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姝亚
(周口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探析
方姝亚
(周口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范畴深度融合,提升组织变革和创新能力和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形成更加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本文对“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以期在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实体经济在过去数年来的常态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在这波互联网经济大潮中,催生着一系列新的经济形态的同时,不断地淘汰和改善着一些旧有的经济形态。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重组,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农业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安全追溯体系,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缓解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提升农村产业经济竞争力。
一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忽略了买方市场,着重数量的多少而非质量的优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积极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因势利导,实现优势的资源配置,助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将是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课题。
从农村发展总体上看,存在着农田水利设施匮乏,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农业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覆盖区域不完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和城乡统筹发展障碍难以突破等等问题。而在农业产业融合和结构调整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产量与结构问题
我国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有的农产品国内市场缺口巨大(例如大豆、植物油等进口量大),出现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粮食生产区域性特征也日益突显,明清以来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以南,但历史上的“南粮北运”已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运”的格局。相对于小麦而言,玉米和水稻这两种谷物耗水更高,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格局难以满足这样高耗水的种植业重心北移,违背了自然规律。可见,无论是对国内环境还是对国外来说,粮食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
2、土地流转制度问题
在我国,讨论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不能脱离具体国情,不能脱离发展阶段,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一项重要的国策。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加快建立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要避免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农民离开土地,必须是充分自愿的。
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问题
推进城镇化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好农民工问题,保证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乡镇与农村之间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再分配的根本性问题,也事关农村产业发展的根源。
1、商业运作融合模式分析
(1)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域,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可普及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等。在大宗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区域,构建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精准化作业。
(2)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互联网扁平化、透明化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界线,可解决传统农业产业的产业链长、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随时随地相互联通,从而可推进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农业信息快速便捷的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信息难获取的问题。同时,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展开对农产品的销售,解决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把生鲜食品等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3)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广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原产地准出与新市场准入衔接的规范标准机制。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通信技术,对生产经营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加强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2、产业链配套融合模式分析
根据产业链基本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相关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者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这一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如第一产业内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可使得种植和养殖资源循环利用;也包括一、二、三产业间的纵向循环整合,如综合利用第一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来作为第二、三产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深加工品等。
3、 产业升级融合模式分析
(1)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目前,高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传统产业依靠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优化,实现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通过高新技术可更新传统产业现代化装备,提升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加快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的产业的周期。
(2)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交织融合,这样既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竞争力,又可形成融合型的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产业中相关服务业已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延伸和渗透,已对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并日趋加大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
(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是在联系紧密或者同一产业下原本独立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同一标准下通过重组形成新型体系的整合过程。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往往挖掘了产业内的潜在价值,提炼出新的价值形态。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系统推进方能成效。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决定性、引导性作用
政府调控和监控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通过政府支持保护和市场配置资源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方向,采取市场化经济刺激方式执行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及物流基础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植和资源倾斜力度,落实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情况,力争互联网进村入户,营造“互联网+农业”的环境氛围。
2、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和推动力,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重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将是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科技创新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着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进行结构性转变。从需求方面看,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通过影响生产技术的投资、消费需求以及出口情况来实现对产业升级优化的间接影响;从供给方面看,通过提高从业人员能量和素质,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直接性影响。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往往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由原来的吃饱穿暖到现在要求吃的安全和健康转变,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主导向买方市场需求转变。劣质农产品已难以在市场上流通,库存量增加,而优质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因此,要适应市场规律,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种植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
4、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人才战略
在未来的数年内,可预期会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将流向乡镇企业和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当地政府机构应当建立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通过人才、技术、资源、项目、渠道的引进,与当地社会和资源融合,助推农村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互联网经济不停地催生新的业态,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农村——这块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产业融合,振兴我国基础产业,提升数亿人的生活品质,将是无数有志之士努力拼搏的新战场。
农业是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潮流,要做好农村产业融合的顶层设计,因势利导,引流人才、技术、渠道,融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和平台,引领农村经济的新变革。
[1] 张兴旺,"互联网+" 催促农业发展四项创新[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44):25-27.
[2] 孟晓哲.现代农业产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6):318-321
[3] 严奇春,和金生.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55-59
[4]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18-22
(责任编辑:刘偲然)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新常态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162400410585;周口师范学院2015年度青年科研基金,河南省优势传统产业升级路径探析,项目编号:zknuB3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