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引领孩子细读文本

2016-12-27 12:39邓晓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乌鸦文本课文

邓晓飞

【摘 要】 文本细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正确解读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孩子解读内容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解读好教材,巧妙引领孩子们细读文本,提升文本的价值,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体验,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文章先从“认清文本细读”展开谈论,到深入浅出地阐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关注单元导读——明确编者意图”“聚焦背景原文——丰富情感体验”“细细品词析句——品味文本内涵”“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对话质量”等妙法具体地讲述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关 键 词】 文本细读;方法多样;渐见成效

一、认清“文本细读”之所言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出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对“双基”和“素养”的对立理解。然而,问题也伴随而生。如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教师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对人文内涵的深挖细找,恰恰忽视了对孩子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先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掌握教材的主旨;再者结合孩子的能力,为他们的“活读”文本留足空间,引导他们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细细品味,激发孩子的阅读体验,指导孩子对课文内涵深层把握与挖掘,逐步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充分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与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多方面的对话。如果教师没有细读文本,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就无法和学生对话。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但这都取决于教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孩子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孩子的细读体验。孩子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孩子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孩子在与文本的对话,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细读文本开始,真正走入文本,走入课堂,有效地引领孩子去解读文本,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着眼“文本细读”之基本

(一)关注单元导读——明确编者的意图

只要我们留心阅读便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个主题单元前面都有一个导语设计,它起着统领全单元的目的。我们要做到眼中有主题单元,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意图,才有利于实现“作者、编者、教者”三者的统一。要用读者的眼光、孩子的眼光、教师的眼光去解读文本,钻研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难点,掌握教材的主旨,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了解广阔的背景,只有当我们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编者的意图,找准了教学的基点,才能“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

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前,我先让孩子通读整个单元,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内容,然后就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深入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孩子在文中做好标记,同时对于孩子没有提出的问题,我会大胆进行设疑,引发孩子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孩子已知的基础上,既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省时高效地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

(二)聚焦背景原文——丰富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这个教学思想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思路的重要性。因为读文章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就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备背景,必不可少。我们若要上好一节课,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利于了解到作者写作的原因、过程以及当时写作的情感、态度和想法等,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吵》一课,讲的是“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初看课文,简单易懂,我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但在看完背景资料以后,我对课文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文是选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文章以“爱”为主题,大到爱国、爱民族,小到爱父母、师长、朋友,每一个平凡的故事背后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由于对作品背景和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引导孩子学习课文时,我便更有的放矢了。之后,我又引导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爱的教育》全书,使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并写出自己看完后的感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教材中还有几篇文章也选自这本小说,只要适当地引导阅读,为以后的学习及更深入的阅读做了准备,真是一举多得。

备作者,尤其重要。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对于教师正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有重要的意义。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七颗钻石》一课,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她不顾自己焦渴,把水让给了可怜的小狗、病重的妈妈和陌生的乞讨老人。中间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奇怪的变化,就在她把水给了一个过路人喝时,水罐里的水变成七颗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有趣而奇妙,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小姑娘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在认真阅读文本之后,一连串问题在我脑中闪现:童话中“钻石”代表着什么?为什么题目叫“七颗钻石”而不叫“七颗星星”?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小姑娘而不是大人?……课文属于名家名篇,我想作家之所以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意图。

于是,我带着自己的思考,在教学前查阅了许多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到托尔斯泰多以写小说为主,内容大多以自己亲身经历为题材,作品重在深刻揭露俄国的社会矛盾和反映沙皇专制下人民的苦难生活。作家写这篇童话一方面是借助小女孩的善良行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背后的虚伪,另一方面是巧妙地用水的纯洁、钻石的珍贵和星星的永恒,彰显爱心无价和爱心永恒的主题,表现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真诚和关爱,而这是他在贵族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的。通过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问题带领孩子们穿行在文本之中,有滋有味地品读文本,感悟小姑娘和妈妈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而变成的北斗七星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最能给人指引方向,这些充满幻想而又美妙的画面便顺理成章地走进孩子们的脑海,走近他们的心灵。不言而喻,孩子们便会知道作家正要告诉我们的是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星座一样普照人间。同样是七颗,“七颗钻石”就要比“七颗星星”更具有童话色彩,更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与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从孩子们的凝神深思,足以说明他们渐有所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文本细读”之妙法

(一)细细品词析句——品味文本内涵

苏轼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细读文本,必须要沉入进去,多读几次。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以老师的眼光去解读,而是以经过一遍遍深入的阅读,才能发现文本背后的价值,收获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文本细读,就是指我们要善于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抓住关键词,破解情境深意。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孩子学习的着眼点,帮助孩子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二)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对话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过细、过碎、过繁也是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对文本细读的程度决定着我们提问的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质疑的质量,善于提出有价值的、能够启发孩子思维的高效问题,找准孩子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

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时,我先放手让孩子去读,想一想乌鸦是怎么上当的?通过孩子的自读和小组的讨论,多数孩子都能说出乌鸦是在和狐狸的三次对话中一步步放松警惕,最后落入狐狸的圈套。这样孩子们便基本上把握了文本的内容。然后,我让孩子着重去朗读体会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在这里又提了几个问题: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每次它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乌鸦听到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这又说明了什么?我连忙把孩子的回答加以总结,通过对比的方式让他们理解狐狸三次对乌鸦说话的不同内容和用意,以及乌鸦三次听后的不同表现,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这时孩子们已经可以总结出课文的主旨,意在告诉我们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接着,我问孩子如果下次狐狸和乌鸦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还会不会再一次上当受骗呢?孩子顿时兴奋起来,畅所欲言,互不相让。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出现了有许多恰当的成语、词语,让我惊喜万分。问题设计得合理,才能够保证孩子的思考指向与文本主旨不偏离。再据此开展教学,着力提高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实现孩子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促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且行且思,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用心去细读文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共同努力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扎扎实实地创设灵动、有趣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带领孩子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中的美,感受语文学习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闫学.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仁增. 课文细读 指向文本秘妙[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 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乌鸦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乌鸦
端午节的来历
乌鸦喝水后传
背课文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