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洋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落到实处的几点做法
刘建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伴演着重要角色,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社会与生活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在新课标中,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传授“知识与技能”,那是我们每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也是如今为广大教师日益重视的能力培养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 被许多教师认为象个美丽的花瓶,华而不实,因此不受重视,教学中实施力度和效果与另两个目标相比,显得薄弱,有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倾向。然而“三维目标”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伴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下: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是我们教师应着力研究的,下面内容是我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化学课程内容中能找到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关的题材很多。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总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在教学中,通过对物质化学本质的揭示,使学生确信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如物质的溶解、扩散及物质气、液、固的三态变化均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并结合质量守衡、能量守恒等守恒的观点,着重说明物质不会自行消灭,也不会无中生有,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达到另一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燃烧的条件”“爆炸”内容的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特别强调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在“缓慢氧化”“自燃”内容的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帮助他们揭开“鬼火”“天火”等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在学生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途时,既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物质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应该认识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再次说明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重性。
化学教学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我们教师需潜心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能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期地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产生惊喜,得到意外收获。
新课程提倡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学生通过探究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中极易出现“异常”,导致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用一块棉的手帕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里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注两角,用火柴点燃,手帕立即燃烧起来。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都会惊奇的问:手帕明明燃烧了,为什么完好无损呢?教师随时追问: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吗?针对这一“异常”及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关键的是由此调动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大胆实践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得到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
化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把化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平时时常提醒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及实验和调查活动,促使学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不仅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并使其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要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养,需要在吃透、挖掘出教材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性因素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渗透和参悟性教学,还需要尊重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性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教育部,2001,7.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化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7.
G632
A
1008-4428(2016)04-123-02
刘建洋,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