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祥 郑杰
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建筑思维模式的载体,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时,重在探寻中华文明古国的生存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层面:物质与精神及其互动性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阴阳和合建筑思想,适形与大壮建筑观念)是如何介入和引导传统建筑营造发展的。本文以故宫太和殿为个案,对上述观点做进一步梳理。
阴阳和合
针对太和殿而言,阴阳和合体现在上与下的和合与内与外的和合两种形制上,故宫建筑的每个宫殿的开问数是由门的数量决定的。我们说:门内(室内空间)一般阴气较重。门外(室外空间)一般阳气较重。但又由于我们认为,阴气阳气要调和,故门的一开一合就达到了上述要求。门的开合形式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此为内与外的和合。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在于“墙倒而屋不塌”;即:承重结构和围合结构分别为两个系统。承重结构的主体在柱体与柱础的营造。古人讲究:阳在上,阴在下;即:地面的阴气随着支撑柱体而上升,屋顶的阳气随着支撑柱体而下降,最终阴阳交汇,达到了阴阳的和合。此为上与下的和合。
和合思想即“阴”与“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和合的至高境界是在“德”的层面达到人、天、地的交融结合,也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天人合”。其和合思想特征有四:一是主张阴阳尊卑有序的和合;二是物质的阴阳和合具有多元性并可容纳各个维度;三是摒弃物质的阴阳和合的两端,要主张追求中道,中道是阴阳和合的主要外化形式;四是物质的“和合”与“不和合”是同时存在的,并且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认识和合,目的为追求人与天地合德;认识不和合,目的是为强调居安思危意识。
适形与大壮
关于“大壮”,是出自《易经》中的卦。我们在《易经》中有关“大壮”卦的原文里几乎解读不到与建筑的相互关联性;其实,真正地将建筑与“大壮”卦联系到起的是《易·系辞下》中关于古代中国人观象制器中的一段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意思是说,“上栋下宇”的建筑营建是参考“大壮”的卦象所蕴含的思想来建造的。
准确来讲,“大壮”是作为建筑的审美思想,而“适形”是作为建筑的审美尺度。他们分别依照相关依据,体现出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两个层面,即苛刻而无情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探询和谐而适宜的生活环境的心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并作用的,当“适形”的比例成分高时,就要有“大壮”的审美思想来均衡;而当“大壮”的比例成分高时,就要有“适形”的审美尺度来均衡。比如在宫殿建筑的内寝功能区域,虽然以强调和谐而适宜的生活环境为主,但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也要有严格的布局,不可越级。与此同时,在宫殿建筑的外朝功能区域部分,虽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片天地,但这种磅薄的恢弘之气也是依靠各个院落空间的跌宕起伏之势营造出来的。
总而言之,“大壮”的这种审美思想,赐予了太和殿建筑以雄阔壮丽的美,而“适形”的这种审美尺度,则赋予人们份人性关爱的美。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营造趣味倾向,在中国故宫建筑中,被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还不露丝毫牵强的痕迹,这不能不令人钦佩。
阴阳和合思想对现当代建筑及城市的影响
位于华盛顿的现代建筑“海因斯住宅”,即是此思维的完美诠释。为了充分利用周边浓密的树林环境,该住宅精心设计,利用立面透明度的虚实变化与环境相融合,同时立面的垂直结构体系还支撑起两个平行的面板,形成了地板和屋顶。整个平面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在住宅的中心,一棵原有的树木穿过露天的庭院,以相反的方向在住宅顶部两个朴素、生锈的铜制屋顶得以延伸,覆盖了私人卧室。整个室内的设计手法统一,原生的树木被玻璃框围合起来,它们可以继续向上生长,同时构成了室内景观的一部分。木制天花板和暴露的梁与森林景观相呼应,并与方石瓷砖形成对比。正确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是表现住宅材质与基地环境相交融的重要形式之一。该住宅充分利用了外立面,激活住宅的每一个空间。浴室则运用了鲜艳的红色和蓝色的瓷砖,为住宅整体绿色与棕色的色调添加了一些戏剧性的色彩。
总之,太和殿的和合思想及其对现当代建筑的影响是由无数的极其平凡的局部有机构成。这些局部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每个局部元素要服务于整体的统一性质。如建筑所在场所的环境处理(其中包括地貌、植被、气候温度、人造建筑环境等)、人们所需求的现代功能的体现与变体、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与创新等。通过上述的剖析,从建筑的形式、空间、以至构图的处理,与上述客观因素的内在性之间,达到神形兼备,表与里的统一。这样也就无形的提升了建筑的科技与文明的品级。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闫永祥(1992-),男,汉,山西忻州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聘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郑杰(1992-),男,汉,湖北荆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