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这是一条遥远的路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过大漠,越葱岭,直抵西亚与欧洲。一直以来,“丝绸之路”在我的心中都充满了神秘感,只有在追寻儿时的点滴记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流沙河,还有听老人们茶余饭后聊着张謇、班超出使的故事;或是现在工作之余手指轻翻西域地图,欣赏电视里播放纪录片《玄奘西行》的时候,“丝路”才变得真实可感。
西行是我的一个梦,这个梦终于实现了!作为北京画院采风团的一员,两年时间中我重走古丝绸之路,到达甘肃、新疆两省,寻访古迹,踏遍山川,进行美术采访。一路走来,黄沙漫漫、戈壁苍茫、天山巍峨、峡谷险峻、草原辽阔。试想,如今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乘飞机、坐火车、汽车,都需要辗转数日,疲劳难忍、万般不易,更何况古代商旅在当时连年战火、环境恶劣、交通极不便利情况下,去开辟了这条连接欧亚大陆、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个中艰辛也只有当年走过这条“丝绸之路”的人才可知晓。
不畏艰险
遥想当年,西汉张骞二次出使,凿通西域;东汉班超“入得虎穴”,稳固西域;公主远嫁,带去蚕种;鸠摩罗什精练佛学,讲经西域;玄奘出游,带回真经……种种西域功绩,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西行之路的开辟,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锦衣罗缎,连罗马的“凯撒大帝”都为之痴迷,因而宫廷上下效仿,以着中国丝绸为荣耀,故而使得中国丝绸贵比黄金。
在高额的利益诱惑下,丝路上运输中最为贵重货品就是丝绸。故而丝路考古不断发现大量丝织品,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的阿斯塔纳墓葬和尼雅遗址墓葬中出土的纹饰精美、颜色鲜艳、做工考究的丝织品。虽然博物馆里展示的都只剩下片片残片,但其保留下来如生命树、葡萄、狮子、天马等异域风格的图案样式,也成为了历史的印证。试想这一定就是19世纪德国的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甘肃新疆等地考察时,给这条传奇的通商线路取名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那时的丝绸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但是不论如何,丝绸交易在丝绸之路的作用不可替代。
《汉书·西域传》曾描述过一段有关西域商人的险恶遭遇:“驴畜负粮,须诸国案食,得以自瞻,国或贫小不能食,或莱黯不肯给,拥疆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丐无所得,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可见汉时西域人少国多,常有战乱,粮食生产有限,难以满足来往商旅的需要。高山瀚海,路途险恶,忍饥受寒,行人往往倒毙于荒漠野岭之中。而沿途关卡林立,盗匪丛生,商旅贩客时时都有被劫杀的危险。玄奘西行时,曾屡遇匪患,险些丢了性命。因而古时的商队组成往往多至数百人,倚仗武装保护,方能成行。在敦煌莫高窟以及龟兹石窟壁画中都可见看到当时商队浩浩荡荡出行的画面,仿佛穿越千年,驼铃声声,由远及近,那疲惫的眼神、饥渴的嘴唇、满衣的风尘,诉说着一个个神奇而久远的故事。
商队出行图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特别,他们身穿窄袖紧身素衣,头戴尖顶卷檐帽,腰上系着配有各种珠宝和刀剑的腰带,脚蹬长筒皮革靴,大多满脸络腮胡子,这就是公元4世纪初几乎垄断丝路贸易的粟特人。粟特人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在吐鲁番博物馆出土文书展览里的多件文书,有些是关于商人的通关文牒,及财产纠纷案件的笔录,以草行书为主,俊朗飘逸,质朴自然,与怀素、张旭草书可媲美。
时光使者
再看昔日商旅长期驻扎的交河故城,今天虽只保留了残垣断壁,但从城门、佛寺、古井、街巷,以及密集的民居住宅、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市场的遗存中,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建筑规模,以及商业城镇的特点。交河故城在公元前1世纪到12世纪分别是西域古车师国的国都,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国的重要中心城镇。公元640年,唐代还在此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据《旧唐书·西戎传》载,唐初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可以想见,西去的各国商队,从敦煌一路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这里后,前面将有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等着他们攀越;东往的各地贾客,刚从嵯峨险峻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又需要鼓足勇气去跨越茫茫沙漠。因此,这里便成为艰难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的商旅休整、交流的中转站,商队纷纷将携带的货物倒手集散,各取所需。想必那个时候的交河城,草肥水美,城里城外,车水马龙,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市场上充斥着绚丽多姿的各类服饰,阵阵嘈杂如潮的各国语言,一派繁华景象。中外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应该是当时的热门货物,比如帛、锦、绮、缎之类的中原丝织品,此外还有月氏细毡、大秦琉璃、安息香料、大宛骏马、于阗玉石与龟兹铁器等等。
当然商品的流通离不开货币作为媒介物。此行我们所拜访的吐鲁番博物馆设有一个专门的金银币陈列展,一进去就会感受到那种沉沉的历史厚重感。这些钱币不知经过了多少商人和购买者的双手的交换,又经过了多少个国家和民族才辗转到达这里。它们虽深埋在泥土中几百年的时间,在灯光的照射下依然都是那么熠熠生辉。这里展示的古钱币大多以吐鲁番交河沟西、巴达木、木纳尔、阿斯塔纳出土为主,比如高昌吉利钱、剪轮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至元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以及东罗马金币和大量的波斯萨珊银币。它们都静静的陈列在展柜里,为我们诉说了一段鲜活的吐鲁番货币沿革史。而令我最激动的就是在这里看到了其他博物馆中不容易见到的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两种货币都是当时作为一种国际性货币流通于东欧、中亚之间。萨珊银币,一般硬币正面为帝国君王侧面像,它在公元6世纪流通于中国河西走廊,在中国铸造时间前后延续350年之久。这些金银币和我在希腊国家博物馆中看到钱币图案和性质是一样的,包括现在的希腊流通的货币,其图案设计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繁盛依然
而今的丝绸之路依然商贸云集,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交融。你可见在维吾尔族集市——大巴扎店铺星罗棋布,小摊纵横交错,游人如织。乌鲁木齐的大巴扎现已成为国际性贸易中转站,这里有各国的货物在此汇集,当然还是以西域的工艺品特产为主,有精美的羊绒地毯、羊绒围巾,漂亮的英吉沙小刀,手工制作的乐器,精美图案的维吾尔族毡帽,还有各式金银酒具等。富有特色的东西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在购物中得到各种欢乐。
非常幸运的是,在参观吐鲁番维吾尔族人村——吐峪沟时,我还赶上了维吾尔族人最重要节日——古尔邦节,相当于汉族人的新年。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要宰羊为牲祭,并载歌载舞来一起欢度。节日里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头戴象征尊贵地位的绿色毡帽,弹起了他心爱的冬不拉;小朋友们穿着鲜艳的艾德莱斯绸制的衣服在一旁跳着闹着;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含羞地看着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路人。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当地的各色美食更让你流连忘返,葡萄的香味在空中飘荡,羊肉串在火上滋滋作响,哈密瓜香甜醉人,馕饼松软可口……写至此,我都感觉又开始馋了。
丝绸之路,商旅之路,千年以来,它一直无声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宗教的交融、多少城市的兴衰、多少个生命的消亡。如今它依然在张开双臂,以欢迎的姿态,等待着远方的客人去探寻它的美丽,去发现它的繁华。
西行之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