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瞿薇
摘要:以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2010~2014年间靖江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提出了靖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79-02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加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以2010~2014年的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2010~2014年间靖江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全面掌握靖江市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战略措施,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 靖江市概况
靖江市位于中国内地最富庶的经济发展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水陆交通要冲,处于江苏省中轴线与长江的交汇点,襟江近海,素有“苏北小江南”之美誉,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以耕地为主,主要矿产有煤。靖江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削减和碳排放量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四城同创”,即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园林城市。
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与标准
3.1.1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标准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3.1.2 评价指标权重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权重分配,见表1。
3.1.3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胁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3.1.4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各分指数变化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3。
如果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则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波动变化幅度,将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为稳定、波动、较大波动和剧烈波动,见表4。
3.2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通过遥感解译,2014年靖江市土地总面积为654.23 km2,其中耕地面积为258.21 km2,林地11.31 km2,草地0.12 km2,建设用地175.31 km2,水域湿地209.29 km2,未利用土地为0。
在全市土地面积中,耕地占比最大占39.46%,林地占1.73%,草地占0.02%,建设用地占26.80%,水域湿地占31.99%。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面积量算,靖江市土地利用有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率为100%。这一特点既表明靖江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开发利用高,又反应出靖江市的自然条件较好。
(2)垦殖率高达39.46%。这说明农业在靖江市的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3)靖江市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仅有1.75%(含林地、草地)。
(4)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超过农村居民建设用地比重。城镇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44.96%,而农村居民建设用地为25.23%,说明城市化程度较高。
根据各项数据计算可得靖江市2010~2014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具体指数见表5。由数据可知2010~2014年靖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
“十二五”末,靖江市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状态,并发挥着良好的固碳效益,但从资源利用上看,仍存在较大生态压力。“十二五”后期靖江市植被覆盖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土地胁迫指数逐年上升,污染负荷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全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态承载力偏低。“十二五”时期,是靖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苏中地区率先融入苏南“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规模的扩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将趋于复杂,环境污染将出现四个转变,即污染物介质从以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单纯的工业点源污染向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转变。
4 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议及措施
(1)重视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政府与公众的生态意识与认知,全民参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2)做好制度建设,改变唯GDP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控制煤炭总量的同时发展更清洁的能源以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型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集群化。
(4)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继续开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污企业保持高压态势。
(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实施“五年环境再造计划”。着重围绕水、气、声等环境要素,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工程,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避免过分人工化,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黄亚鹏,王 健.利用遥感技术对朝阳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J].科技创业家,2014(2):154.
[2]王兴振,杨子生.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