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合势精准发力

2016-12-27 11:29赵晓思
浙江人大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浙江监督

赵晓思

人大监督,是贯穿新时期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根主线。过去,不少人认为人大的监督就是举举手、发发言,没有力度,没有实效,但在浙江,“服务大局”“精准有力”成了人大监督的标签。

围绕重大决策部署,人大监督更有力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曾指出:“服务和保障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已经成为我省人大工作的主旋律。”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人大工作放在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精心选题,全面履行人大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优势、合力优势,为浙江全局工作保驾护航。

走进位于杭州植物园北边的青芝坞,溪流潺潺,绿荫环绕,新式农居错落有致,点缀在山水间,宛若一幅山水画卷。但在改造之前,这里农居杂乱,污水横流。

这般华丽的转身,是西湖区改造老旧小区的成果。通过拆除2.3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和对152户居民住宅实施立面整治及危旧房改造,青芝坞面貌焕然一新,公共设施配套齐全,过去美丽杭州脸上的“疮疤”,现在成了杭州的慢生活休闲区。

青芝坞的变化是浙江大力推进“三改一拆”成效的缩影。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的重大战略决策。

省人大迅速响应。2013年10月15日至16日,省人大组织代表专业小组赴义乌、浦江等地对 “三改一拆”行动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深入“一线”,认认真真俯下身“看”,发现问题,所提建议切中要害,推动了该项工作落实。同年11月19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关于全省“三改一拆”行动工作情况的报告》。

三年来,全省各级人大也持续对“三改一拆”工作开展监督,通过视察、暗访、审议报告等多种手段,推动该项工作迈向纵深。

截至今年2月,浙江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82亿平方米,进行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区改造5.98亿平方米;全省拆违涉及土地面积46.99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46.35万亩。“三改一拆”的印记已遍布全省各个角落,不少老旧小区换了新颜,城市农村更加美观。

开展“三改一拆”监督工作,是省人大与省委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围绕中心强化监督的一个很好例证,不仅有力推动省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和重点工作的落实,还更好地发挥了人大监督职能。而本届以来,“五水共治”、浙商回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都有人大积极监督的身影。

2013年11月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着眼于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一场铁腕治水攻坚战在浙江全面打响。在这场“治水”战役中,省人大常委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赴全省各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法检查,并开展对水库安全运行情况的专项监督、河道条例宣传贯彻和河道管理专题视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检验‘五水共治成果,申报可游泳河段”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五水共治”专项监督。在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

2013年初,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目标,浙江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此作为重要监督议题,开展事中监督、过程监督,省人大财经委还对全省2000多家相关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提前摸底,把人大监督工作和政府重要工作协调进行。

“浙商回归”是2012年浙江省政府的“头号工程”,实施开展以来,为浙江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是浙江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助力。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分组到杭州、宁波等地调研浙商回归工作情况,监督工作的进展情况,查找问题,并对这项工作深入推进提出意见建议。

每一项事关发展大局的工作中,人大监督不走过场,有力地助推了中心工作。

服务经济发展,人大监督不缺位

经济发展是中心工作。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和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加强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的专题调研。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 在2016年7月25日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了省政府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报告是人大监督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不少人对人大的第一印象也是来自于在人代会上对相关报告的审议。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专项报告,每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包含了浙江一整年、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大听取和审议这些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事关大局,助力下一步工作更好推进。

除了对常规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监督外,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也会呈现新的态势,人大的监督内容也随之调整。

2013年,面对过度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转型升级的压力,我国沿海一些地区陷入企业“钱荒”、低利润、产业“低小散”甚至实业“空心化”的困局中艰难求生。而浙江有些市县,因为创新发展逆势飞扬,完成了产业转型之路。

逆势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道路也正预示着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也是人大监督的方向。

2013年,省委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现代化浙江建设新的强大引擎。我省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在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26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地,今年4月以来,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赴杭州、湖州、温州等地,开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调研。

调研组成员走访了相关创业园、科技型企业,实地考察了解落实情况,围绕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项目与成果产业化情况等内容,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和部分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的意见建议。

“总体而言,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支撑引领仍然不足。” “要继续大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调研组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给出了意见建议。

人大围绕经济发展态势开展监督,不缺位、不越位,为浙江经济发展问诊把脉,督促和支持政府完成目标任务,审议和批准相关规划,为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注社会事业,人大监督全方位

2016年10月,一则《关于公开征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监督工作建议议题的公告》出现在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上。监督议题如何确定,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广听民意。发展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让群众获得幸福感,百姓提出的建议看似琐碎,提炼总结起来却也是事关全局工作的大问题。

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注重民生,关注社会事业进步,始终把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为监督的重点。

“我省原26个欠发达县,虽然已经摘掉帽子,但是发展的基础还比较差,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要重视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努力隔断‘代际贫困传递。”

2016年5月24日上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针对报告中指出的当下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讨论热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始终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重要引领,把消灭贫困、统筹城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八八战略”,到“两富”“两美”浙江,惠及全省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重要指引、发展主线。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作出了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贫困现象的决策。

2015年12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宣布: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兑现了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了确保消除贫困成果真实可靠,2015年末,省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调查确认的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逐人走访、当面问询、一一核对,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2016年3月,省人大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深度把脉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大通过调研、听取和审议调研报告,查找了扶贫工作的短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该项工作攻坚克难。

省人大对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监督,除了扶贫工作,还有残疾人权益保障、医院改革等方面,体现在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

今年3月至5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我省贯彻实施残疾人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听取了市、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汇报和部分省人大代表、残疾人工作者及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实地视察了部分康复、托养中心的建设情况。

此外,省人大还开展了出境入境管理执法检查,公立医院改革情况监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相关法律以及行政诉讼实施专题调研等,围绕中心全方位加强监督。

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从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手,选准“靶心”,精准发力,增强了监督实效,彰显了人大的权威和作为。 摄影 蔡荣章

猜你喜欢
人大常委会浙江监督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高邑县人大常委会 组织召开常委会主任与“三长”联席会议
本刊2017年第二季度稿件刊用情况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夯实监督之基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