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 要 在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建设对我国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中,如何转型成为时代需要的大学,如何完善成社会需要的高校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后者也需要前者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其理论从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应用技术型高校 思政课改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尽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内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也有其发展的新需求。特别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如何解决该问题指出了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他认为“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正是这三点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三步走的道路。
第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切入点。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自身的继承性,注重中国文明之根的民族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要注重其自身的理论渊源以及发展规律。
作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里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全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变革。
第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进行深入探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成果为借鉴提出原创性理论,以现代社会思潮为主要分析对象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习总书记认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要形成自身特色的理论就必须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进而构建其体系。
所谓理论的原创性就是理论的创新。要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只有原创性的创新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原创性的创新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的时代特征,只有原创性的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适应中国的新问题。当代社会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时代信息化。而具体到思想领域,外来思潮以及价值观的渗人,经典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的缺失。如何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冲击,把握时代精神,研究时代问题,创新时代理论才能解决时代问题。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构建体系。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不断细化理论研究。尽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要不断完善该体系还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持续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支持发展优势重点学科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更要加大扶持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
就是说所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指的是狭义上的被列为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也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归于纯理论的哲学社会科学,更不仅仅指的是热门“实用”的哲学社会科学,而是健全的学科体系。而体系的构造绝不是简单地粗暴的理论堆积,而是理论研究的细化与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发扬中华文明还要研究国外理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解决当今社会的新情况,不仅要关注热门问题还要支持冷门学科。基础科学研究与高精尖学科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促进学术进步,高校发展,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作用。反过来学术创新,高校建设以及学生进步也促进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而这类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为我国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面对现代社会以信息化为一大特征,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新媒体应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存在思政课受学生欢迎度不高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所以如何在教学模式上让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解决问题的一大关键,新媒体应用就是一重要手段。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主要方式,9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具备如何使用以及通过新媒体实践的能力,但是他们在海量信息甄别以及选择问题上还是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在第二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以及课堂掌控能力就成为了关键。在网络课堂的教学中,一般以专业课居多,思政课较少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思政课教材统一的特性所决定的,统一的内容以及统一的教学重难点使得思政课教学具有趋同性的特征,但是网络课堂也同样可以依据这一特性进行专题化拓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思政课的相关内容。
其次,思政课在教师素质培养上的新媒体应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加大对于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面对学校的特性以及学生的需求更应该加强自身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为创建应用技术型高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完善相应高校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应用技术性高校培养人才的自身层次以及所需知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尽管思政教师相对于专业课教师在学校学科建设上所作的贡献有限,但是思政教师对于师德培养以及学生工作上的贡献也是专业课教师不能替代的。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分析授课对象的特点,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按需培养。
最后,思政课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新媒体应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培养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培养是有一定区别的,尤其体现在人文素养基础以及培养目标上。尽管此类高校的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相比普通高校学生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更需要新媒体的介入以便其理解、运用,以此来完善学生在人格塑造、职业规划,在技能以及职业教育中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学习的理念。技能性培养并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唯一甚至主要目标,而是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高契合度的融入社会才是其最终目的,所以在信息化社会运用新媒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新媒体的应用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素养提高以及学生综合培养三个方面都影响深远,更是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2] 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 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