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新,蒋 倩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卢新新,蒋 倩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进入大众化和常态化。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不文明现象愈演愈烈,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从游客不文明行为入手,首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界定,并分析了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差异导致公共意识弱;游客道德感弱化,占有意识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即通过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建立游客管理机制,发挥监督作用,来规范游客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行为;文化差异;道德弱化
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不文明旅游行为,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但多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不道德行为。田勇(1999)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言行而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李萌、何春萍(2002)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指在旅游活动中一切危害景点景观和旅游环境的行为。孟莉娟(2014)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的介于正常、适当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陈波(2015)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游客对当地旅游资源、环境、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破坏行为,处于法规和道德之间。2006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旨在倡导游客遵守公约,争做文明游客。2013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总结十大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表现形式。2015年国家旅游局制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来约束游客行为。
综上所述,旅游不文明行为是发生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而不是专门指对旅游景区的破坏行为。不文明旅游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几点要素。一是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施主体为旅游者。二是不文明旅游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行为。三是不文明旅游行为对其它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违背社会公德或违反相关法律,并对其他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一定破坏的行为。
不文明旅游行为外在表现多样,如随地吐痰、乱刻乱画、大声喧哗等。通过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无知型,指旅游者对于异质文化的无知造成的不文明行为。由于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学习,采取惯常行为造成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矛盾,进而引发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第二种是放纵型,指旅游者以自我满足为中心而造成的不文明行为。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摆脱惯常环境的束缚和约束,为满足自我需求,道德弱化,占有意识外显而产生的不文明行为。
(一)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文明旅游主要依靠道德进行规范,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完善。目前国家主要通过《旅游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约束旅游者行为。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相关法律法规仅处于原则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而诸多不文明旅游行为在法律法规中处于空白地位,缺乏相关的条例进行处罚。这就导致管理方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不闻不问,不文明旅游行为更加恶劣,出现恶性循环状态。同时,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处理力度较低。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危害,但法律的处罚离地相对较低。如在景物、设施上景区内乱扔垃圾的,仅需承担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交五十元罚款的责任等条款,对旅游者的威慑力低,无法达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文化差异导致公共意识弱
旅游活动向大众化和常态化发展,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由于缺乏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旅游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入到旅游目的地。由于环境、教育和个人素质的差异,即文化差异的存在,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势必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旅游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会触犯当地禁忌,引发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进入到文化重建阶段,传统文化更多地宣扬人伦精神,遵循“熟人”社会的行为准则,缺乏对公共意识的理解。旅游者进入到“陌生人”社会,缺乏公共空间概念,依旧按照惯常行为,行为举止不符合公共秩序,从而造成对公共空间的侵占,产生不文明行为。
(三)游客道德感弱化
旅游活动具备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离开“熟人”社会的监督,陌生的环境使旅游者行为举止少了顾忌和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发生变化,一方面体现在道德感弱化,道德标准降低,人性潜在的恶的东西不自觉流露。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秉持中立态度,加之从众心理,助长了不文明行为。另一方面体现在占有意识外显,物质摄取意识强,形成不文明行为。
(一)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
实践证明,文明旅游仅仅依靠道德进行教化难有成效。需要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和惩戒作用。首先,要完善相关立法。在国家《旅游法》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如威尼斯、新加坡国家做法,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将各种不文明旅游纳入到法律体系并明确责任,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法律的惩处来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其次,要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这就需要景区景点进行配合,对景区进行区域划分,设置安保和管理人员,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后,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监督管理。旅游执法大队要对景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和安防,并联合环保部门、文物部门进行综合检查,加强对景区的监管,提升景区管理质量。要贯彻落实国家A级景区管理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景区责令其整改或者降级。从各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素质教育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不仅仅需要依靠法律进行惩治,更需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首先,要从小培养文明行为。国民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通过学习促使青少年养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教育青少年养成文明出游的旅游行为,还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强化公共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对公共意识的理解,但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公共意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共意识教育,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高声喧哗,自觉排队等。社会要加强对成人的道德教育,倡导文明旅游,从我做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行为。最后,要进行文明观教育,使得青少年和成人意识到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要学会入乡随俗,尊重异质文化。
(三)建立游客管理机制
旅游者在陌生环境中,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需要通过“他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建立游客管理机制,发挥监督作用。首先,发挥导游的监督作用。导游与游客接触较多,对游客的行为起到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要积极引导旅行社、导游、领队等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和引导,提醒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达到监督的目的。其次,采取门票实名制,建立旅游信用系统。通过景区门票实名制来规范游客行为,借鉴火车票实名制,一旦发生不文明行为即录入旅游信用系统。完善旅游信用系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一旦高出规定次数,景区有权拒绝售票。通过旅游信用系统来规范游客的行为。最后,加强文明宣传,发挥游客的监督作用。国家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开展文明行为游客监督拍照活动,引导广大游客参与到文明旅游的监督工作中。通过游客之间的相互监督,来规范游客的行为。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涉及到国家、景区、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多个方面,其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施者是旅游者,想要让文明旅游成为常态,需要从国民素质入手,提升国民素质,养成文明出游的习惯,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要加强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和惩戒作用。建立游客管理机制,加强景区、导游和其他游客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规范游客行为。通过各方的努力,共同促进文明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田 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2] 孟莉娟.关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3]李 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4] 陈 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5(2).
[5]郭鲁芳,李如友.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本之道[J].旅游学刊,2016(7).
[责任编辑:王功巧]
F592
A
1005-913X(2016)11-0165-02
2016-09-21
卢新新(1989-),女,河南济源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和景区管理;蒋 倩(1988-),女,湖北荆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