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卓,王凤行,祁欣,李健,付婷婷
(1.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天津 300061;2.天津市中农大棉花抗性遗传研究中心,天津300061)
设施草莓苗期主要病虫害及综合管理技术
邓永卓1,王凤行1,祁欣1,李健2,付婷婷1
(1.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天津 300061;2.天津市中农大棉花抗性遗传研究中心,天津300061)
介绍了设施草莓在苗期易出现的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夜蛾、蚜虫、红蜘蛛等害虫。详细介绍了发病原因、主要为害症状以及综合防治方法(农艺措施、生物防控、物理方法及化学药剂等)。通过提早发现、尽早干预可显著减少因病虫害给草莓苗期带来的危害,减少缺苗死苗。并提出要从温室生态健康的高度对生产环境进行综合调控以减少生态系统失调综合征的发生,为设施草莓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设施草莓,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设施草莓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种植效益高,后续产业链长,带动效益明显等特点,近年在城市周边特别是近郊区发展迅速。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新增面积较大,生产形势好。从9月份到目前来看,本地区草莓生产已完成定植、缓苗,进入稳定的苗期生长阶段。但从生产上来看,2016年草莓苗期病虫害发生普遍较常年偏重,需要提高认识,特别是新种植区农户更要重视日常田间巡查,发现苗头要及时关注、尽早处理,以免延误防治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1.1 炭疽病的预防
草莓炭疽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侵染所致,该病侵染最适气温为28~32 ℃,相对湿度在90%以上,多发于草莓育苗期和定植初期,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等。在初期仔细观察可见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随着病程发展逐渐扩展为棕黑色环形圈斑块,最终病斑位置以上枝叶会萎蔫枯死。
2016年夏季繁苗期间降雨较多,形成高温高湿易发病的环境。病菌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病叶传播。农户购买时缺乏分辩,造成辽宁、河北等地部分带病带菌商品苗流入天津市,在缓苗期后逐渐发病,出现不缓苗甚至大量死苗的现象。
防治方法:预防为主,移栽前注意检查,病苗不能下田。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打掉老叶、残叶、病叶,带走菌体,阻断传播源。施肥以专用肥为主、勿偏施氮肥。浇水推荐用沟灌或滴灌补水,防止水滴喷溅传播。水分管理根层要注意见干见湿,特别是土壤条件不好时更要精细管理水分,减少“灌不透、排不出”的问题。定植初期棚室内温度过高时需用遮阳网遮阳保护。化学药剂防治选用25%咪鲜胺1 000倍液,20%任菌铜500倍液进行喷雾,连续喷药3~5次预防。复配剂可用25%嘧菌酯1 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22.7%二氰蒽醌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50%咪酰胺锰盐750倍液+70%丙森锌1 000倍液。以上各组药剂兑水喷雾,轮换使用,发病田块间隔3~4天1次,遇雨补喷。本病为高温高湿病害,后期随着温度下降发病会减轻。但一旦发现要高度重视,进行综合防治以免造成大面积染病死苗,同时苗期特别是定植初期可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补苗,要保证棚室基本苗数量。
1.2 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要注意硫磺熏蒸。白粉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侵染所致,草莓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5~25 ℃,相对湿度大于80%。低于5 ℃和高于35 ℃均不利于发病。主要侵害叶片、嫩尖、花、果、果梗及叶柄。主要特征为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可见一层薄的白灰色覆盖层(菌丝体),随着病程发展叶片会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附着一层粉状物,逐渐扩大连片,严重的有红褐色病斑,叶片萎缩、枯焦。
防治方法:尽量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日常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本身抵抗能力。及时清理田边杂草。管理人员分区管理,避免闲杂人员进出,阻断人为传播。出现染病叶片要在早上露水未干时摘下,装进密封袋带出掩埋。化学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50%的白粉净悬浮剂600倍液叶面喷施。杀菌类烟熏剂可用百菌清、烟熏灵配合熏蒸。
硫磺熏蒸预防白粉病技术:经过多年实践,使用硫磺熏蒸器预防白粉病的效果是可靠的,也是草莓白粉病的首选应对措施,但使用方法必须得当。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的原理是硫磺粉被熏蒸器加热升华为气态,然后分散沉积到草莓植株及附近空间,硫可显著抑制和杀灭病菌。一般每667 m2左右的棚室安装7台熏蒸器即可,也可适当加密(视安装高度,一般1.5 m高度棚中线悬挂可覆盖90 m2左右)。熏蒸器小盒内一次放入硫磺粉,不要超出容量的2/3,要经常检查,用完及时补加。在傍晚大棚落帘后开始加热熏蒸,两天1次,每次4 h。为防止硫磺气体使棚膜硫化损坏,可在熏蒸器正上方悬挂纸板等遮挡物用于保护大棚膜。硫磺熏蒸安全性高,人畜低毒,对蜂无害,无公害、绿色乃至有机生产都允许使用。
1.3 根腐病的防治
本病致病菌较多。染病后草莓根腐病植株根系发育缓慢或者停止生长,根系颜色发暗,老的不定根大量死亡,新生根受害生长稀疏,最后所有根系坏死变褐,植株死亡。由于根部受害,植株养分吸收能力下降,又导致水分、矿质营养和有机物无法正常转运。进而使茎和叶片生活力下降,光合作用受阻,地上部逐渐发黄、变褐、坏死、卷缩。病株萎蔫,呈缺水状,基本停止发育并逐步枯死。本病病因复杂、单独用药效果差,应综合治理。首先要注意水分管理,切不可再沤根。严格控制水量,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缓冲力。再者注意酸碱度调节,可用腐殖酸肥或者有机肥补充有机质,用氨基酸和微生物菌肥灌根或者其他营养药叶面喷施,增加植株营养。然后用甲霜恶霉灵或者青枯立克+大蒜油+根基宝等灌根,4~5 d重复1次。
2.1 夜蛾、蚜虫等的防治
部分地块发现淡剑夜蛾、斜纹夜蛾、桃蚜等害虫。夜蛾初龄幼虫啮食草莓嫩叶、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叶片透明表皮。四龄以后进入暴食期,除叶脉外全部啃食。桃蚜群聚花序、嫩叶和幼嫩蕾上繁殖取食汁液。造成生长点萎缩,嫩叶皱缩卷曲、畸形,叶片不伸展,严重阻碍植株生长。蚜虫口器还是传播病毒的媒介,在取食的同时还易传播病毒病。在少数地块还发现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咬食草莓基部,也须防治。
防治方法:农闲时清除田边杂草,破坏害虫栖息地。结合日常田间管理顺手摘除田间地头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减少害虫基数。夜蛾类成虫白天潜伏在叶片背面或土壤缝隙中,晚间活动觅食。防治时间可选择早上10点前或者下午4点后喷药,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14%氯虫·高氯氟3 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甲维盐微乳剂、50%抗蚜威等喷雾防治。平时需注意田间巡查,一旦发现虫害苗头要及时施药,不可延误。
2.2 红蜘蛛危害
红蜘蛛虫体较小,通常以成螨、若螨在草莓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并吐丝结网和繁殖,一般肉眼不容易观察到害虫。但其危害症状明显,受害叶片先从背面叶柄主脉两侧出现斑点,草莓叶片逐渐变成苍灰色,而后变脆。为害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因虫群大量消耗养分,被害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矮化早衰,叶片红褐色焦枯。开花期受害,草莓果实会缩小硬化,畸形果增多,影响草莓鲜果的产量、口感及外观品质。此病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拖延易造成群体迅速增加,蔓延整个地块,为害严重的可减产1/3以上,甚至绝收。
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处理田间老叶、病叶并随手带出棚室外烧毁或者埋掉。(2)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人员“串棚”,防止人为传播。刀、剪、盆、桶等日常操作工具做到一棚一套,不可来回拆借,以免害虫随工具扩散。(3)用捕食螨等天敌控制。红蜘蛛发生初期可利用天敌控制种群数量,在开花至果实生长期释放捕食螨,用天敌控制?要特别注意施放时机,宜早不宜晚。如果红蜘蛛群体太大,不能直接放,可先用1%苦参碱印楝素或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喷施以降低虫口密度。间隔5 d后,再按照1∶20益害比释放捕食螨。同时要观察控制效果,数量不足时及时再添补。(4)生物农药防治。采用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8 000 ~10 000倍进行喷雾,一周喷施1次。(5)使用化学农药。采用8%阿维·哒乳油1 500倍喷雾或用5%噻螨酮乳油1 500倍喷雾,7 d防治1次,喷药时需注意叶片背面,两种药剂交替使用。
整体来说,温室生产由于其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组成显著变化,生态多样性明显减少。系统缓冲力和抗压能力下降,r-类对策物种优势度增强,小环境中某些种群震荡幅度显著加大,整个系统相对易被冲击表现出生态系统失调综合征。因此,在对待病害、虫害等问题时要具有整体观,不能仅重视出现问题后的药剂治疗,更多的是要重视预防,要从日常田间管理、温室环境调控、健康植株培养等多方面着手以减少各类病虫害发生,为设施草莓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1]邓永卓,徐建坡,祁欣,等.天津设施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3(6):10-12.
[2]邓永卓,李洁,王姝逸,等.温室生态健康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J].天津农林科技,2013(6):8-9.
表3 参试大豆品种(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差序列
表4 参试大豆品种(系)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i(K)及关联度(ri)
参 考 文 献
[1]王秋玲,郭凌云,刘艳,等.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26-27.
[2]徐泽茹,曹金锋,王茹芳,等.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1-2,4.
[3]徐淑霞,李振贵,张光.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大豆科技,2012(1):28-30.
[4]郝瑞莲.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大豆通报,2002(2):11-12.
[5]邓聚龙.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9-74.
[6]雷铁拴.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61.
1002-0659(2016)06-0020-03
S668.4
B
2016-11-05
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设施草莓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11ZCGYNC00200)
主要作者简介:邓永卓(1981-),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dengyongzhuo@qq.com
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