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该
随着影像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与此同时,名著改编日渐成为影视文化创作的重要分支。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入手,指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对新时期的影视创作有所启示。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如果说文学是影视的母体,那么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则是连接影视与文学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如今,文学名著改编已成为现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一个热门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在理性分析、认真对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规律,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
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是多文本出现后一种常见的跨媒介传播行为。电影刚刚诞生时,文学名著改编问题并不存在,因为电影虽然可以作为图解文学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专为弥补文学叙事不足而出现的。直到有声电影出现后,在故事、人物、情节等文学和电影共有的叙事单元作用下,文学和电影的关联才变得越来越密切。电视出现后,影视与文学内在元素的相互转换和意蕴相通都成为可能。借助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影视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的滋润而变得更具内涵和光彩。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是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与近些年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相比,那时候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主题严肃,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和政治风格,许多影视作品如《祥林嫂》《白毛女》等,都是对旧社会黑暗事实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其余的则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和赞扬。改革开放后,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迎来了新的高潮,《家》《骆驼祥子》《芙蓉镇》《红高粱》和《活着》等陆续被搬上屏幕。影视创作也因为文学名著改编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一时期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主要是利用经典文化来缩小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离,同时进一步繁荣影视市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活动大多遵循了原作者与改编者互惠互利的原则,许多作者、影视人都因为文学与影视的互动而获益,如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因为张艺谋对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而为大众所熟知。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困境
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大爆发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今这一跨媒介传播活动声势逐渐减弱。究其原因,文学名著的数量是有限的,许多文学名著都已经被多次改编,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改编者可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小。再者,文学名著与现当代人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具有当代精神、深受受众欢迎的现代文学作品显然更受改编者欢迎。但许多改编的影视作品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改编者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批评和非议。
观众口味“刁钻”,目光如炬,这也是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面临的主要问题。通常来说,影视编导在对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时,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忠实原著,依据名著文本来构造影视文本;一是以原著为素材,基于原著进行再创作,以寻求影视文本的新突破。但是,受经济利益、文学功底、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影视编导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时经常会设计一些惊诧的台词,选用一些与角色形象不符的明星,或在作品中植入大量广告。对此,观众表示难以接受。此外,由于专业能力有限,许多影视编导对文学文本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节奏把握不准确,加上演员的表现能力不足,容易给观众带来支离破碎感,使观众无法接受新编的文本。譬如,电视剧《雷雨》中的许多片段,如周朴园夜访侍萍、繁漪在法庭上的大段陈词等,都是编导为了支持叙事而冒险设定的一些情节。这不仅该电视剧看起来较为“另类”,还使剧情看起来非常突兀,让人难以接受。
三、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发展之路
(一)明确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目的
文学名著改编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文化创作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及其动机并没有问题。但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观众对许多文学名著的内容都非常熟悉,他们对影视编导、创作者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想确保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能被观众所接受,影视编导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中首先要明确改编目的,认真思考,自己是要借助原著的影响力赢得更多受众,还是要忠实于原著,通过对原著的影视加工使其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虽说当前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根本不存在不顾及受众和市场的可能,但影视编导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中,始终要尊重观众的感觉期待,并根据观众的心理需求合理把握改编分寸,同时趋利避害,以确保这一文化创作活动不仅要与当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合拍,其创作方式还要与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因为金钱逻辑而影响影视作品艺术诚意的行为。
(二)拓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途径
当前,文学名著改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忠诚于原著还是对原著进行发展创新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忠实于原著,就是保留原著的思路和叙事结构,按照原著结构框架来勾勒影视作品叙事框架。发展创新,指的是“给原著套上时代的外衣”。既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短时间内自然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毋庸置疑,文学名著的经典精神本质是永远存在的。因此,从理论角度来讲,我们可以遵循传统,同时拓宽文学名著改编路径。如在确保文学名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文学的想象性和影视的具象性,用新的影视形式(戏曲、动画)对其进行改编。但是,要确保改编者本身能胜任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这个重大任务。当然,改编者还可以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给予文学名著以新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改编者首先要借助文学名著的内涵和情节构筑高水平的框架结构,尽量使文学名著的精神要义得到充分展示。如新版《水浒传》(2011版)在改编时,就对原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构,从而使电视剧少了“红颜祸水,美色误忠”的低级趣味。
(三)巧妙运用改编技巧
文字具有时空无限性和现象性,借助文字,文学作家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艺术空间,但是,即便文学名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也很难保证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一定能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影视需要借助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且文学创造的形象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具有不同的特色,即“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视为文学形象向影视形象的简单转化,更不能将利用影视手段对文学名著进行简单图解视为文学名著改编的全部,而是要立足文学语言,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深入挖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借助不同的表达主题,在作品的客观有效性范围内,借助倒叙、重组、蒙太奇等各种改编技巧适当进行艺术创造,给予文学作品故事、人物以新的解释,以真实展示原作的风格和精神,这才是创作影视经典的正确道路。
综上所述,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为影视编导提供了用武之地,也促进了影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但是,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是一项极具技巧性的工作,它要求影视编导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同时遵循影视艺术创作规律来进行文学名著改编,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可接受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