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青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是联系教师、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巨大地作用。据此,在深入研究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学生干部;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69
1 高校学生干部发挥的作用
1.1 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领队人
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排头兵,他们借助自己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在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干部由学生选举产生,是群体中关注的焦点,其一举一动,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工作能力、思想品德等都时时刻刻吸引着大家关注的目光,在学生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先进性在影响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同时,还将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整个大学生群体带来不小的影响。
1.2 学生干部是营造健康、活泼、上进校园文化的履行者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校园中的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反映新时期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状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是师生表达信仰及追求的一种方式。高校学生干部不仅仅是履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者,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接力者。他们从组织到带头参与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传承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1.3 学生干部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
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担任管理者角色,是辅导员老师的左膀右臂,承担学生管理的一部分工作,将学校的精神、要求传达给学生们,是学校派到学生当中的“情报员”的和学生权益“维护者”。学生中的实时动态、大学生的各种诉求及意见将以最短的时间由学生干部反馈给学校的管理层,为学校管理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化解危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2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2.1 缺乏一套客观的学生干部评价体系
当前大多数高校中针对学生干部的评价过于主观,缺乏一套客观的学生干部评价体系,当然,并不是说主观评价不准确,而是有时在同学中难以服众。老师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往往取决老师对他们的个人印象,判断学生干部表现的好坏,更多的是以主观评价为主。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只要稍有偏差,就会大大地打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2 缺乏被服务、服务意识
对于绝大多数加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的大学生来说,有归属感、被尊重、能实现自我是其主要的心理需求。但当前,一些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仅限于加强干部队伍的纪律管理,从没考虑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使得很多学生干部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根本就不知道要怎样去解决,感到无所适从,当然加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的初衷也无法实现。
当前,高校中学生干部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意识。高校中有学生干部这支队伍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内形成积极上进的学风、校风。但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只重管理,而轻服务,使得学生干部对全体学生的管理,缺少人本化的服务,学生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滥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个人的利益,使得广大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
2.3 缺乏长期性的培养规划
很多高校在制定学生干部培养方案时,只会包括评优考核方案、激励方案等。在评优考核方案中,考核指标不完善,根本就无法客观、全面地评判学生干部。在制订激励方案时,绝大多数只考虑了短期内的鼓励加分,而忽视了全局地、长远地鼓励措施,导致一些学生干部工作投机取巧、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严重打击了其他学生干部的长期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当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上还做不到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且重使用轻培养,重工作轻考核,重任用轻跟踪,缺乏长期性的培养规划。这种不健全、片面的培养模式,根本就没办法发挥其长期功效,对于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都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2.4 缺乏思想道德的培养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干部培养时,常常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根本就没考虑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与考核,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会失去了其工作的群众基础,使得学生干部们除了要有基本的协调、组织能力外,还要有与相关部门沟通的能力。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必须放在其他各种能力培养的首位的。一部分学生走上学生干部的岗位,本身就带有极强地功利性,把进学生会当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或是优先入党、优先推荐就业等,把学生会赋予其的权利当作是自己行使权威的工具,大大违背了学生会成立的初衷,忘记了学生干部工作的基本宗旨,官僚主义与官本位严重泛滥。如若学生干部不能融入到学生中,不能和学生真诚交流,失去了其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关工作根本就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不容小觑。
3 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
3.1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一个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极大地促进人的工作的积极性。创新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从能力、品德、绩效等方面着手。在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对其德育方面的考核,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风正派、积极上进、团队精神强、带头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方方面面都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同时,由辅导员老师、部门干部、学生三方面组成全方位的考核主体,对那些思想品德不达标的学生干部,在评优评先时坚决不予考虑。在对绩效与能力进行考核时,采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常用的绩效指标法,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部门业绩等各方面设立多层次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比例,量化考核评价,最终根据结果进行绩效排名,能者上,达不到标准的即时淘汰。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激励时,也要考虑学生干部个体性格特征、个人精神需求、工作特点等各方面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因工作性质而异,制订纵横结合的激励考核评价措施,分类引导。对各种能力层次的学生干部采取形式各异的激励评价机制,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干部个性发展,促使他们扬长避短,进而达到其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目的。
3.2 创新学生干部培训手段
高校的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老师们的左膀右臂,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纽带,能否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团队合作和思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将当前企业管理培训中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入到学生干部培训中,借助角色演练、游戏、互动学习小组、案例研究、头脑风暴等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培训。学校对学生干部培养可以尝试在以往的班级、年级建制的基础上,成立学习团队,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后,制定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教学培训方案,因材施教,让学生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在优化培训模式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创新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关键还要靠其自我调节、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辅导,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一些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及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协调等应用性常识。外界提供心理援助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提供心理咨询,这是消除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干部正确理解自己和环境而对将来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但我们也要知道,很多心理问题并不能由心理咨询来解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心理进行预警干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地关注、干预,使其迅速消除心理障碍。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普及,如何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已成为很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领头兵,其培养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
我们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顺应时代的要求,各高校应将对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培养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不断探讨新时期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地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使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57.59.
[2]赵明.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21.
[3]王超,杨东杰,张颖.当代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创新路径[J].文学教育,2012,(10):26.28.
[4]孙维鹏.髙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王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69.170.
[6]宋蕾.论新时期髙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7]饶冬.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