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思考
张强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本文阐述了公选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高校开设公选课的现状,针对公选课课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改进措施,调动教师开课积极性、扩大主动开课教师群体,完善评价和监督体系,有效促进高校选修课作用的充分发挥。
课程建设;公选课;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拓宽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之一。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课程学科单一、容量不足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开设的公选课容量与在校学生可选课人数不匹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要求。公选课开设的学科单一门类少,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依托本校所开专业门类和学科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选择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要求。除了课少人多,而且种类也不均,有的热门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而有些冷门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不得不缩小课堂容量或停开。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因选不了热门课程而转而选择非自己心仪的课程,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仅为混学分而选。
(二)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高校选修课普遍存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教师方面,由于开设公选课的老师稀缺,且大部分任课教师是非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通过随机调查,70%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从选修课上学到什么知识。学生方面,对于65%的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存在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上课时难以接受,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学生的这些认识,偏离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和路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的考核制度方面也存在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总结为考题,或者是开卷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
(一)科学合理设计与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建设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开设的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应明确公共选修课中学科和门类的设置,并对开课数量及每一类别课程的容量应有明确规定。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二)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目前,对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选修课程每学期学生都能报满,而有些课程的学习人数却逐年减少且出勤率也低。对于上述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采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选修课程应给予科研立项及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但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
(三)严格规范考核办法
对公选课的考核形式、纪律和成绩评定,不能降低标准,应严格考试管理,提高和规范考核标准。健全考试机制,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维护公选课的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避免教学过程敷衍了事,让学生混学分。
(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要达到公选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公选课内容的浓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教师讲课水平高,课程才会有吸引力,学生才会感兴趣。开课教师的讲授内容应注重把实际应用和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兴趣或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公选课要求,积极运用问题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注重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
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开课的管理,应做好开课教师资格审核及课程标准、开课计划的审核工作。要求开课教师提供申请表、课程标准、开课计划外,还须提供全套的教案等材料。对于新开公选课,每学期需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论证,并要求开课教师试讲,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开设。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
总之,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建设,要从“教”“学”“管”三方面着手,加强公选课质量监控和提高公选课教学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公选课教学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要。才能改变公选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体现公选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魏银霞、凌惜勤.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调查与改革建议[J].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8)
[2]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