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人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通过“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深入细致地辨析了屈原诗歌《九歌》里的“木叶”这一意象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以及其中寄寓的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还存在指代不明、分寸把握欠当、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
关键词:木叶;意象;疑惑
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说“木叶”》是著名学者、诗人林庚写的一篇诗歌鉴赏,他对“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并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但笔者对文中个别句子的语意和表述方式以及思维逻辑存在疑惑,在此提出来与同仁探讨。
首先,第一段开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本句中“它”指代的对象为何物?是这句诗?是秋风?是洞庭波?还是木叶?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根据文章的题目我们也许可以揣测“它”指代的是“木叶”,但这是文章开头,论述对象还处于未知状态,正待作者引出,这里作者引出的是什么?在这句话里不明确。如果将“它”改为“木叶”,不是语意就明白清楚了吗?
其次,第二段:“而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笔者认为这句话在分寸的把握上也不够恰当。也许“木叶”一词在屈原所处时代已大量运用于民间口语或文人作品中,只是屈原运用了它才使“木叶”随其作品流传于今。即便是屈原独创,也用不着惊奇,作家追求独创这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而本文的作者却对屈原的“木叶”不仅惊奇而且形容为“惊人的天才”,这在我看来实在是大惊小怪。为什么要这样,笔者揣测,作者无非是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这种激趣的方式与“木叶”的实际相比,就有落俗之嫌。
还有“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木叶的奥妙”一句也值得推敲。屈原无非是使用了“木叶”一词创造特别的意境,他并没有告诉读者这背后包含了什么深意,有什么难与君说的妙处,而所谓的“奥妙”是诗歌鉴赏者林庚的分析与品味。可以说是屈原找到了一个准确表达特定感情与意境的意象,而林庚则发现了这个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因此,笔者认为把这个“奥妙”的发现者说成是屈原则是张冠李戴。再者,既然“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那不更是承认“木叶”一词本来就有,它并非屈原的独创吗?这样的话,不是又与作者认为“木叶”是屈原的独创的观点相矛盾吗?
再深入品味,看看这“木叶”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很遗憾,笔者反复研读,感到除了繁琐的论证之外就是枯寂、乏味,实在看不出让人兴奋的“奥妙”。依我之见,作者无非是通过“树叶”与“木叶”两个诗歌意象的对比,品味出诗人在“木叶”这一意象中寄托的独特的人生感受,把这种表情方式说成深刻细微还可以,但说成是“奥妙”就有点言过其实,而在“奥妙”的前面再冠以“惊人的天才”的修饰更是故作姿态了。
以上是笔者反复研味课文所得,不知同仁是否有同感,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程效恒(1970—),男,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