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金
摘 要:“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是以互联网媒体、社交平台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警体系及处置流程,创新了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载体,重塑了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结构,实现了“计划性防控”向“需求性防控”的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66-03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在强化机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引入风险防控的理念,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预警工作。高校廉政风险预警,传统上主要靠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在案件线索举报、查办案件、行政监察、正风肃纪、专项检查、民主评议等工作中发现廉政风险信息,预警方式主要是加强廉政教育,出台相关制度。这种传统预警工作更侧重于“计划性”防控,其特征在于宏观性、普适性,但不具有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提高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就必须转向“需求性”防控。而要实现需求性防控,就必须对现实的具体风险进行即时预警。只有“预警在前”,才能“有效防控在先”,才能落实“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在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互联网+”是针对未来经济起飞讲的,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效应日益显现,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高校要想通过“制度+科技”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1],“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无疑会是一种新路径。如何将传统的廉政预警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创新,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其本义是“事先警告,提醒被告知人警惕”[2]。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把握主动权[3]。
“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目标,建立以互联网媒体、社交平台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警体系及处置流程。其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一是该预警是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了从传统具体工作中发现廉政风险信息的“样本数据”到“全部数据”的转变。二是该预警所依据的大数据类型繁多,实现了从关注风险信息的“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三是该预警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既兼顾了预警的效率和风险信息的准确性,也提高了预警风险防控的速度。四是凭该预警所依据的大数据一致趋向,可以判断风险信息的真实性。五是该预警机制具有双向维度,在预警的同时可以进行廉政教育,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时效性。
二、“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势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数据,大数据将开启现代社会核心竞争力,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拥有大数据,才能拥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才能提高流程优化力”。近年来,网民兴起的“掏粪运动”汇成了网络廉情的大数据,也破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廉政风险监督难题[4],为廉政风险预警提供了便利的不竭的“信息来源”。概括起来,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廉政风险舆情来源具有广泛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数据背后是网络,网络背后是人”。互联网媒体和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授话语权给民众,体现民意。伴随着自媒体主体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原本属于媒体传播“尾巴”的受众变成了传播的“源头”,并且这条“尾巴”的力量越来越强。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大数据成为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信息蓄水池”。自媒体主体方便地张扬政治参与意愿,充当着“廉政风险信息”搬运工的角色,有力和极大地打破了廉政风险信息的不对称。
第二,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定向精准性。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类软件(最典型的是移动社交软件微信)承载了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了从传统“点对面”的传播到“点对点”对等传播的转化。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精准定位、私密性强的特点,高校可以借助移动社交软件发布预警信息,满足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点对点、点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三,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目前,电脑、手机通过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合二为一,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和数据的大互联时代。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5年1月,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超80%,智能手机已成为第一互联网终端[5]。由于智能手机是24小时在线时刻处于待收信息状态的网络终端,加上手机的便携性,高校师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浏览信息、发出声音,实现了廉政风险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第四,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自发放大性。当前,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应用软件都有群发、转发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传播到用户手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教师对学校发布的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可能会在其所在单位等其他虚拟社区进行转发,或群发,其他成员又因为社会联系的多样性而无限散发出去,形成巨大的信息圈,实现了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的自发放大性。
第五,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可信有效性。据统计,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国内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高校管理及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信息互动的重要网络平台。微信的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相互熟识的圈子,具有“私域性”和“封闭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通过微信传播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在高校师生中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
在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下,借鉴宁波市廉情预警体系[6]和庄德水教授对“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7],结合高校实际,“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主要由廉政风险信息采集、信息研判、预警发布和防范措施评估四部分组成。其中,廉政风险信息采集是预警的基础,信息研判是预警的核心,防范措施评估是预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廉政风险信息采集
廉政风险信息采集是找寻并确定潜在风险及其发生根源,为廉政风险预警和防控提供条件的过程[8]。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直接关系到预警的质量和效能。大数据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价值在于,让足够多的“眼睛”挖掘和预测廉政风险,使其无所遁形。高校廉政风险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行政工作中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进行大数据采集,这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对高校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进行电子监察;二是对廉政舆情进行大数据采集,这要开发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对互联网媒体和社交自媒体进行大数据采集。
1.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系统以廉政风险防控为出发点,以科技防腐思想为指导,将电子监察、视频监控和执行力督察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的功能。高校电子监察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多媒体视频监控电子监察室,将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工作,如评审类、竞聘类、招投标类等,放在电子监察室进行。学校监管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登录端口在线查看监察室工作过程,也可线下浏览。二是开发校内电子监察OA系统,“用无情的电脑制约权力运行,打造自动预警的刚性平台”[9],实现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等工作流程的电子化。监管部门既可以随时监控各个环节,又可以根据各个环节的“痕迹”对过程进行监督。上述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还可以将不良行为记录在系统里,对上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形成威慑。
2.开发“廉情直报”APP。高校应主动建立官方自媒体,开发“廉情直报”APP,要求全校师生加入其中。利用实时消息管理功能,师生既可以随时查看政策文件,也可以浏览学校发布的廉政教育相关资料。最重要的是,在这个APP软件中设置“廉情直报”功能,师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违规违纪行为等廉情,只需一键拍照并上传,或输入简短文字信息,就可以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对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
3.对互联网媒体进行廉政舆情大数据采集。近年来,大数据不断向社会各行业渗透,为每一个领域带来变革性影响,并且正在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原动力和助推器。党的十八大以后,廉政与反腐成为网站、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的高频词汇,网络传播的这些信息构成了廉政舆情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要从这些大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高校要建立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把中央纪委监察部、所在省纪委监察厅、所在省教育纪检监察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在线、高校所在地的政府门户网站纳入目标网站,通过智能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不间断对廉政、廉政风险、腐败等关键词进行大数据监测。对监测到的事件苗头、舆论观点倾向、公众态度情绪等,与学校具体情况对照,研判学校是否存在类似的廉政风险。
4.对校内师生密切关注的自媒体进行廉政风险舆情大数据采集。自媒体,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在Web3.0背景下,自媒体已成为社会及高校师生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普泛化,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也意味着廉政舆情数据的最大化。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论坛,高校不少师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博客、微博。学校宣传部要做好这些自媒体的统计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高校师生注册的各类自媒体进行大数据采集,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师生廉政舆情,根据师生态度、情绪、心理变化等因素,决定采取哪些相应的预警措施。
(二)廉政风险信息研判
对通过上述渠道采集到的廉政舆情进行研判,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对学校的影响等,实行三级定险,将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
高级风险,指学校师生对某一问题普遍存在廉政风险认识误区,或部分学院、部门不正之风严重,其主要负责人在廉洁自律方面被反映得较多但线索不明确尚构不成立案条件的;中级风险,指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不正之风,或不作为、乱作为,或在廉洁自律方面有群众反映但无具体指向的;低级风险,指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和服务态度、质量不高,或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有群众反映,影响干部队伍形象的。对照以上分级标准,对采集到的廉政风险信息进行预警分级,并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研究预防对策。
(三)廉政风险预警发布
廉政风险预警发布,是指对廉政舆情进行研判后,对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分级示险,经过分级审批后,通过发布平台向预警对象示险。
1.建设廉政风险预警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双向互动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在该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学校廉政风险预警暨廉政教育手机APP”工作平台,并将“廉情直报”功能接入该平台。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加入,并按校领导、中层干部、学院(部门)领导班子、学院(部门)教师等不同类别组建相应的用户组,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以备廉政风险预警针对不同群体发布之需,即根据廉政风险的级别和对象,定向预警。在定向预警的同时,要求被预警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整改或防控措施,并约定线下诫勉谈话时间。为了达到教育大家的目的,利用群发消息功能,将预警内容中有共性、宏观的东西在所有层面进行预警。
2.预警示险。根据廉政风险的等级,预警相应采用“红、黄、蓝”三色示险,并将三色示险与执纪“四种形态”结合起来。对高级风险实行“红色预警”,采取党纪重处分或调离岗位、引咎辞职等重大职务调整等手段示险,强制限期整改、遏制蔓延;对中级风险实行“黄色预警”,采取党纪轻处分或诫勉谈话、警示谈话等组织处理示险,要求预警对象做出书面解释,制定整改措施;对低级风险实行“蓝色预警”,采取谈心谈话、咬耳扯袖等方式进行廉政教育,防患于未然。
3.分级审批。预警发布实行分级审批制。对廉政风险确定为“红色预警”的,报校党委书记审批,根据廉政风险的影响范围,决定通过预警发布平台发送到不同的群组。对廉政风险确定为“黄色预警”的,报校纪委书记审批,通过预警发布平台发送到个人。对廉政风险确定为“蓝色预警”的,报校纪委副书记、纪委办主任审批,通过预警发布平台发送到不同的群组或个人。
(四)防范措施评估
“互联网+”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防范措施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看针对预警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哪些新制度、建立了什么样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机制落实而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等。对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上的廉政风险,纪委办出台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对所有制定的制度机制方面的防范措施,由纪委书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对被预警对象学院(部门)、个人上报的具体整改措施,由纪委办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根据防范措施评估情况,决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防控措施。
四、结语
“互联网+”创新了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载体,重塑了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结构,提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计划性防控”向“需求性防控”的转变。同时,“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中对互联网媒体采集的大数据可以在高校之间共享,其建立的工作平台也是廉政教育平台,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集约化。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一定会有效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能力,值得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朱民,斯阳.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监控体系的建构[J].廉政文化研究,2011(3):55-60.
[2]李成言.防止利益冲突与廉政预警模型设计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6-9.
[3]霍一炽.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82-84.
[4]李后强.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N].企业家日报,2014-11-11(1).
[5]李文姬.调查:手机成我国最多上网终端[DB/OL].新浪科技,(2015-10-29)[2015-11-25].http://tech.sina.com.cn/i/2015-10-29/doc-ifxkhqea2852650.shtml.
[6]陈伟光.宁波建设廉情预警机制[N].人民日报,2008-01-04(1).
[7]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6-10.
[8]李民.构建“三加”体系,为廉政风险防控装上GPS[J].金融经济,2013(7):257-258.
[9]许杰,胡金发.三位一体的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4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