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烟
年终岁尾,谈到今年的电影票房,很多人可能都是一声叹息。电影市场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未来的发展又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电影中国》采访了博纳影业集团副总裁黄巍,他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今年的电影市场表现不好,年初定了600亿的票房目标很难实现,对于票房跳水怎么看?能否总结一下各方面的因素?
黄巍:大家去年都比较乐观,觉得按照增长率今年能做到600亿,现在看来550亿都够呛。但对票房的担忧不是今天开始,从第二季度开始大家就已经有感觉了,暑期档没起来,票房才增长了不到10%,跟前些年相比确实百分比下降了。但这个问题要客观的看,首先是去年的票房为什么能有5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三方购票、以及通过第三方平台砸了很多钱,这些钱通过第三方的平台出去,带动的绝不仅仅是几十亿的票房,所以说去年的票房是有水分的。如果把水分剃掉,还原成百分之三十五的增长率,再看今年,那么今年还有20%几的增长率。市场的增长是去掉泡沫、水分、临时性的人为因素,中国票房不太可能有一个质的变化,一年增长50%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不认为600亿没到就可怕,票房是老百姓一张票一张票买出来的,所以让票房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就是第三方的补贴,其他行业如滴滴打车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市场还是在增长的,只是增长放缓而已。其次,也有一些影片的因素,这个话题太大,就不细说了。
近几年大量资本涌进来拍电影、建影院,对于影院来说,资本注入的利弊各是什么?您觉得影院行业现在还算是蓝海吗?
黄巍:辩证的看,任何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变化,一定是有好有坏的。
资本进来,带来的好处就是行业进入快车道,毕竟拍电影、建影院都要花钱,现在热度上去了,资本就有了流向,不像之前,电影盘子小、速率慢、不够引人关注,所以资本不愿意进来。现在整个大文化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受关注,加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冒进,也给行业很多错误信号。资本疯狂的涌入,热钱多了行业确实不缺钱,拍电影的也多了,包括一些基金利用杠杆做了很多事情。
弊端是很多人没想明白这个行业核心的运转原理、核心的价值点到底在哪。大家只看到表面风光,资本投进来的时候永远只看到赚钱的案例,做任何模型的时候没有人做亏损模型,所以看不到失败率。可是这个行业确实百分之九十电影是赔钱的,影院一大半不赚钱。因为头脑发热、因为不了解这个行业。现在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到接力模式了,现在进来第二棒,可能还有第三棒,到了这个行业降温了、去泡沫了,最后那棒拿在谁手里,谁知道接的是什么棒。所以资本让这个行业很浮躁,没有人关心这个行业实质的东西。拍电影是什么?电影是什么?影院是什么?影院要提供给消费者什么东西?怎样把影院做好?发行应该怎么做?浮躁的速度非常快,就是因为资本在后面,没几个人还能沉下来踏踏实实的做影院。资本进来的始点不好,虽然刚好是电影行业的黄金十年,本来资本进来能推到更高,恰恰前十年我们是野蛮生长的十年,没有形成行业规矩,法律法规不健全,到现在偷漏瞒报票房还治理不好,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到协会行业的规范都没有。我们只是做到了把整个行业的规模放大了多少倍、观众人次放大多少倍,还没有把行业做到规范,进来的人又不懂规矩,所以就乱了。也许资本觉得是对的,但站在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去看,资本的进入还是早了。是不是蓝海的问题,如果是一手肯定就是蓝海,现在是红海,建电影院一开张周围有八家影院。但资本的角度来看无所谓,买完还能卖,觉得现在还不高。
目前看来,影院的发展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受票房影响,从整个市场来看,影院扩张的步伐会不会放缓?
黄巍:不会放缓。因为没有给我们冷静的思考期。电影院是发展了很多年,但跟整个商业经营历史来看,十年并不长,而且这十年有伴随着很多新生事物的诞生,如购物中心,包括互联网的发展等等,包括90后成长起来消费理念的变化,新鲜认知的注入,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十年,到今天还没有可以冷静的去思考。
很多人喜欢对标美国来对中国市场做前瞻,这似乎不是很科学。您认为在票房和银幕数上中国会走到哪个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
黄巍:确实不应该对标美国,只是总得找一个标的物去比。比的结果是今年不超明年也会超,超美国是肯定的,但是,超过美国之后呢?天花板到底在哪里?我个人理解是这样,如果我们按城镇人口去计算,城镇化刚过50%,就算7亿城镇人口,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还有超过10%的扩大空间,也就相当于有8亿人。以这个人口基数来评估,今年差不多卖出15亿张票,人均2次,增长到人均观影3次很可能达到,那么卖20亿的票,相当于年票房600-800亿,这个是我能看到的目标,到800亿是一个缓坡,就不会有很高、很陡的增长率。
影响的因素主要还是制片业,一部分是进口片,一部分是国产片。进口片其实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同步的问题,不管是30部还是80部,如果可以同步,是对中国电影市场有利的,否则没有用,我和美国六大制片公司交流过,他们不是特别关心配额,因为该进来的大片也进来了,不符合价值观、审核制度的有配额也没用,所以进口分账大片关心的是同步;国产影片的质量问题说起来就多了,就如《湄公河行动》,在卖相上不是观众喜欢的,从第三天开始逆袭,说明好影片还是有市场地位的,但烂片太多了,快消年代,注意力转移的很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浮躁,只是站起来看行业的是,整个行业的浮躁、消费的浮躁很难让中国出来精品。
相比而言,博纳的开店速度并不算快,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经营理念?
黄巍:我觉得公司的资本属性不一样,看待市场的角度也不一样,那么未来发展路径考虑的都不一样,博纳要的是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博纳一直以来给人感觉比较稳健的原因。我们目前经营的几十个店,成功率超过90%,这是我们非常自豪的。
首先,我们在选址上很稳健,在租金的把控上也比较冷静;其次,在经营上精细化管理磨了几年,整个体制运转的很好,再加上博纳是特殊的影院投资公司,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电影基因,对电影理解、对电影市场的理解比单纯的影院投资公司深刻,这些决定博纳经营影院的气质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
选址有哪些标准?据观察,一般都首选商业综合体、地铁口物业,但资源有限,在这之外还有哪些会纳入规划?
黄巍:最最核心的是位置,这也是所有商业都要遵循的基础。其次我最关心的是开发商本身,位置好、不懂招商的会乱,没有实力的会垮。开发商的实力我也非常关注,影院一签15年,很多东西拆不走,所以我们对开发商的实力很在意,另外开发商对商业的理解也很观念,当然,租金也很纠结,懂商业的开发商会看到博纳的隐性价值,但这些价值又无法量化,如果认可博纳就会谈的很顺利,否则很难谈下来,我们确实不如别的公司疯狂。
地产商开影院会不会是个威胁?对博纳影响大吗?
黄巍:短期内会有影响,会影响前几年积累的可待开发项目,但影响有限,因为一年在全国那么多城市跟几百个开发商谈,自己做影院的开发商可能也就十分之一。但是从长期看,也没什么不好,总得有人举“炸药包”,不可能行业都老老实实的租给影院,都想学万达,不要说学万达做影院,那么多学万达盖购物中心,哪一个能赶上万达?哪个学万达能学到实质了?学不到。万达的核心不在于团队,在于王健林控制下的力量和精神,是企业文化,根本学不到。所以让他们去试试吧!现在大家总觉得开影院是个香饽饽,其实很可能是个炸药包。
票补逐步减弱,对博纳的影响大吗?博纳开发了自己的购票APP,目前运营情况如何?建设、推广思路是怎样的?
黄巍:其实博纳的第三方占比很高,我们也到60%-70%了,应该讲,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要看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千万不能说不能和第三方合作,这样的我见过,最后死了。移动互联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多传统行业都已经被他们吃进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讲融入互联网,势必形成第三方购票平台,这是必然的。我们在和第三方合作的时候我们也在做自己的APP,我们自己的微信、网站购票非常不利,我们的入口非常窄,有多少观众是你的忠实粉丝呢?另外还有观众选择在博纳看,但还会比比价,这是很正常的。去抵制它,对你只有坏处没好处,博纳有博纳与众不同的优势,包括我们单片发行的补贴、超前点映场等,这些是别人没有的,我们可以用这些巩固自己的会员、或自己平台上的用户,但我不认为以博纳现在的规模和体量,我们的APP会很好,那是不可能的,我只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有这个东西,二是要有活跃度就可以了,我不会给影院下任务。而且第三方也没有那么多钱总给你补,最终第三方和我们行业的融洽合作还没到火候,得等到行业集中度高了,我们的谈判筹码就有了。比如中国假设有十条院线,能够有纯资产联结的影院占到全中国影院40%,占60%票房,第三方就会老老实实的。我觉得所有乱想都是发展现阶段造成的。
现在有48条院线,未来怎样发展?
黄巍:对,我们从正常的行业发展轨迹上讲一定是这样的,就有点像中石油、中石化上市之后把其他加油站都收了。其实这个行业按照道理讲往后推若干年肯定这样的,但是这里面存在着非市场因素,这48条院线几乎都是国营的,当年电影院从文化局划归广电都出了不少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从市场的角度看不清的,别管最后剩多少,我们讲行业集中度,到底有多少票房集中在多少大院线里,比如前十大真的拿百分之六七十的票房,这个时候已经是行业集中度很好了,这时候包括经营管理规范化、分线发行等都很好解决了。
开发电影后产品和多元化经营,似乎是影院发展的大方向,博纳在这两方面有没有具体规划?是否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黄巍:其实从我本人来讲,我特反感这些概念。电影院就是卖票放电影的,你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提供非常好的观影环境,非常好的服务,这是影院的核心,把这些做好就行了,多种经营从来都不是影院的主流。很多时候我们行业在被倒逼,前几年被设备商倒逼,胶片刚装完数字化了、3D换来换去、巨幕、4D,被行业技术推着往前走;其次是开发商的倒逼,他们招商难,他们自己创新不了就想业态创新,会问影院有哪些创新,其实我在传媒大学里有一堂课,就讲影院的体验经济。影院100多年的电影史,影院的体验是什么?就在影厅里,那叫观影体验,大堂里弄的花里胡哨,不叫观影体验,是商业的一部分。另外是房租高了,大家要增加其他收入,逼的影院什么都卖。所以从本质上讲,我特别烦人家提的影院业态创新,电影院就是电影院,我们现在常讲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回头想一想我们当年为什么要出发。我们这个行业的原动力在哪里,出发点是什么,百年影院发展史走过这条路,变迁是什么?当年美国电影院还有乐团奏乐呢,现在为什么取消了?如果我们还算是有使命感的电影人,那你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电影,不要搞其他的。
衍生品也好像一直发展不起来。
黄巍:很难发展起来,因为中国有两个问题制约了后产品的发展,一个是类淘宝的市场行为,一模一样很便宜,不讲究版权,我们当年星球大战就是,一排十个小人卖100块钱,北京批发市场一模一样10块钱;第二,确确实实很多电影对IP的开发上严重不够,没有这个意识,还是靠电影本身赚钱,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认为很难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