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互联网+”农业的现实不再骨感

2016-12-28 07:59文/刘
中国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

文/刘 艳

如何让“互联网+”农业的现实不再骨感

文/刘 艳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优势是显著且全面的,完整覆盖农业全过程,集中表现在农业的投融资、生产、销售、服务四个关键领域。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特征对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有一些特殊的制约,也是目前“互联网+”农业面临的困境。

(青年学者、知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刘艳)

农业遇上互联网,能否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明确的,也是让人困惑的。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农业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涉农的电子商务拥有超过万亿元的市场潜力,有近4万个农业网站,全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但与此同时,令人困惑的是互联网与农业联姻后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2014年共计2.45万亿价值总额的农产品销售中,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流通的只有1%左右,应该说至今没有找到撬动农业经济新杠杆的有效路径,也就是说,“互联网+”农业的现实依然很骨感。如何让现代农业的梦想通过互联网照进现实,这是不容忽视的命题。

一方面,“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优势是显著且全面的,完整覆盖农业全过程,集中表现在农业的投融资、生产、销售、服务四个关键领域。

在农业投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农村信贷的主要客户群为小规模经营户,贷款额度小而且资金分散,传统金融很难满足其实际需求。而以小微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正好契合这种市场需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零散农户的信贷成本。

在农业生产环节,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处理避免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户盲目跟风生产,避免了大丰收却不赚钱的尴尬境遇。

在农业销售领域,互联网凭借其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受众规模优势,能够快速实现传统农业最为缺乏的品牌效应,彻底扭转农业营销落后的局面。农业电商更是能够从消费终端解决把农产品卖出去的问题。

在农业消费服务方面,互联网的体验经济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通过社交应用软件,开拓新型线下采摘体验活动,让传统农业插上现代服务业的翅膀,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经济的附加值。

但是,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特征对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有一些特殊的制约,成为目前“互联网+”农业面临的三大困境。

第一大困境:农户现代信息意识和分辨能力薄弱。互联网虽然能够低成本、快速地传递信息,但是农户在信息的吸收利用上存在困难,表现为利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弱。另外,互联网上噪声太多,农户难以及时有效地分辨信息的有用性。目前,大多数农户仍然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不甚了解或者不够信任。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思想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而这对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体受教育水平的现状而言,无疑是有些超前的。

第二大困境:经营主体分散,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参与到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和少部分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业企业家。农村还未成为吸引人才聚居的中心,农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率不高。现有的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80%以上只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对农业生产科技的掌握能力很差。“互联网+”农业对传统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人”不但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管理能力,还需要具备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

第三大困境:农村物流力量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的道路质量差,对物流设备的损害比较严重,设备维修和更新频率远高于城镇,这就提高了农村的物流成本;农村网购密度低,无法发挥规模优势,车辆空驶率较高,导致邮件平均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本身对物流设施要求较高。农产品通常分为普通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普通农产品如坚果等易于保存的产品,流通费用在销售价格中所占比例较低,而生鲜农产品含水量较大,湿度高,易腐烂,保质期较短,需要全程冷链物流,每个环节将增加20%到30%的成本。

农村“互联网+”发展仍在初步阶段,硬件设施全面安装、网络广泛覆盖的目标至今无法达到。我国乡村长途光纤里数、人均带宽、千人计算机拥有量都远远低于城市。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由三大运营商主导,分别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是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而农民收入较低,对网络使用的价格支付能力较弱,使运营商在农村投资的收益较低甚至亏本,这直接打击了运营商的投资意愿,造成广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落后。

在上述关于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的优劣比较下,我们要更加重视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这需要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做好 “互联网+” 农业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扶持作用。

目前“互联网+”农业存在缺乏总体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模糊不清等问题。总体战略规划,包括全面的统筹规划和尖端顶层设计以及精确的技术路线图。传统农业情况复杂,“互联网+”农业局面混乱,发达地区“扎堆”和欠发达地区“欠合作”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出现片面性或局限性的发展态势。

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强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在国内挑选具备特色的区县,率先建立起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方面,可借鉴新西兰的做法。在新西兰,从2011年开始,城市宽带网建设由政府投资约13.5亿新元,边远地区投资3亿新元,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该税收是针对行业内的一些公司设立的特殊税收,根据企业的营业额收取,一次性征收。其他的项目大多由参建公司投入。这种政府引导、从宽带运营商征收相关费用后用于电信基建的方法非常简便有效,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建成后运营商又会持续获利,因而增加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互联网+”农业的精细化绩效管理体系。

互联网电子商务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的增值和农民的增收,更是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要创新多种销售管理模式,鼓励各销售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网络期货交易等,最终形成农业“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一”的网络化管理运营体系。还要着重针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存在的管理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建议首先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使用可追溯系统,增加使用可追溯系统的企业数量,最终实现全覆盖,使整个可追溯链条无断环。

第三、“互联网+”农业要不忘初心,警惕“唯互联网论”的陷阱。

在互联网风口下,不少企业沉浸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快速推广和销售业绩暴涨的喜悦中,误认为只要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忽略了产品研发的农业生产只能让农产品的营销飘在天上。归根到底,农产品营销从顶层设计到路径选择都要有清晰的设计。传统农业企业家必须重视的一点是,网上很多看起来很美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盈利。

总之,“互联网+”农业的大发展趋势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互联网在改造我国农业发展基因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出新的命题。“互联网+”农业,不是仅仅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其根本目的是让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将更加依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让第一产业中的不同行业交融渗透,进而形成全新的现代农业。

猜你喜欢
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