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作这部电影花了十年,只为撕开九十年代的假象

2016-12-26 17:10华仔
电影中国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艺片创作

华仔

《黑处有什么》让人意外,这部电影视角独到、叙事流畅,镜头运用和剪辑让人很难相信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没有背景、缺少支持,是什么支撑她用了这么多年把这部电影完成?在对王一淳的采访中,她没有诉苦、没有煽情,用平淡的语调讲述她创作的故事,但还是能感觉到她的坦诚和坚毅。负责发行的女孩儿在旁边说“电影能上映就是胜利”,也许这不是一部会卖座的作品,但注定会让看过的观众,度过一个不平凡的夏天。

电影中国:创作《黑处有什么》之前,都在做什么?

王一淳:大学毕业毕业之后我做过的工作很杂,做过媒体、广告公司、影视公司,自己也尝试过开广告公司,但都没有长性,新鲜劲儿过了就不想干了。直到后来生了小孩,在家做全职妈妈,才有时间反复修改剧本,直至开拍。

电影中国:为什么想到自己导演?

王一淳:因为也没什么人愿意导这部片子,我也不认识这个领域的人,所以也没人投也没人导,想拍的话所有工作都要自己上。

电影中国:从镜头运用到剪辑,不像是没有经验的新人导演。

王一淳:我自己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希望下一次可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电影中国:电影被称作中国版的“杀人回忆”,这个宣传点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王一淳:完全不是,我对这种说法还感觉怪怪的,很多影迷看到这个开放式的结尾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杀人回忆,但实际上我们国家这样的案子不是很多吗?有这样一个故事也很正常。

电影中国:作为一个70末的导演,为什么会想到将背景放在90年代初?怎样找到那种时代感?

王一淳:我对九十年代很有感情,毕竟我觉得那个时候年轻,比现在好看,接受新事物也快,很多东西都有更敏锐的感触,相信很多美好的东西,相应的,也会觉得那个年代很美好。但实际上,如果冷静、实际的回顾过去,查一下那个年代的资料,就会发现那个时代没有记忆中那么美好。那个时候有很多简单粗暴、对个体缺乏尊重的问题,所以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客观的回顾一下九十年代。

我查了很多资料,要来了很多人当年的日记,不像现在都发朋友圈来记录。剧本从02年我爸去世开始写,但中间有停顿过,毕竟我不是专业编剧或导演,也没人对我有期待,想写就写一写。

电影中国:所以反映真实的九十年代,是这部电影拍摄的初衷?

王一淳:算是吧!因为九十年代过去了,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怀念它,现在怀旧的题材也很热的,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一怀旧,就进入美图秀秀的模式,回忆的特别美好,我特别不喜欢这种回忆的态度,不太诚实。我想以一种比较老实的态度做回忆和梳理。

电影中国:很多观众诟病有回忆的青春片,主要基于演员的表现和时代感不足,您是怎样还原时代的?

王一淳:这和你的创作初衷很有关系,是迎合集体怀旧,还是认真的做思考?我想我是后者,在确定这点之后,所有道具的选择和情节的设定,都不是童话式的美好,要直面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就会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质感。

电影中国: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有观众会将目光落在时代上,有的落在小女孩的友情等等,你想给观众展现的是什么?

王一淳:我想做的是一个全景式的回顾,这里面有家庭、有学校、有代表权力机关的执法部门,这是九十年代的社会缩影,是一个国营大工厂,这样的话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我没想把它专门放在成长或冤案上,这都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因为任何时期的成长都不能脱离大的时代背景,这样的话才有一代一代的导演拍一代一代的成长,都不一样。

电影中国:影片和此前在FIRST电影展上的版本是否相同。和最初的版本相比,都做了哪些删减和调整。

王一淳:不一样,删减了很多,为了过审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这些,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一百分钟的片子删到不到九十分钟,删减之后我觉得片长实在太短了,就又补充了一些素材进去。

电影中国:电影节的时候,据说因为资金问题电影还没完成全片,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王一淳:是就这样的,开始只是做完了剪辑,后来入围了,找来一点钱把颜色调了;提名了,又花点钱,把声音给调了;得奖了之后,又拿到钱把整个后期做完了。

电影中国:拍摄花了多久,用了哪些器材?

王一淳:拍了整30天,用了艾丽莎摄影机。

电影中国:中国文艺片的市场环境并不好,对于这点有自己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吗?

王一淳: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文艺片,看好莱坞大片看腻了,换换胃口,吃点儿清粥小菜。

电影中国:谈一下《陌生人的糖》,有井驰影业支持,资金不是问题了吧?

王一淳:这部电影更像是黑处的前传,但小孩更小,到83年的故事,有点小文艺、小悬疑,不是特别晦涩的作品,又有文艺情怀。

猜你喜欢
文艺片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汤唯产后复出加盟毕赣新片,华策影业大制作加持,文艺片市场是否迎来最好的时代?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