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云”大数据建设呼之欲出

2016-12-26 07:54萧野
环境与生活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污染源监测信息化

“环保云”大数据建设呼之欲出

实现环境管理精细化

环境卫星在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秸秆焚烧等方面及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上,发挥了环境遥感的技术特长。

以前只能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天气,现在用手机、上网便能知晓未来几天的天气、空气质量等;以前对身边的污染无能为力,现在只需手机上一键举报;以前只能徒步了解污染风险源,现在在网上能查询污染源企业的详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革新了生活、生产方式。为提高环境监管效率,环境管理正在进行转型,而重要手段便是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助力环境管理精细化

设想有那么一天,环保监察人员到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手中的设备轻易就能显示出企业的各种信息:何时建厂、环评何时通过、污染点在哪儿……信息来源是环保系统、工商系统、国土资源等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而这一切归功于“环境信息化”的发展。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工、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七条更是提到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环境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环境监管是各级环保机构的基本职能,环境监管对象复杂、范围广、任务重、影响面大,仅依靠人员有限的环境执法队伍和“靠腿跑、用眼盯”的执法手段,难以对排污、危险化学品运输、核与辐射、饮用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秸秆焚烧等实现常态化的巡查和监管,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

但是,由于污染源信息是多部门分头采集、分散管理、各自使用,造成多套数据、多个孤立的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碎片化。而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机制,信息不共享、业务不协同,导致执法监督难以形成合力。例如有的严重违法企业成为环境类获奖企业,还优先获得大量专项环保资金、获得环境上市核查和环境标志认证;有的环境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企业,治理补助资金照样拨付。

可见,环境管理精细化,需要智能化管理,需要大数据的信息化提供支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保部门就开始运用物联网监测污染物。

用物联网布控天罗地网

我国环境信息化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公开发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实现“数字环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环保部官网,在环境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在线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等的广泛应用,为公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

信息化手段之一物联网,是环境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环保领域是最早开始物联网探索和实践,并大力推进的单位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保部门尝试在排污口安装流量计,并通过网络将监测的污染物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部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环保部门便逐步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之后我国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等,形成了国控、省控、市控三级环境质量监测网。“十二五”期间,安装自动监控设备的污染源企业数量不断扩大,污染物监测指标不断增加,从废气、废水自动监测扩展到危险废物、重金属、辐射源自动监测。

我国还发射了用于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监测环境的环境卫星,在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太湖和巢湖等大型水体蓝藻水华监测、秸秆焚烧等方面,及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上,初步发挥了环境遥感的技术特长。为拓展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环境卫星后续星的研制与发射正在进行中。

环保物联网逐步与智慧城市融为一体,也是环境信息化的一大亮点。如给黄标车安上电子标签,与城市交通违章监控(“电子眼”)信息共享,有效遏制黄标车的违法行为;给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安上电子标签,为运输车安装视频监控和GPS定位系统,与交通部门、卫生部门共享信息,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对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安装电子标签,与海关、商务、工信等部门及使用部门信息共享,加强放射性同位素全过程监控。

实现环保部门四级联通

投资5亿多元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于2016年5月通过初步验收,为环保业务运行、数据传输、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等提供了网络平台,促进了各级环保部门的互联互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成了“三层四级”的环保业务专网,覆盖全国环保系统。第一层将环保部督察中心、环境监测总站、监察局、评估中心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连接;第二层将352个地市环保局与省级环监局、环境监测中心、评估中心和市级环境监测站连接;第三层连接2799个县级环保局。

②在各级环保系统之间开发了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传输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在部、省两级开发了减排综合数据库,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收费、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管理、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整合应用和综合分析。目前,31省的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建设项目管理数据经过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上传到环保部,并存到减排综合数据库。

③开发了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为环境管理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环保专题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处理、应用功能模块等服务,使管理工作可视化。

④环境信息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标准规范不统一,系统之间就难以“对话”,需要开发很多转换接口,数据难流动。我国已完成53项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编制。

⑤环境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了各级环保政府网站,将环保决策程序、服务程序、办事方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等方式,接受公众监督,同时提高办事效率。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强调,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提升生态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

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如果说“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项目”是一个打基础的项目,那2013年启动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则是一个提能力、促应用的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是《“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29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由环保部牵头,12个部委共同参加,聚焦大气、水体和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建设目标是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增强对生态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该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是构建污染源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用信息化打通部门壁垒,实现各部门的协同。

打个比方,假设有一个环境违法管理系统,关联一个违法数据库、一个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系统和企业评价数据库。执法部门发现企业恶意偷排,就将其录入违法数据库,这就触发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系统,按照等级评价的管理办法,归入不诚信企业。违法信息与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监察局、工商、银监等部门共享后,违法企业在银行贷款、商品出口、专项资金补助、新改扩建项目环评等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首先在环评、监测、应急、执法和网站5个领域取得突破

建设“环保云”中心资源池

3月17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明确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环保大数据建设。为加强环境数据的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环保部早在2015年便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工作,希望大数据可以成为解决环保管理问题的钥匙。2016年3月初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为未来5年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首先在环评、监测、应急、执法和网站5个领域取得突破,在吉林、贵州、江苏、内蒙古环境保护厅,以及武汉市、绍兴市环境保护局等6家试点单位落地。《方案》还强调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提升生态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

《方案》印发后,中央和地方都开始寻求工作突破口。2016年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部级“环保云”中心资源池。环保部各业务司局和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数据中心和专用网络,不得另行采购服务器、存储、数据库、支撑软件、信息安全、数据备份等基础设施,所有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环保云”提供基础支撑,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带来的巨大浪费。环保部2015年开始数据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完成部分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集成工作以及业务数据入库,已整合数据量达3.36亿条;已组织协调工信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气象局、海洋局等共建部委共同编制和会签了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协议。

2015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加,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全国1/3的省份都已经完成数据的整合,建设了数据中心,各地也都积极开展大数据建设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数据应用夯实了基础。

数据整合和共享只是基础,如何不让数据沉睡则依赖挖掘数据的人才。环境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硬件、系统增多,相较之下,各级环境信息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数据加工能力较弱,成为短板。今后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努力培养一批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机构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

(萧野/整理)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创新的思考》《物联网:环境科学管理的助推器》《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建议》《新形势下环境信息化发展展望》等文献,特此声明并致谢。)

本栏目责编/叶晓婷 yexiaot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污染源监测信息化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