。研究表明:温州资本市场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建立“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市场”,此举把温州建设成为扩大直接融资的桥头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孵化器,进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推进器。
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研究
资本市场是投融资的平台,它的发展对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对温州来说,既要关注场内资本市场,又要关注场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温州人多少次独占鳌头,上演无数精彩的商业大戏,也常常为兄弟省市所效仿,然而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未能同步发展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本文试图沿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轨迹,结合温州资本市场发展的自身情况,分析温州资本市场的不足以及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提出了温州资本市场的“三个阶段”划分,提出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建立“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市场”,根据总体设想,对政府与企业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一)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起源于近代人类社会,至今已有近250年的历史。场外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最初形态,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层次。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场内交易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基础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温州的重要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能够促进企业反映真实的收入与利润状况,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为温州股权投资机构提供有效的退出机制,为进一步活跃温州股权投资市场提供支撑。四是支持本地券商发展壮大,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二)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
区域资本市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证券投资资本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本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在温州金融业一枝独秀,而资本市场却是参差不齐。为此,本文就从金融业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来介绍基本情况:
1.温州的金融业
2014年,温州金融业融资规模上升,其中债券融资快速增长。但存贷款增长继续回落,新发生不良贷款仍然较多,关注类贷款增长较快,潜在风险压力增大。温州金融改革促进了温州金融业的发展。推动民营银行筹建,温州银行增资扩股,7家农村合作银行改制,组建6家村镇银行,成立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吸收民间资本81.74亿元。2015年温州市新增金融业融资规模1224亿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0.7亿元,同比增长12.9%。信贷投放也在三年“断涯式”下滑之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企稳回升,全年信贷同比增长3.96%,增速比2014年前移2位。贷款比年初增加253亿元,同比多增177亿元。截至2015年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91亿元、不良率3.82%。2015年累计新发生不良贷款396亿元,而全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405亿元,这是自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发生以来,出现不良贷款处置首次超过同期新发生不良贷款量的首个年份。“重拳”打击非法集资案件,2015年全市涉嫌非法集资新发案件96起,破案数90起,破案率93.75%。同时,8家打着P2P名号的平台违法违规经营被公安部门立案调查。
2.温州的资本市场
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是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股份制改造工作中,设立温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展不良资产挂牌、收购、交易及融资项目对接。在推动企业上市工作中,完善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功能,推动未上市公司股份挂牌、转让。2014年温州市政府在资本市场做了两件大事:(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2)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为了让温州企业迈出资本市场第一步,温州可以说是下了“狠决心”。“金融改革”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定了“三年新增500家股改企业”的任务,全方位动员。2014年底温州上市公司达到15家,新增股份有限公司230家,比2013年同期增长71.64%,引导112家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个地区板块,比2013年同期增长300%。2015年年末,温州新增股份有限公司574家,全市股份有限公司总数达697家,是开展股改之前的5.67倍,超额完成任务。如今,经过三年多的培育,多层次的“温州板块”已初见雏形,截至2015年末,温州市上市公司累计达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各板块挂牌的小微企业有425家。
(三)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特征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乎经济发展的大局。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与其他区域市场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1.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共性
从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来看,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与其他区域的资本市场有着完全相同的“基因序列”。第一个共同点,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主体是民营资本。温州民营资本是依靠家族资本起步的。从民营企业的创始资本来看,有的是夫妻创业、有的是兄弟打拼、有的是家族内人员的结帮。在温州,家族资本是民营资本的创业常态,也是对于民营资本成长气候最适宜的摇篮。第二个共同点,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是个不断扩张的过程。资本的本性在于扩张,不仅体现行业领域的扩张,而且体现为行业巨头和资本巨头扩张。温州资本的扩张不仅确立了强大的温州“经济共同体”,而且已经在上海、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第三个共同点,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政策空间。中国民营资本出生的软环境是不理想的,因为它面临的是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非常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民营资本成长的特殊轨迹——打政策的擦边球。温州企业家非常注意观察上面的政治风向,善于变化,成为把握政策、争取政策、用足政策的高手。
2.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个性
尽管同样是民营资本,尽管有浓厚的共性,温州区域资本市场还是表现了一些突出的个性。一是经过了长期积累。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历过长期的积累,行业巨头的资本积累如正泰、西德力、华峰和雨田等,基本上走了一条平稳发展的成长路程,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奋斗的创业者,至少都有了3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并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二是特别注重依靠集体资本。这是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突出特色,也反映了温州地区民间独特的成长土壤和基因的强大。许多温州企业的创业资本是在民间筹集的,这种方式可追溯于温州的各类“会”。温州有着民间筹款从商的传统,整个地区或温州人群就像一个“资本网络”,有点像集体资本。三是以制造为本。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典型个性是以制造为本,而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长大强化了温州制造的力量,从而造就了温州的国际轻工城位置。
温州是个中国沿海人口高密度的地区,既缺少资源秉赋条件,又缺乏国家大规模的经济投资。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着企业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温州采取了“一辆车子两个轮子”的发展方式。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当时被称为“温州模式”,它使温州实现了第一次腾飞。温州模式的创新过程就是在民营资本成长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成长模式中具体体现出来的。
(一)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发展沿革
温州的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在区域资本市场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有着不同的发展沿革。金融业建设早于资本市场,同时金融业又在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下面谈谈温州资本市场的历史沿革。1989年,温州产权交易事务所成立,后改名为温州产权交易中心。2001年,温州技术产权所成立,归口温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0年6月4日,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12年8月8日温州市政府设立了金融改革广场,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整体迁入该广场,作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的载体。2012年,全国开展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按规定开展自查,于2013年1月8日经过检查验收,正式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予以保留,同时挂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温州分中心的牌子。2014年以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对接资本市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随着温州民营企业的成长,温州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经历了从社队企业到家庭企业,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以公司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集团)三个变迁阶段。下面根据温州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1.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家庭企业制度下“原始积累”的资本市场
(1)第一阶段的“资本市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家庭工商业在温州起步,“十万供销大军”走南闯北,但在传统金融体制下无法从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资金需求只能求助于民间信贷,许多互助会转而为家庭工商业筹集资金。于是,温州出现了第一阶段“原始积累”的资本市场。
(2)第一阶段的“民间金融”。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市场的萌芽时期,它的成长依靠“民间金融”来推动。温州民间金融的起源形式最初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借贷,后来逐步发展为个人与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借贷,并出现了有互助性质的“呈会”。“抬会”和“钱庄”等盈利组织的出现,民间金融“吃螃蟹”的壮举才浮出水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经济快速崛起,金融改革也开始萌芽。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率全国之先,试行浮动利率改革,温州的金融改革由此起步。1984年9月,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开业,被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民间金融机构的重要探索。此后,温州市先后公开挂牌经营的钱庄有4家。到80年代中期,以“抬会”方式进行流通的民间资本已超过3亿元。民间资本市场已成为温州家庭工商业运行的齿轮,并推动了“温州模式”的诞生。
2.温州区域资本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下“对外扩张”的资本市场
(1)第二阶段的“资本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温州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经历了“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随着家庭企业制度向股份合作企业制度的变迁,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壮大,向外流动的已经绝不仅仅是人员、商品,而越来越多的是资本。这种区域资本市场的扩张首先体现在市场的扩张。“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只要有了温州人,哪里会有市场。”大多数外出温州人成为商场的承包者、市场建设的领头人、开办工厂的企业主或品牌商品的经销商,“对外扩张”的资本市场特征明显。
(2)第二阶段的“民间金融”。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下“对外扩张”的资本市场,有着“民间金融”的背影。随着钱庄走向非合法化,“两社一会”的民间金融规模渐成。由城市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构成的“两社一会”,把温州“民间金融”推向浪潮。20世纪80、90年代,温州有51家城市信用社、34家农村金融服务社、188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家这类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数量占浙江全省的1/3。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温州成规模的33家民营小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达20亿元左右,较有名的几家信用社一般仅四五千万元规模。到1995年“两社一会”发展顶峰期,这些机构占全市存贷市场份额达到了20%。1991年至2001年,这期间,有关部门对典当行业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清理整顿工作;将部分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并入农村信用联社;清理整顿19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稳定。2004年,温州推进农村合作金融体制试点改革,顺利实施“5-5-1”改革方案,即组建5家农村合作银行、成立5家县级统一法人联社,规范1家两级法人制联社。
3.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现代企业制度下“停滞不前”的资本市场
(1)第三阶段的“资本市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并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温州由于在股份合作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中落伍,导致了初级“温州模式”向高级“温州模式”转变失败。由于温州模式在制度变迁上受阻,导致了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停滞不前”。
(2)第三阶段的“民间金融”。飞速发展的金融业未能带领“一辆车子两个轮子”的初级“温州模式”快跑。2005年,温州对区域性金融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央行将温州列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城市”。2006年至2007年,温州重点推进小企业贷款试点改革,做强做大区域金融实力,在2006年、2007年的中国市长年会中,温州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在温州试点,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在苍南开业。2010年,组建温州股权营运中心,并筹备设立“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2011年9月,民间借贷风波爆发,温州出台一揽子金融举措克难攻坚,着力解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和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2012年3月,“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改革的12条主要任务有条不紊地落实展开,让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温州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1992——2015年的23年时间里,温州在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中迷失方向,在金融业与资本市场建设中孰轻孰重左右摇摆。
温州是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而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无疑也折射着中国民营资本的艰难和困惑,同时意味着温州资本进一步成长遇到的世纪性挑战,也意味着温州资本摆脱了“过去”苦恼后的新苦恼。
(一)政府在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相关政策未能突破
受制于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温州政府在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相关政策未能突破。一是股东人数未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股东人数的限定,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进入温州股权营运中心的一大障碍,许多企业因此只好暂时持观望态度。根据有关规定,未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违反公司法在先,一般都不能上市。二是股份交易环节税收问题。现阶段我们需尽快解决股份交易环节税收问题。作为较低层次的区域资本市场,尚在发展培育初期,应该获得扶植和优惠政策。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尚未打通。应明确各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允许其转板,对已经在区域资本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缩短上市辅导期,优先推荐证监会上市。
2.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的缺乏和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是当前温州发展区域资本市场遇到的突出问题。股份制改造工作专业性强,需要有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其中。作为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主管部门,金融办系统机构新、人员少、业务熟悉程度不够、企业工作基础薄弱,客观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快速推进。
3.政府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温州市在服务企业股权改革及上市上柜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制度设置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文件中规定“原有限责任公司转型升级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工商部门应存留备份登记资料,市级工商部门可委托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工商部门依据备份资料办理相关证明的出具、档案查阅等业务”,但各县(市、区)存留备份的登记资料仅限于股权改革之后,对于股权改革之前的资料,企业仍需在市工商局查询,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需进一步对接省级工商部门予以落实。
4.市场定位不明确。温州区域资本的重点是资本市场还是民间金融定位不明确。综观温州资本发展的历程,都是把规范发展温州民间金融当作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来抓。此外,温州“金改广场”所包含的产权市场涉及多个行业,包含股权交易、林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等,这让各类产权交易机构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5.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区域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和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反映资本市场内在规律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但在我国,这样一套法律体系远没有建立起来。对于作为新生事物的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来说,更是如此。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监管体系也无从谈起。因此,国家或地方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股权与产权交易的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违规欺诈,以降低交易风险。
(二)企业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温州部分企业家对股份制改造未能正确认识
一方面民营企业过于注重当前利益的短视发展。由于其股东一般有自然人的特点,总是以企业主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较多地考虑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混乱、财务行为极不规范,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贷款给企业主拿去炒房炒煤、放高利贷挣利差等行为屡见不鲜,企业放大杠杆滾动运行,母子公司关联互保等行为层出不穷,只要遇到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调整,就直接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基本的游戏规则意识。企业和企业主一元化是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公司开会等于家庭聚会,企业没有基本的游戏规则、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规范的内控制度,致使企业经营计划目标短视化、企业决策随意化、执行效果打折化。
2.企业自身存在严重掣肘
部分启动股权改革的企业在股权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硬伤”,如存在违章建筑、消防不达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法律和政策,需要当地政府开展协调工作,部分企业不堪流程的繁琐而暂缓股权改革,极大制约股权改革进度。此外,还有多家企业涉及担保链问题,市、县两级金融办虽积极为其开展协调工作,但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期限。
3.过高的费用令企业望而却步
企业在开展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直接面临着挂牌成本的增加,这在目前经济形势尚不景气的情况下,必然会动摇企业开展股权改革的决心,也阻碍了温州市推动股份制改造的进度。第一,税收。税收问题是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直接、最敏感的问题。由于开展股份制改造,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得以规范化、透明化,计税的基数势必扩大;另一方面,企业股权改革过程中,由于主体的变更和股权的变动,势必产生相应的纳税行为,由此给企业增加了不菲的成本。第二,土地出让金。温州市多数企业用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或者国有划拨,这在企业股权改革过程中必须转变为国有出让。目前,划拨土地的基准价格为780元/平方米,出让土地的基准价格为1425元/平方米,10亩土地需补交430万元。
4.温州人力资源存在着“成长软肋”
从调查中发现,人力资本问题仍然是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一个“软肋”,也是困扰温州企业家的难题。不少民营企业难以找到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企业主感叹高级管理人才难求;而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则难以在企业长存,心中充满苦水,特别是那些外地来温州打工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此悖论已经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家最头痛的问题,也成为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十分难以理解的现象。另外附近的上海、杭州等城市则又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聚集地和人才吸盘。实际上,这种由温州向、杭州等城市的人才流动大潮已经开始显形了!
5.温州资本遭遇做大做强的瓶颈
不少人认为,温州的企业不能做大,出不了在国内经营规模比较大、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如果说许多温州企业不能做大的原因是文化问题,倒不如说是制度和政策问题,在原来那种政策笼罩下的温州能够诞生民营大企业吗?未来环境的变化将会崔生民营大企业。法制的不完善,政府部门的效率低下,社会的信用基础低,等等,都是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整天要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想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必须“适应”环境,而不能也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自己。企业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竞争环境,它的策略的制定必然要有和市场、对手之间的互动,尽管并非每个企业都不想把企业真正做大,但在一个不正常的竞争环境中,它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地去进行一些“做大”的工作。
(一)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思路构想
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建立“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市场”,把温州建设成为扩大直接融资的桥头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孵化器,进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推进器。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可以在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经济圈中吸收优势,建立“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市场”的温州区域资本市场格局。(1)打造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一个金融中心”。温州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把温州发展成为浙南闽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建立温州区域资本市场“两个融资平台”。所谓“两个融资平台”是指世界温州人股权融资中心和温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两个融资平台。通过打造世界温州人股权融资中心平台,使温州民间资本和PE/VC对接。通过温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平台集聚资源、孵化上市,改变过去任由民间资本到处乱撞的现象,进行专业化、有序的管理和运作,使资本能得到长期、合理的回报,同时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温州当地的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3)建成温州区域资本“三个交易市场”。所谓“三个交易市场”是指股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温州“三个交易市场”繁荣之日,就是温州区域资本建成之时。
(二)加强温州资本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
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六个方面:(1)建立协调机构,落实优惠政策。建议温州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委、金融办、财政局、工商局、人行、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参与,成立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实施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工作,落实优惠政策。(2)完善温州股权交易市场。2010年6月4日挂牌的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设立时要求比较低,完善“温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是当务之急。(3)完善温州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的产权交易体系,形成有效运作的产权交易市场。(4)培育债券市场。可以把温州市的一些单位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公司化运作,向社会发行融资性公司债券。同时,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向社会发行短期融资。(5)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直接投入和扶持,更需要政府来规范和引导,政府要成立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过桥基金帮助企业上市,推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动企业挂牌上市。着力对有限责任公司规范和引导,使其在内部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上逐步予以规划,对于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温州宏观经济的健康、有序地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企业的政策建议
加强温州资本市场建设的根本途径要从温州资本健康成长入手,把温州资本做强做大。(1)家族企业要适应新形势转变为现代企业。(2)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处理好资本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3)提高传统产业高科技的含量做大做强企业。温州企业选择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模式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样,因为这些大城市集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而这个人才问题却是温州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软肋”。从现实看,这种利用整合高新技术能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模式大体有几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高科技研发中心;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高科技企业;是并购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中心;把高新技术人才和相关技术吸引到本地;利用网络力量建立全球化的虚拟研发中心;利用风险投资形式支持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成果。通过以上模式提高科技含量,把温州企业做强做大。
3.对管理层的政策建议
作为区域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交易平台运作的各环节,包括挂牌、交易、信息披露等环节管理层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调控。(1)挂牌制度。对于企业在温州股权交易中心平台上挂牌,虽然在准入资格方面应当低于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仍应当制定一个准入标准,并按照相应程序开展挂牌工作。为降低风险,促进该平台壮大,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我们可以在温州股权交易中心平台培育的过程中引进保荐人制度。(2)交易制度。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表明,做市商制度是与场外交易市场相适应的一种交易制度。在温州股权交易中心平台培育的过程,应将做市商制度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3)信息披露制度。温州股权交易平台上挂牌交易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交易平台更加有序地发展。此外,还应当让广大投资者参与监管。
[1] 高峦主编·中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代译序[J].·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8卷第2期.
[3]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M].经济学研究,1998.1.
[4] 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 黄嵩·资本的逻辑:一看就懂的融资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6] 隋平等·“新三板”融资操作实务[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
[7] 陈友忠等著·中国创投20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1.
[8] 何小锋·资本:股权投资基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4.
[9] 周永亮等著·温州资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