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大学生就业形势浅谈
李莎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本文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全国人口的就业趋势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 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2]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
(责任编辑: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