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士
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文/武 士
从历史上看,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形态,至今未曾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三大产业的结构性日趋良好,出现了农业稳固、工业强大、商业灵活的大好局面。在这个局面下,尽管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的GDP总量还是在不断增长,农业仍然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一个理想的农业产业,原因就在于农业信息化程度太低。改革开放之初,不要讲信息化,连信息二字都谈不上。我国北方的一个中等城市,有关领导发现头一年红小豆出口供不应求,就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半命令式地要求农民种植红小豆,并给以信贷方面的优惠。秋收之后,却发现红小豆的市场价格一落千丈,农民兜售无门,连贷款都还不上。事后才知道,红小豆的主产国加拿大,每七八年遭灾一次,头一年正逢灾年,次年已是丰年了。积压的红小豆要想出手,还得等六七年。其实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农业产销脱节的事情在全国比比皆是。猪肉价格一低,就杀老母猪,第二年再想养猪,连猪崽都买不到。前段时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市场上种种农产品匮乏现象,无一不反映着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何发展?
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依靠农业信息化,但农业信息化的作用绝不只限于解决什么时候种什么的问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就其内在作用而言,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咨询服务业逐渐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其外在形式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表现为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层面,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
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
农业信息作为新的资源要素,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业信息既是一种有形的独立要素,又是一种无形的内含于其他各要素中的非独立要素。当农业信息替代物质和能源发挥作用时,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物质和能源。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民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农村地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新的经济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经营项目的多样化,大量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各种养殖业迅速发展等。在这种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趋势下,农业信息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是种植业还是渔业、牧业、林业及其它经济成分,广大农户都需要强有力的知识和信息支持。尤其是如何合理育种、合理施肥、及时预测气象变化、防治各种病虫害等,都对保障或提高生产效益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同时,本身也是在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技术,是获取、记录、加工、存储、传播农业信息的技术,天然具有信息服务功能,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就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无论是生产还是管理,只要我们把目光投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与未来的推广领域,眼前就会呈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就会发现它们在信息服务事业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具有无可置疑的作用。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强化我们信息服务的手段和能力,就是在实现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向现代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在”为“自为”。一句话,发挥好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强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关键,是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向现代信息服务方式转变的主要决定因素。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问题,亚洲农业信息技术联盟主席梅方权教授(原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文献中心主任)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一批农业信息技术开展了较好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有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现行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体系不健全,其应用开发研究尚处于分散无序、部门分割状态,信息资源封闭难于共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不高,技术产品种类不多,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尚未用信息技术开发出来,已开发的未得到有效的维护;农业信息法律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数据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互通互联程度低;农业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力争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重点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并逐步推进和支持省、地、县、乡信息网络的建设;选建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组织多学科力量,进行系统组装试验,逐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加强国家农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同时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不久前,农业部、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这是一份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纲要式文件。《方案》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强化应用、引领发展的推进策略,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方案》明确了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信息化的用武之地在农村,农民则是农村的主体人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农业信息化离不开农民群体。但是,农民群体恰恰是教育的洼地。知识水平较高的那一部分人进入大专院校,极少回来,知识水平稍高的那一部分人又通过各种方式涌入城市务工,这就使得农村的教育洼地更洼了。为了填平这块洼地,除了吸引专业人才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之适应农业信息化的需要。这将成为教育方面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且是一个最大的细分市场。而面对农业信息化的大潮,农民对这种培训也一定是喜闻乐见的。
为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向前发展,我们在本期推出一组“特别策划”专题,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请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请部门领导阐述政府的方略,请企业家讲解市场经历,由此使农业信息化更加深入人心。希望我们的读者更加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也希望企业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当中,既让自己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更让广大的农民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获得一个美好的生产和生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