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盛,庞立春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全民健身实施背景下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问题研究
刘仁盛,庞立春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在全民健身实施条件下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体育场馆社区化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和发展社区体育资源,提高社区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基础公共设施、学校体育设施、赛事场馆设施建立区域性社区体育场馆,发挥体育场馆对全民健身的多功能作用,以体育场馆建设为媒介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而形成辐射与聚集效应促进动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
全民健身;体育场馆;社区化
改革开放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单位体育”的改革,促使“单位体育”行政职能弱化,社会体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势必对我国体育事业和国民体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全民健身旨在提升全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体育场馆的布局和资源占比存在不合理和不平衡现象,场馆建设多以竞技体育优先服务为主导,场馆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场馆运营中存在着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不足,公共体育场馆与赛事体育场馆运营改革不彻底等诸多问题,致使体育场馆在长期建设中存在局部资源过度浪费和整体体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解决各地区体育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就需要根据地区存在的客观实际,合理开发与运用社区与其它体育资源的相互联系,规划社区和区域性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现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化利用。根据研究的需要,本论文阅读和浏览了中国知网、中国万维网等学术权威网站上刊登的文献资料,查阅相关学术书籍共计30余篇,其中关于体育场馆转型与改革的论文文献12篇,涉及公共体育服务的文献9篇,社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论文8篇,其余文献为其它综合理论资料。为对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较深入思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法向大连理工大学元文学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张益增教授了解当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转型和小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1 创新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的概念推进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实现相对均等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社区化的概念,体现上文提到的场馆建设的创新性,创新场馆建设概念,赋予其时代内涵。贾先文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中把社区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解决区域问题,而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体,是解决公共服务的平台[1]。张瑞林、秦椿林在《体育管理学》中对城市社区体育进行了论述,“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场地设施物质基础,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2]。以上2人对社区和社区体育的阐述都提到了“区域”2字,而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要构建遍及全国各地但又适应地区民族发展特色,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的、生活化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因此场馆建设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城市社区,还要向农村、山区和不同民族所在地区扩展延伸。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各地区城市化与社区化进程,再加之各地区居民体育需求和体育设施覆盖的不均衡,因此针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体育场馆建设要根据其客观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也就是说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小区配置体育场馆或社区配置体育场馆的概念,重点强调区域性。其是以区域为中心进行的场馆建设和设施配备,其场馆建设工作既要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又要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山区发挥作用。
1.2 注重与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交叉关联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在创新概念进行区域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强调区域化的交叉关联,进行体育场馆区域性使用。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刊登的数据,我国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2.43万个,占全国总数量1.43%,场地面积0.95亿平方米,占全国场地的4.79%。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全国总数量的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全国场地面积53.01%[3]。受各系统体育资源的巨大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需要长时间规划与部署。在此过程中要优先形成联动机制,注重与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交叉关联,获得基础公共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和赛事体育场馆的配合和支持,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形成体育设施共有、共享、相互开放、相互补充的场馆布局。
与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交叉关联要注重以下4个方面:1)场馆建设要以社区或区域为中心,同时还要把学校体育场馆、赛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到场馆建设规划当中,依托其地理位置、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场馆布局;2)以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作为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的发展点与补充点,对于场馆建设要求比较高、投资比较大的项目或者无力承担场馆建设的社区或区域,要充分利用周围体育资源,形成“一馆多用”的场馆使用机制;3)以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形成关联效应,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免费或有偿性低收费向居民开放。加强人员交流,以学校体育场馆和赛事体育场馆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指导和培训居民做好全民健身工作;4)体育场馆社区化的交叉关联建设,需要充分借鉴赛事体育设施在场馆改革时积累的经验,以赛事体育场馆作为区域场馆发展的联接点形成区域集合,最大化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图1)。
图1 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与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关联关系
1.3 充分激活场馆运营当中的市场因素激活场馆市场因素指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打破原有自身管理场馆的运营模式,利用其他非政府力量,丰富供给主体,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运营模式。李明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一文提到,“公共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企业化经营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公共体育场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体育场馆在提供基础建设、居民娱乐、教育服务、营造居民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等服务方面具有极大的公益性,同时也要保证场馆的可持续发展,走市场化运营之路。
市场为导向运营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为基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充分激活场馆运营中的市场因素,着力构建新型运营模式,以市场为支撑。激活场馆市场因素要立足以下3个方面:1)场馆建设要借鉴大型体育场馆的转型经验,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理念,保障体育场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化发展;2)政府在投资建成后不再进行后续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场馆转交社会组织,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模式;3)对于难以实施体育场馆市场化的地区,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因素,以政府为支撑,逐步形成社会、市场和政府多核的支持新局面。
1.4 以场馆为媒介丰富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不仅仅是外在物质设施的建设,更应该通过场馆的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带动体育内在文化的传播,以场馆为媒介形成体育文化聚集化与辐射化效应。因此,体育场馆社区化的建设内容要考虑与居民内在文化体系的联系,要“因地制宜,因区而易”,找准符合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体育需求的特色体育场馆,通过体育活动的带动引发体育文化在空间产生的社会效应,形成体育文化集聚。以围绕地区文化特色与居民实际体育需求为导向,注重健身群体与体育活动在区域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活动组织结构的完善和体育社团的建立,通过体育活动的推广与普及,使体育活动朝着有利于形成独特体育文化的聚集效应方向上发展。
体育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在其传播过程中会借助体育设施为媒介,从体育文化的高度发展的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扩散,而场馆社区化作为区域性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强调场馆建设的“区域性共享”与其他体育场馆的“一馆多用”。因此,场馆的建设内容更要强调场馆的辐射效应,以场馆为媒介进行体育资源优化,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带动周边居民的体育参与,形成体育锻炼常态。积极举办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过渡和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化,从而通过内在文化的引导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2.1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2.1.1 城市社区进行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区化建设程度高、市场活力强,体育消费投入比例和体育需求最为高涨。这一地区要秉承社区配置场馆的建设思想,即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
在城市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中政府首先要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强化主导责任,发挥宏观调整及战略部署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要秉承“先利用,后建设”建设思路。“先利用”就是首先通过整合与利用社区周边的体育资源,包括上文中提到的注重与周边体育场馆的交叉关联,形成“一馆多用”的场馆新机制。此外,赛事体育场馆要创新运营机制,在服务竞技体育的同时,更要兼顾社会效应,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后建设”就是在保障体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再根据居民客观体育需求,围绕城市小区或社区认真规划进行场馆社区化建设。在城市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中,政府其次要发挥市场作用,注重行业引导力,针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组织活力较强的城市地区,充分激活场馆运营的市场因素,着力构建新型运营模式。利用市场作用建设体育场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场馆运营当中,鼓励社会组织管理经营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场馆运营模式。
2.1.2 农村乡镇进行体育场馆区域性建设近几年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农村地区体育市场化水平有限,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对单一,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居民实际体育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与城市地区相对存在严重失衡。因此,平衡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农村地区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内广泛实施和推广的重点。针对农村地区的场馆建设,政府充分发挥行政主导作用,秉承区域配置场馆的建设思想,即体育场馆区域化化建设。
农村地区的体育场馆建设要摒弃“求大、求新”的建设策略,场馆建设、项目开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开展现状力图“求实”,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再配置”建设思路。“先规划”首先要根据居民的实际体育需求,确定场馆提供服务所覆盖的区域,在覆盖区域中心确定场馆建设的基本单位。如以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村庄聚集中心或文化活动中心为单位。由于农村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易受到时间和季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先规划”同样包括整合与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体育场馆形成互补,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在晚间、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特殊时间段内,要有效利用学校体育场馆的闲置资源。
“后建设”指在前期规划工作结束之后,针对居民体育需求较大和学校体育资源延伸不到,以及体育资源配备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以某个区域中心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场馆建设。“再配置”指区域在配备场馆的同时,还需要对其他更小的活动单位,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以弥补特殊时期场馆配置在空间供给的相对不足。
2.1.3 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进行学校区域性体育场馆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受困于自然环境与经济因素,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和参与体育的意识淡薄,在以“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为第一要务的环境中,体育活动开展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在体育需求严重匮乏的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开展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实施和进一步推广的难点。“再穷不能穷教育”,保障与满足在校青少年群体的体育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中心环节,也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全民健身活动后续衔接发展的重点。因此针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的体育场馆建设,政府要重点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场馆建设秉承配置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思想,即学校区域性体育场馆建设。
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的体育场馆建设,要具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眼光”。“近期目标”是指场馆建设的第1步实践性操作,首要重点是满足在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政府要通过其行政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重点围绕学校进行场馆建设。“长远目标”是指场馆建设的第2步前瞻性操作,场馆建设要体现出“社区”概念,即以学校区域性体育场馆的建设达到带动与辐射周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第2步操作的实施需要居民通过场馆建设的第1步操作,引导学生在校内体育兴趣、习惯与爱好向社会的成功转移和过渡,在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上,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够完成。
2.2 场馆布局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2.2.1 做好前期场馆定位工作体育场馆社区化是试图建设惠及全国民众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和场地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建设前期要系统分析场馆在不同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对场馆社区化概念、性质、结构进行深入探讨,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问题,做好场馆定位工作。体育场馆社区化的功能定位首先要体现社会公共性,重点是完善和配备场馆的核心要素,为人民大众谋取福利提供必要的健身场地设施。但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也要体现系统性,不能单单停留在盲目扩建或新建层次上,场馆建设要依靠周边其它体育场馆设施,建立场馆关联机制,使场馆具有一馆多用和辐射引导的功能。最后,根据地区发展水平体现建设创新性,创新场馆相关支持类与运营类要素,使场馆建设既具有公共性的整体保障,又体现出要具备市场性与自主性的前瞻性功能。
2.2.2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场馆设计与规划,除依靠市场通过社会组织建设的体育场馆之外,政府主导型体育场馆建设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场馆建设理念,体现体育设施的社会公共性。场馆选址与布局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项目开展现状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以社区、区域或学校为中心进行场馆建设,方便居民就近参与,体现便民建设理念。场馆建设规模避免过大与功能单一问题,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当地群众体育需求和符合群众体育特点的中小型体育场馆,体现惠民建设理念。各民族、各地区、各地域场馆建设既要求质的保障,又要求量的供给,扩大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场馆服务要体现人性化,场馆组织活动要符合相关特色文化,体现服务为民。同时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要体现“以人为本”,不搞特殊化,公共体育服务要相对均等、基本无差别,让每个公民都有权享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公民根本利益。
2.3 国家财政投入与资金需求不均衡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2.3.1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体育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承担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用于前期场馆建设规划与相关部署工作。针对各地区投资不均衡存在的问题,政府要转变财政投入策略,体育基本建设经费要重点向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倾斜。重点对尚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街道、农村乡镇地区进行财政注入和资金扶持,努力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向社区街道延伸,向农村地区拓展的目标[4]。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及边远山区以学校为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国家及各级政府在进行重点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也要根据其客观实际逐年增加体育基本建设经费的财政投入力度。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地区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专项支持补助。对于社会团体、组织、个人建设的体育场馆,政府要给予政策优待。
2.3.2 多方参与多方参与就是充分依靠和调度市场的经济作用,形成场馆建设资金的多面效应。多方参与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弥补财政投入空缺缓解前期财政投入压力;2)依靠市场和社会的管理与运营,减缓后期资金再投入压力。第1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国家及各级政府相信社会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鼓励社会组织加大投入资金力度,拓展资金渠道,积极培育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专业化机构,采取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共同参与到场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中。作为公共产品的体育场馆在建成后要根据公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者租赁经营等方式,采取交付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与运营的形式,减轻政府财政再投入压力,解决第2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私人产品的体育场馆要促进土地开发商业与房地产实施联动,鼓励开发商进行体育场馆建设,对于达到标准及配合政府完成场馆建设的开发商,政府及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协调投资者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税收和银行贷款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支持其项目建设。
2.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2.4.1 借鉴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经验随着我国竞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规模已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型体育场馆应运而生的背后却存在着赛事后期场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不符合实际,“超前”建设的体育场馆忽视了当地经济水平和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现状,无法起到体育场馆带动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功能,造成体育场馆无法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与满足居民的需求,造成巨大的财政流失和体育资源的浪费。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应充分借鉴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中的经验,认真规划场馆布局,秉承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便民惠民原则,建设符合居民文化特色和实际需要的小中型体育场馆,强调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4.2 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现阶段,我国缺少必要的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因此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就要从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入手,完善“顶层设计”。在协调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方面,要制定专门的社区体育场馆关于建设、管理、运营的指导性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内容、层次、内容方面进行补充,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体育场馆社区化的政策法规。在场馆经营管理方面,需明确在保护产权属性的基础上,要求各类主体间通过契约方式选择管理模式、权利边界划分和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5]。
2.4.3 建立监督体系体育场馆虽然在后期管理存在多主体现象,但其本质依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解决应是以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为辅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监督体系的建立是为保障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在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购买政府服务后,防止过度市场化,是否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体育场馆社区化监督体系的建立,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场馆建设进行监督和评价;2)通过建立民意反馈系统,评估体育场馆用于居民的利用程度,评价场馆运营是否符合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是以区域为依托配置体育资源,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场馆供给模式。在场馆建设过程中既要整合资源健全场馆设施,又要强调内在体育文化的引导与带动,既强调社区场馆的建设与规划,又要注重社区与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的关联交叉。秉持战略眼光与长远利益,做好整体规划,分阶段逐步实施,积极培育各类群众性组织和专业化机构共同参与,注重市场企业化运作,实现体育场馆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1] 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 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中国政府网.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发布[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6/content_2797521. htm,2016-06-20.
[4] 李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56-58.
[5] 钟晓晶.政府职能转变对社区体育建设之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7,19(12):61-63.
[6] 彭长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馆建设管理模式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20-22.
[7] 温俊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6(3):89-92.
[8] 高晓波,陈淑莲,乔玉,等.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及政府决策[J].体育学刊,2014,28(2):40-46.
[9] 陈元欣,王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趋势、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10):3-13.
[10] 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7-1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tadium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LIU Ren-sheng,PANG Li-ch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tadium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It propos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ommunity stadium, and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improve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ports venues in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establish regional community sports venues based on the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and stadiums facilities; stadiums play multiple functions on fitnes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through the sports venu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stadiums; community
G80-053
A
1004 - 7662(2016 )08- 0001- 05
2016-06-30
辽宁省体育局基金项目“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lntyyb-14)。
刘仁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