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怡,赵 息
(1、凯瑞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沧州 062451
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企业预算松弛成因分析与规避研究
——基于管理者自利性行为视角
张君怡1,赵息2
(1、凯瑞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州062451
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效益被管理者所普遍认识,但是预算松弛问题对股东及企业价值的实现造成障碍,本文从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预算松弛是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体现,预算松弛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副产品,它是由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信息的不对称性、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是构成预算松弛的必要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
预算松弛;管理者自利性行为;预算紧控制模式;股东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利益所驱驶的。马斯洛更是将人的行为需求动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人的自利性需求是自然存在的,那么自利性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在预算管理中这种自利性行为同样得到了体现,产生了预算松弛现象。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产生的效益是显著的,被众多企业所采用。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预算松弛现象也成为理论界与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视角,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方向,以促进预算松弛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得到良好解决。
关于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如Jensen(1986)的研究指出,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管理者的这种自利性行为源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管理权的委托代理,而由于人本身的逐利性,使得这种治理机制有它的局限性,也就是在利益的选择上管理者与所有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同时这种不一致性也为预算松弛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除了管理者与所有者在利益的选择上不一致外,预算松弛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预算的控制模式,预算松弛就是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在预算紧控制模式下产生的,预算的紧控制模式触动了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动机。黄同鹤、谢志华(2014)总结预算松弛产生的众多原因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棘轮效应,企业层面的股权结构、企业规模、组织战略,以及预算管理机制层面的预算参与、预算强调、目标的清晰度总结为最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个人因素,二是集权与分权。李爱民、吴帅(2011)认为预算松弛产生于预算过程的各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所有者与管理者都扮演着“经济人”角色,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信息的不对称性成为二者博弈的基础。因此,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发生与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性紧密相关。
预算松弛成为研究的热点是因为其对股东及企业价值的实现造成了障碍,引起了理论界与管理实践的重视,想办法来减轻或者消除预算松弛。然而,企业中的预算松弛也并不是完全有害的,有关研究也同时表明,预算松弛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企业目标的达成也表现出有利的一面,适度的预算松弛能够稳定企业业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时期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潘飞、程明(2007)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业绩水平与预算松弛程度呈负相关的结论。
对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进行总体分析发现,在外部权变环境下,预算松弛的成因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方向,也就是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信息的不对称性。其中预算强调就是预算的紧控制模式;棘轮效应与个人利益、个人风险偏好,都与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紧密相关;组织战略、股权结构的集中度同企业规模、目标的清晰程度以及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都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预算参与也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其中组织战略决定着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同的战略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与不确定性,委托代理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更为突出。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性的影响下强弱不同,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所造成的预算松弛的可能性与预算松弛的程度也不同,二者体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不对称性越强,产生预算松弛的可能性与程度越强,反之越弱,这是因为在预算紧控制下人的自利性性格弹性作用,同时信息的不对称性为管理者的自利行为提供了可操作空间。因此,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因素,即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预算的紧控制模式。
1、管理者自利行为与预算松弛的概念界定
管理者自利行为这里界定为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所实施的损害投资者、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的行为。
预算松弛是在预算紧控制模式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其源于对管理者进行的预算考核与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中,由于有确定的预算指标标准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责任人为缓解其业绩考核压力,或为赢得业绩奖励,在预算指标的编制过程中产生的少报收入、多报支出而产生的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博弈,使得预算指标的确定偏离实际情况的现象。责任人的这种选择往往造成对企业所有权人即股东权益因而受损,管理者的这种行为选择被称为“逆向选择”。
从预算松弛的解释不难看出,产生预算松弛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自利行为得以实现的过程,由于预算管理是一种绩效考核机制,管理者的薪酬与预算绩效挂钩,由于利益的驱使,管理者的行为选择往往会偏离股东或者企业价值目标方向,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预算松弛。
2、预算管理的紧控制模式与松控制模式
预算紧控制模式是一种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在此模式之下,预算指标呈现刚性特点,基层单位管理者的预算目标被当作评价指标和标准,在预算期内一般不对预算进行调整,不允许偏离预算目标,定期将实际完成的业绩与计划业绩进行比较,事后对预算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
预算松控制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限于预算紧控制模式的局限性,从国外企业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预算控制模式,也就是“超越预算”模式。它源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它的管理理念是,给予企业团队以充分的自由和力量,不再简单地要求严格按计划执行,不再局限于内部目标的完成。在此模式之下,企业每年仍然会编制修订、批准预算,定期也会将实际业绩与预算数进行对比,计算、分析预算差异,并予以解释。但这些预算主要用作沟通和计划工具,不再被看作是对管理人员的约束。
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至今,预算紧控制一直是多数企业的首选模式,人们普遍认同预算紧控制的绩效。实施“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企业代表是欧洲的一些大公司,采纳预算松控制模式可以使管理者更专注于持续的企业价值创造,但是目前来讲,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还是预算紧控制模式。
3、预算紧控制模式与预算松弛
从上面关于预算紧控制模式与预算松控制模式的比较发现,在预算松控制模式下,由于预算业绩的完成情况不作为责任人进行评价与考核的依据,只用来进行对比、分析,对管理者个人的利益不进行直接挂钩,管理者也就不会面临预算指标的考核压力,那么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下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不会存在或者很弱。而在紧控制模式下,由于预算完成情况直接与管理者的薪酬相联系,影响责任者的收入与利益,因此管理者在预算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上出于风险偏好与利益得失,在预算指标的制定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指标,同样在预算控制过程中也会体现出自利性的行为。因为在预算紧控制模式下,越是贴近实际情况的预算目标执行者,日子过得越紧巴,往往越容易受到考核,从反面来讲它鼓励了预算执行者的不诚信行为。詹森教授认为,预算的紧控制即以预算为基础进行评价并实施奖惩,实际上是“付钱让员工说谎”,因此,预算紧控制模式下更容易产生预算松弛。
预算松弛可能产生于预算管理的各个阶段,但其结果集中体现在预算目标的确定上,预算松弛实际上就是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具体反映,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预算目标的制定、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考核等环节都有所体现,不过体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1、在预算制定阶段的表现
在预算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下级与上级在预算目标制定上的博弈,而且由于在制定预算目标的下级参与程度与方式上的不同,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会有所差别。强制性预算不需要下级的参与,上级制定好预算目标后由下级执行,由于上级下达的任务下级难以完成,会造成下级行为扭曲,也就出现了预算松弛。在强制性预算的基础上,毛洪寿(2009)提出了参与式预算。参与式预算虽然增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预算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其实也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博弈,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不过使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在形式上更合理化,预算执行者参与预算的编制为预算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作为一种利益集团的介入,它也增加了预算目标确定的难度,但参与式预算并不能对预算松弛的自利性行为进行控制,参与式预算却因参与变得更容易让下级接受。
2、在预算执行阶段的表现
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也有较明显的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前紧后松的状态,也就是在执行期的前期,预算执行者往往由于对未来环境信息不确定性的把握上还难以掌控,惟恐完不成预算目标被考核,往往控制得比较严格,而到期末,往往知道预算目标完成的程度已经差不多,一般是集中花钱,以防明年的预算指标被定的更紧,容易形成浪费。
3、在预算评价与考核阶段的表现
上面已经说明了在预算目标的制定与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的自利行为的不同,同样在预算的最终考核方面,若管理者最终没有能够完成预算目标,管理者也更倾向于将原因归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将原因归于自身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控制不利,会出现新的讨价还价的现象,又会产生新的博弈。在不少的企业里面,上级会出于下年的任务目标的考虑而在考核方面打折扣,对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进行纵容,从而也就为下一年度预算管理又埋下了新的预算松弛的种子。
预算松弛是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具体体现,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副产品,它是由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信息的不对称性、人的风险偏好所具有的性格弹性(也就是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是构成预算松弛的必要条件,所以,要规避预算松弛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1、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管理
在这三者之中,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是由人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偏好所支配的,它是无法消除的,也是最难以控制,却是最容易改变的。它因人而异,并且它的弹性幅度也是由紧控制的程度、信息的不对称性水平决定的。因为它的不可消除性与易变性,所以要解决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只能是因势利导,利用人的风险偏好,以利益为导向,引导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与股东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趋于一致。
2、自利性行为下的预算控制模式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预算的紧控制模式是造成预算松弛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是因为预算紧控制模式下是以预算业绩来与责任人的薪酬或者利益挂钩,这触动了人的自利性行为所实施的自我保护,而且这种保护是造成预算松弛的内在原因,这也是预算的紧控制模式的缺陷所在,解决的办法也是在欧洲少数大企业所实施的预算松控制模式,即“超越预算”。由于超越预算的特点,它规避了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产生的动机,使预算松弛的产生失去了一个前提。但是,“超越预算”的成功实施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它需要管理者放弃传统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业绩考核体系,需要对原来的管理考核体系进行全面整合,这会产生巨大的整合成本,这需要企业本身已经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目前也仅是在欧洲几个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企业中实施成功。目前而言,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风格正在由粗放转向集约、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规则是头等大事,处于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规则的时期,因此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仍是最佳的选择。
3、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与信息的不对称性
从前面的预算松弛产生的成因分析我们知道,信息的不对称性给了管理者自利性行为发挥的空间,现代企业的管理提倡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于是产生了委托代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不可避免,这也为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提供了土壤。
随着我国许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多,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越来越严重。对众多企业而言,由于管理条件的限制,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从根本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但是面对预算松弛现象,人们从理论到实践还是想出了许多办法,无论是参与式预算管理,还是组织机构上的扁平化、管理的信息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
既然造成预算松弛的三个必要条件为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都难以避免,那么预算松弛也就难以规避。从内外关系上讲,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是内因,而预算的紧控制模式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外因,预算松弛是在外因条件下的管理者自利性行为的具体体现。从这三者在预算松弛所起的作用来分析,信息的不对称性只是提供了客观环境,预算的紧控制模式在此客观环境下作用于管理者,激发了管理者的主观自利行为,从而利用管理项目的知情优势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外管理者也很可能在自利动机下扩大信息不对称的空间,从而在利益博弈中占居有利地位。从另一方面讲,股东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所有者自利性行为的体现,控制预算松弛的目的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二者同时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都是为了实现各自价值的最大化,二者在企业预算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冲突与博弈是通过管理工具或者制度设计来达到一个平衡点的,因此,对于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应是约束与激励并存。再者,预算松弛的存在也不完全是有害的,适当的预算松弛对企业目标的达成是有利的,有关的研究也表明,适度的预算松弛能够稳定企业业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时期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这表明预算松弛就像关节间的骨膜,只需薄薄的一层,多了少了都会对机体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
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预算松弛的度的问题,对管理者的自利行为通过制度设计或者企业文化建设加以引导,在预算紧控制模式下尽力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充分考虑管理者的自利性偏好,以利益为导向,从而使预算松弛问题降到更加合理的水平,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共赢,股东及企业的价值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1]黄同鹤、谢志华:预算松弛的成因、影响及其规避[J].会计之友,2014(10).
[2]佟爱琴、陶晨:管理者自利行为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3]李爱民、吴帅:预算松弛:基于预算目标的动态博弈[J].财会月刊,2011(36).
[4]侯龙文、侯岩、何瑛:现代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张萍:论企业预算控制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9(9).
[6]毛洪涛、诸波:预算松弛行为动因研究述评:基于四大理论视角[J].科学决策,2009(11).
[7]潘飞、程明: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7(9).
(责任编辑:胡春雨)
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立项项目,轻汽油醚化树脂催化产业化研究,编号:2015GH03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