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几点小策略

2016-12-26 13:58刘丽娜
未来英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班行为习惯家园

刘丽娜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当今的幼儿,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自立能力普遍差,作为老师心中要有数,幼儿良好的习惯包括什么?明确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应该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的教育都应该给孩子一种感受,特别是靠老师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到了中班,就要在小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特别是中班幼儿活动能力增强而言语发展明显滞后于动作发展,就造成了孩子“掐人一下”、“摸人一下”等攻击行为的假象,其实他们多数时候只是想交往。我们应该通过故事或者游戏告诉孩子“想跟谁玩儿应该怎样说”;“想得到某样东西应该怎么要”的方法。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起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的最初习惯,就再难以改正了。

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积累了以下几点小策略:

策略一:分辨是非

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哪些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在一日活动中,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照顾和管理自己的录像片,或者在幼儿园内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做表演,组织小朋友观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通过分辨是与非,好与差,激发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积极性。

策略二:树立榜样

无论是中小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是模仿力极强的,教师、家长和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而榜样教育历来是儿童品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平时,我们要求教师和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们一个正确、规范的示范。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不讲粗话、脏话、尊重老人、学会主动道歉;在幼儿园中常使用礼貌用语、与身边人和睦相处、用品归位、进餐时不讲话、盥洗时学会等待……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首先要做到。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耳濡目染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了好习惯。

策略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工作上,因材施教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家教方式,所以对待孩子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学习习惯好而进餐习惯不好,有的孩子乐于助人却不会与同伴沟通;有的孩子活泼但没有自控能力,有的孩子好学却骄纵蛮横……在一日教育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放大其闪光点,针对不同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忽视,从而促使其更好更快地改掉不好行为而向好的行为学习。

策略四:家园共建

有这样一个真理性公式:100+0=50。意即幼儿园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但若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也只能事倍功半。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样,回到家又是一个样,而有些家长也听之任之,使得在幼儿园刚刚形成的好习惯仅仅经过一个周末就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不但在幼儿园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更是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园共建形式,使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在家也得到巩固。首先,利用网络和家园联系栏等方式和家长探讨科学育儿的知识,并达成共识;其次,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和要求,以便家园同步;再次,互相反馈孩子的表现,从细节上关注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使教育效果增至最佳。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将它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班行为习惯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绿家园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