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具体应用的研究

2016-12-28 17:29程昕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维修管理医疗设备诊断

程昕

【摘 要】医疗设备不仅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诊断、治疗的有力工具。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程度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简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特点,分析当前医疗身背维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型、适应型的改进举措,希望为当前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医疗设备 维修管理 模式 诊断

医疗设备不仅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诊断、治疗的有力工具。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创新型、实用性、功能型的医疗设备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和医生诊断的过程,医疗设备也已经成为医疗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疗设备的开发中,传统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两者之间矛盾的突出不仅严重阻碍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水平,还给医患关系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有力改善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1-2]。

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是指所有可用于帮助人们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改善的仪器、设备、软件和必要的工具及工作环境等。医疗设备具有种类繁多、构造复杂,高新技术含量高等特点[3-4]。一般根据医疗设备的用途可以将其分类,一是用于诊断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生物电、生物磁电诊断、检验设备。二是用于治疗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疾病治疗过程的辅助工具,如手术治疗设备、人体器官替换材料等。三是用于监护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用于监测人体特征指数的工具,如血压脉搏监测器、呼吸检测器等。四是医疗辅助设备,如显微镜、制冷设备、冷藏设备等。由于其不同的构造和用途,这些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指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开始一直到医疗设备报废、终止服务周期为止的所有过程。从广义角度出发,医疗设备的管理涉及到管理标准制定、管理维修人员分配、软硬件设施以及国家及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般包括医疗设备的资产管理、材料管理、服务水平评价、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内容。所采用的维修管理方法设计到管理、财务、计算机、机械等多个专业。因此概括来讲,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医疗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程度,反应了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诊断能力。

2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不断开发和设计,医疗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相关管理知识的匮乏,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使得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处于滞后状态,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2.1 医疗设备管理难以打破“小而全”

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的维修采购都需要由主要科室主任将需求设备报备设备科,由设备科室报备设备维修科,然后分级传达到设备使用人员,这个过程复杂、流程花费时间长。遇到需要专门购买的维修零件或维修零件价格较高时,则需要再次层层上报批准,因此,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冗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不同种类医疗设备的购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医疗设备的存储、日常维护、管理等也需要一大笔费用,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这些维修管理费用的投入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管理很难突破“小而全”的局面,医疗设备也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5]。

2.2 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

医疗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医疗设备的购入工作,这可以通过设备购入时反复验证设备功能和价格得到验证。但当设备购入后,则难以做到完善的日常维护工作。一方面,当前医疗设备是集机械、电子、光学、磁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高精密仪器,其操作复杂性不言而喻,设备使用人员在接收培训过程中往往只学会了设备的使用,而忽视了设备的日常维护技能。且很多设备使用人员,由于不具备基本的设备原理知识,由于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设备异常等,一般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而不能及时的通知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等都没有意识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的管理模式下,设备维修和设备使用时由不同的科室负责,设备使用人员主要是医生和护士,他们往往没有收到专门的设备维护知识培训,只负责利用设备进行医疗诊断,不能真正做到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医院管理人员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工作,不看重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另外,有些医疗设备对安装环境的要求高,如使用的湿度、温度,电源情况、腐蚀情况等,而一般的医疗单位除非对如核磁共振这类大型设备外,对其他小型设备则非常不注重使用环境的,不正常的湿度、温度、腐蚀环境等都会缓慢的损坏医疗设备。

2.3 医疗设备的专业维修人员缺乏

据了解,一般的市级医院都会配备一定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水平。但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水平却十分有限[6]。一方面,在医护人员的培养过程中,虽然开设了如生物设备原理、技术等相关学科,但由于人才的就业门路窄,市场需求小,这些学科都在不断的教学水平都在不断缩水,即使进入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又由于“重医轻工”传统理念的束缚,存在薪资低、晋升困难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维修人员的专业、辞职、跳槽等。另一方面,对当前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员很少,维修人员普遍是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水平,且维修人员的自行维修水平低下,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真正找到设备故障原因,这就导致设备维修周期长,正常状态时间短等,严重制约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另外,医院不注重培养和引用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维修人员时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医疗设备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普通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之外的,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门设备知识的人员经维修,尤其是对于大型昂贵的进口仪器,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2.4 复杂医疗设备的配件供应困难,维修资料缺乏

医疗的设备维修配件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维修水平和维修周期。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配件维修库一般都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普遍而言,处于设备资金周转的考虑,管理人员在购入设备更换配件时都没有对设备易损、易坏部位进行如实评估,仅是根据经验或选择一些价格低的配件入库充库,这就导致了设备维修库的零件储备不合理,不能满足设备维修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的医疗设备都是从专门的医疗设备开发商中购入的,开发商处于商业保密的初衷,一般不会将重要部件的设计图或原理图提供给用户,有时候只是随机附带一本使用操作说明。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故障原因进行判断并维修,而需要联系专业的售后人员先进行现场勘查,然后在进行更换零件的购买,这就使得维修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当需要专门定制的零件或专业的维修人员到场时,其维修成本更是惊人。另外,售后服务水平的低下,也是阻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提高的绊脚石。当医疗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寻求设备售后服务或寻求第三方服务,一般而言,第三方无论从维修效率、成功率而言都是低于设备售后服务的。但是当前市场上的医疗设备销售商,往往只进行设备销售,不具备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和完善的设备更换储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维修管理的难度。

3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针对上文对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应用LCC理论、PDCA理论等,提出新型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行之有效的模式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等。

3.1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

服务于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理论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有LCC理论、PDCA循环理论。LCC理论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简称,设备的寿命周期是指从设备设计研发、制造运输到使用直至报废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与医疗行业密切相连是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费用,而也就是所谓的设备维持费(SC),一般而言,设备的维持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购置费用,因此,降低设备维持费用是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中之重;PDCA循环理论主要针对设备维修过程,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所设计的维修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步骤。该理论强调将医疗设备的维修分步骤进行,明确每个步骤的上下环节和主要目的,针对性地做好本环节工作。

3.2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模式等。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基于LCC理论,是指医院根据维修外包服务商选择标准,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签订合同,通过调整维修组织的现存机构,由服务商全程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医院内部维修结构只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测和质控,力求通过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最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7]。根据选择服务商的不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可以分为市场型外包、中间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简单而言,市场型外包就是与合作服务商制定短期的服务合同,在众多有能力的服务商中进行选择更换,服务风险小,交易成本低。伙伴型外包服务则是通过与某一服务商反复制定合作计划,由相同服务商提供长期的服务模式,该模式可以便于服务商不断制定专业服务计划,提升服务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高的隐患。中间型外包是介于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之间的,服务水平和风险成本也居中。医疗行业在选择外包模式时,可以根据自身周转资金存储、设备所需服务水平、服务商等进行选择,力求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专业及时的设备维修管理服务。

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则主要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设备维修管理分步骤进行[8]。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过程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首接登记(接收各科室的维修汇报电话,在计算机中详细登记备案,分配至具体维修人员)---维修登记(维修人员登录系统,查看维修任务进行设备维修,并对维修过程进行实时更新)---维修查询(维修科室或管理人员可对维修过程进行查询,包括维修状态、维修费用等)---系统维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搭建和维护、信息录入和备注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中,维修工作负责人、维修状态、故障原因及注意事项等都是可随时查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常识,有效避免了设备问题的产生。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医疗设备的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与市场外包或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医疗设备的维修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炳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工业,2016(10):266.

[2]许盛.试论我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机械,2015(20):139-140.

[3]费锡林.构建现代中西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模式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S2):92-93.

[4]吕峰.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2):159-159.

[5]吕明,仝青英,薛爱英,等.武警部队医疗器材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07): 71-74.

[6]李政,寇向东,余日辛,等.医学工程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6): 41-43.

[7]丁烨.重庆市市级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外包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

[8]王立凤.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4).

猜你喜欢
维修管理医疗设备诊断
纺织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问题分析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电子化发展下的医疗设备维修方式的发展新要求探讨
船舶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