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虎
清晨,一阵凉风吹开窗户,灌进屋内。
城口县高望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何宜刚打了个激灵,从床上坐了起来。
时针指向2016年9月8日6点30分。
何宜刚伸出双手,取过裤子往脚上一套,一个翻身就站了起来。
穿戴完毕,何宜刚转身出了门。
守·望
清晨7点,浓浓雾色笼罩着校园。
浓雾间,何宜刚疾步如飞,径直奔向新操场工地。
为孩子们修建一块不积水的新操场,一直是何宜刚的梦想。
为此,何宜刚东奔西跑,好不容易争取到了政策和资金。
如今,新操场终于动工了,却也给何宜刚增加了一大堆工作——监督工程质量、排除安全隐患、督促施工进度……
8点刚过,操场工地旁一处堡坎下,何宜刚停住了脚步。
“这个基桩挖得这么深,万一造成堡坎垮塌,伤着学生怎么办?”何宜刚越想越担心,急忙摸出手机,通知施工队,“请你们立即加固基桩……”
放下电话,何宜刚还不放心:“万一堡坎在加固前就垮了,怎么办?”
眼看上学时间就要到了,何宜刚身子一缩,索性蹲在工地旁,提醒靠近堡坎的学生。
整个夏天,何宜刚就这样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奔忙。
为此,何宜刚欠了一大笔“债”。
“说好今年暑假陪父母和孩子出去旅游,可是整个暑假,他都在工地上忙。”何宜刚的妻子李云清说。
为这事,李云清曾到学校找丈夫“算账”。
那天,李云清来到校长室,没看到丈夫,于是搜遍整个校园,终于在工地上找到了他。
彼时,工地上灰尘弥漫。何宜刚满脸灰尘,裤管一高一低,脚上沾满稀泥,汗珠顺着脖颈流入衣襟……眼前这个看来有些滑稽的男人,竟让李云清泪眼婆娑。
看到妻子,何宜刚快步迎上来。
“工地才是你的宝——我们家又算什么!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问题,还这么拼命,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孤儿寡母怎么活?”李云清怒喝道,语气里却充满爱怜。
“老婆,没事儿,我身体棒着呢!”何宜刚伸手搂住妻子肩头。
有那么一两秒钟,夫妻俩就这样依偎着,一同守望着洒满阳光的校园。
那一刻,李云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工地,并不是丈夫的宝——学校和校园里的孩子,才是。
师·父
上午8点20分,工程队到了。
站了近一个小时的“岗”,何宜刚终于松了一口气。
何宜刚站起身,向办公室迈开步子。
一路上,何宜刚不断和孩子们擦肩而过。
“校长好”“何老师好”“何校长早”……清脆响亮的童音,随着何宜刚的脚步一路响起。
“好、好,同学们好……”何宜刚笑着一一回应,碰到一两个熟悉的孩子,还会伸手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
熟悉何宜刚的人都说,何宜刚跟学生在一起时,比陪自己儿子的时候更像一个父亲。
对此,王井平深有体会。
2014年至2016年,王井平就读于高望中学。
和学校里大部分学生一样,王井平来自农村。而和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她的家境异常贫寒。
得知王井平的困难后,何宜刚开始频繁上门“家访”。
说是“家访”,何宜刚却常借机塞钱给王家人;他还找来电工师傅,将王家老化的电线换成了新的。
两三年下来,何宜刚塞给王井平的钱有好几千元。
正是靠着这些钱,王井平初中三年的生活费有了着落,今年考上了县职高。
给贫困生塞钱的同时,何宜刚的日子却过得很紧巴。
何宜刚的妻子李云清下过岗,再就业后月工资仅1200余元;儿子又正念高三,家里开销很大。
以前,何宜刚和妻儿长期租房住。直到2014年,他们才贷款30万元买了套商品房,月供就要1900元,首付还是靠妹妹接济才凑齐的。
即便如此,何宜刚依然在坚持帮助贫困学生。
在何宜刚的日记本上,记录了一些他帮助过的人名——王井平、田秋、田琼……这些人,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些是当地贫困户。
“何校长到底资助过多少人?”李云清曾不止一次面对这个问题。
李云清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一部分人的名字。至于他到底帮助过多少人、给过多少钱,我真不清楚。”
9月8日上午9点,悠扬的上课铃声,在高望中学久久回荡。
校长室里,何宜刚一头扎进文件堆里,继续忙活起来。
励·心
接下来两个小时,何宜刚填写了当天的校园巡查日志,完善了新任教师培训会材料,统计了秋季新生入学情况……
这些事忙完,已经11点过。
何宜刚站起身来,来到窗口前,伸了一个懒腰。
窗外,不远处的综合教学楼前,一抹亮红吸引了他的视线。
那是一条蓝底红字的横幅。
“时时力求上进,事事做到极致,处处追求卓越!”何宜刚默念着横幅上的文字,转身坐回办公桌旁,继续工作。
环顾整个高望中学,从教学楼外墙到教学区走廊,随处可见这样的励志标语、横幅或是木刻墙饰。
“这是何校长践行励志教育的一大举措。”高望中学语文教学组组长李世洪说。
在偏远山区长期执教,让何宜刚生出了一个“心结”。
“偏远山区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而这个问题,传统课堂教学触及不到。”何宜刚说。
如何解开“心结”?
何宜刚想到了自己。
何宜刚同样出身农村。但和喜欢上树下河的小伙伴不同,他从小就爱读书。
每当眼神在字里行间驰骋时,何宜刚的心灵就成了饱张风帆的航船,在文字之洋里一路航向精神的殿堂;当他面对生活的无奈时,那些从书上看来的名人名言和励志故事,赋予了何宜刚深邃的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影响,在潜移默化之间磨砺出何宜刚坚韧、自信而热忱的品质,最终改写了他的人生。
而现在,何宜刚希望,能让孩子们也经历这样的磨砺。
“我们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014年寒假前,何宜刚向同事们道出一个计划——开展励志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引导学生们形成积极、健康、自信的价值取向。
说干就干。很快,一批横幅就在校园里张挂出来——每一条横幅上的文字,都是何宜刚精心挑选的励志名言。
何宜刚又乘势而上,提出编撰以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和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材。
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来报到的孩子们收到了“开学大礼”——老师们利用寒假编撰的励志教材。
从此,励志教材成为高望中学最热门的学生读物。
何宜刚还计划打造一座“心愿屋”和“望远台”,让学生们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梦想以及圆梦的心路。
如今,何宜刚亲手绘制的“心愿屋”和“望远台”规划图已经完成。
可是,何宜刚却没能见到自己的作品成为现实。
去·留
为准备教师节表彰活动和毕业班工作会,何宜刚忙活了整整一个下午。
傍晚6点放学后,何宜刚到食堂盛了些饭菜,三两口就吞下了肚。
晚上,住校生还要上晚自习——这意味着,何宜刚还不能下班。
吃过饭,何宜刚回到了办公室。
其间,他再次和一些师生擦肩而过。
细心者发现,在这个满面疲惫的男人的嘴唇上,那抹阴冷的紫色更加明显。
何宜刚患有心脏病,在高望中学早已不是秘密。
然而,何宜刚最近的一次发病,却给家人和同事留下了一个揪心的“秘密”。
6天前,何宜刚心脏忽感不适,于是到镇卫生院就诊。
“心脏有问题,立即到重庆主城大医院检查。”医生建议。
“现在学校事情一大堆——等到周末,我到县医院看看。”何宜刚回答。
那个周末,何宜刚到县人民医院做了检查。9月5日,他回到学校,向同事们宣布检查结果:一切指标正常。
同事们悬着的心这才算放下。
当时没人知道,这个“一切正常”的检查结果,会成为何宜刚生命中最后的秘密。
时针指向晚上9点。
何宜刚摸出电话,叫来教导主任陈昌品,一起到学生宿舍查寝。
30分钟后,何宜刚让陈昌品回去休息。
“你不走?”陈昌品问。
“我再和学生们聊聊天。”何宜刚说。
陈昌品点点头,向何宜刚挥了挥手,走出了学生宿舍。
在宿舍明亮的灯光下,何宜刚也笑着挥手作别。
这一别,竟成永诀。
9点45分,何宜刚回到教师宿舍。
此刻,何宜刚接到了妻子电话。
“你周末回家,我做你最喜欢吃的老黄瓜炒青辣子……”李云清温柔的声音响起。
10点过,何宜刚给副校长李文才打了电话,又给校办公室主任邹兴平发了短信,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
随后11个小时,何宜刚从人们视线里消失了。
直到9月9日上午,人们发现何宜刚没来上班。
一位老师来到教师宿舍,发现何宜刚已经没有了呼吸。
经法医检验,何宜刚于9日凌晨0点至2点之间去世,死因系劳累过度诱发心脏病,时年41岁。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悲恸的哭声回荡在高望中学——数百名群众涌进校园,送别何宜刚。他们中,有学生家长、高望中学历届毕业生以及何宜刚帮助过的贫困户……
9月12日,何宜刚的家人和同事,得知了一个让他们心碎的秘密——
9月5日,何宜刚到县人民医院拿检查结果时,医生就明确告诉他:“心脏有严重问题,必须马上去重庆主城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然而,何宜刚却向家人和同事隐瞒了病情。
“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么拼命干什么?”消息传来,人们捶胸顿足。
何宜刚生前的一页日记,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日记上,何宜刚留下了这样的诺言:“曾经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就必须信守承诺。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记者手记】
最耀目的光华,源自信念
何宜刚仅仅41年的生命,短暂而平凡。
然而,却没人能够否认,这个平凡生命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而“光源”,就是何宜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这话,我深表赞同。
何宜刚扎根偏远山区23年,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战斗了23年。在这样一个平淡、艰苦甚至枯燥的岗位上,何宜刚也默默在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坚守了23年——
学校的操场旧了,他怕孩子们碰着磕着,于是想方设法争取政策资金修新操场;教师节表彰的老规则老办法不公平,他就顶住压力破旧立新;看到一些山区学生家境贫寒、缺乏改变命运的信心,他“软硬兼施”,既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生,又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何宜刚还这样提醒自己:“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正是因为23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何宜刚才能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们心中留下闪光的印记,也才能在年华远走、生命消逝后,让人们长时间为了他而欢喜、为了他而哭泣。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