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洪言 编辑/王莉
信用风险之聚散
文/薛洪言 编辑/王莉
影子银行体系蕴藏的风险,成为埋藏在金融系统内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弹,需要及早排除。
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着重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6月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IMF活动时明确表示,中国已决定开展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以控制影子银行的活动,消除监管真空。
在笔者看来,目前监管部门重提影子银行问题,并强调要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覆盖,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不良风险已经借道影子银行业务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处理积聚在金融体系中的信用风险问题刻不容缓。
在债务融资体系中,优质的项目总是追逐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债券融资成本最低,普遍低于银行贷款1—2个百分点,成为企业融资的第一选项。一般而言,央企、大型国企和其他大型企业等高信用主体倾向于发债融资。银行贷款成本虽高于发债,但相对而言还是较低,因而是企业债权融资的第二选择;而基于额度、效率、银企关系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时候还会成为第一选择。银行业也一直处在信用风险防控的第一线。其完善的风控体系,可以对大到央企小到个体工商户的各类融资主体进行风险定价并提供融资服务。不过,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还是较高,达不到银行准入门槛的企业和个人就不得不借助成本更高的融资渠道,包括信托、各类资管产品、民间借贷、P2P平台、各类财富公司等。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债权融资市场风险事件频发,银行业饱受不良攀升之苦;而民间借贷、P2P等则成为失联和跑路事件的重灾区。无论是高信用主体集聚的市场还是低信用主体集聚的市场,信用风险事件都在加速暴露中。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债券市场十余年未有实质性违约的神话。至此,债券违约事件不断。2015年,市场共发生18起债券违约事件,合计金额超过100亿元;2016年上半年,共发生36起债券违约事件,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债券是银行理财的标配产品,债券违约频发一度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减配信用债,并减少委外业务。债券作为事实上信用等级最高的债务融资工具,债券违约对债权融资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是金融体系信用风险违约概率提升的重要标志。
自2013年开始,银行业不良风险的暴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截至2016年3月末,银行业不良率为1.75%,环比增长0.08个百分点,连续11个季度环比上升,较2011年三季度末的阶段性低点增长了0.85个百分点。同期,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75.03%,环比下降6.15个百分点,较2012年底的阶段性高点下降了120.48个百分点。考虑到拨备下降背后的不良核销因素,若拨备覆盖率维持在295%的高点,则银行不良率将接近4%。
高成本融资领域透明度低,不良率数据一直是个谜,我们只能通过各类风险事件管中窥豹。进入2014年以来,民间借贷领域失联事件不绝于耳,跑路赖账成为圈内常态,致使几大民间借贷文化发达的区域先后沦陷,不少人谈民间借贷色变。进入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案件频发,高不良成为背后的主要推手。截至2016年6月末,P2P累计问题平台数达到1778家,与正常运营平台的比例约为3∶4。其中,2015年全年新增896家,2016年上半年新增515家。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也成为重灾区,泛亚、e租宝、大大集团等财富管理公司先后涉嫌非法集资,涉案金额均在百亿元以上。
资管市场整体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监管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整体落后。因此,健全监管制度、补足监管空白区域成为近期政策着力的重点。
一场涉及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乃至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券商及基金子公司资管、保险资管在内资产管理市场综合治理正在拉开帷幕。
2015以来,国家加大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今年3月份,保监会对所谓“万能险”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规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之后不久,银监会也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而分级型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劣后级具有杠杆功能。4月下旬,国务院组织召开电视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并下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5月,证监会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两份文件,全面升级监管框架。
然而,影子银行风险因跨界和跨业而起,分业监管的架构倾向于“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多止于简单叫停“惹事”的新产品或新模式,解决不了跨界、跨业经营的监管套利、监管空白及至监管重复等问题,并非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集聚的治本之策。
笔者认为,当前金融体系信用风险化解应分两步走:一是将不透明的风险资产透明化,着力点在于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排查;二是不断丰富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再融资能力。
在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处置上,短期看应着重进行摸底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尽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破解分业监管的难题。
一是分机构进行摸底,逐步化解潜在风险。由于通道业务的广泛存在,资管业务透明度不高,根据公开信息很难对实际数值进行估算,需要进行专项摸底,查清基础资产分布情况,评估潜在风险和影响。在风险化解上,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可结合对宏观经济各领域风险暴露的规模和影响的判断,在资产退出、行业投向、业务模式规范、产品期限摆布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逐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潜在影响。
二是对于不断浮出水面的不良资产,要不断丰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和核销速度。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末,银行业不良率已经达到2.15%,攀升速度明显加快;同时,银行业拨备覆盖率接近监管红线,利润增速趋近于0,依靠银行自身拨备核销化解不良资产的手段已经捉襟见肘,需要加快引入外部资本,借助外力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近年来,政策上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上有所创新,但效果有限,仍应加快推进速度。同时,可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助力金融体系轻装上阵,尽快恢复再融资能力。
三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是启动自查程序,对自身表外业务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进行全面摸底。为此,首先应根据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压力测试,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急准备。举例来讲,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以优先级的形式参与到二级市场资管计划之中,虽然就单个产品结构看,产品设计中预留了足够比例的劣后资金并安排了平仓机制,理论上除非市场发生极端情况,产品应安全无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万宝之争为例,宝能系资金来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险资,第二个阶段是券商资金,银行理财产品在第三个阶段介入,此时并购标的万科的股价已经因宝能前两轮举牌大幅攀升;因此,如果后续并购因各种因素终止,股价很可能出现连续跌停,使得所谓的平仓机制失效,并导致理财本金的损失。其次应配合监管新规,调整产品流程和业务模式,切断理财业务、表外业务与高风险影子银行资产的风险传播链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是启动自查程序,对自身表外业务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进行全面摸底。
四是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整治,应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充分释放其盘活存量资产、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效应。以今年4月份出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标志,行业进入到为期近一年的集中规范整治期。互联网金融兴起后,与各类正规的资管机构主体开展合作,承接了大量的“私募”产品的拆分和发售工作,引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混乱;盲目追逐高收益资产也使得行业风险事件频发。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业务模式,为金融机构盘活存量资产开拓了新的渠道;而互联网金融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的探索,也极大地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尽快推出监管白名单制度,在打击违规行为的同时,充分释放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效应。
作者单位:苏宁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