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笔 刘国伟
千万别住在“病房子”里
◎本报主笔 刘国伟
世卫组织:室内空气污染每年致430万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全球每年有370万人死于室外空气污染,而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430万人。在国人高度关注雾霾的当下,这项报告让人意识到防范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新发布的《首次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国内大多数受调查者低估了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那么,室内空气污染都有哪些类型?该如何防护?本期“聚焦·环境与健康”栏目为您一探究竟。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有助于更好的认知表现。图为美国谷歌公司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绿意盎然的新办公室。
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出版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今年6月载文介绍了一项在业界很有影响的研究,它旨在通过模拟“绿色”和“常规”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质量条件,评估其对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
哈佛大学和雪城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雪城)的几位学者,把24名参与者放在环境可控的办公空间内度过了6个工作日(早9点到下午5点),这24人对测试条件毫不知情。然后,在不同的日子里,参与者被放置在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环境里和“绿色”(低浓度的VOC)环境里,研究人员还提高了“绿色”环境内的空气通风率。最后,研究者对这24人的认知水平进行测量,发现在室内空气质量好的“绿色”环境下,人们的得分要高于普通环境61%。
所谓认知能力,一般是指人的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项最新研究告诉我们,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与智力直接相关。看来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除了夺命,还能让人变傻。
在18世纪,欧洲就有人研究室内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但科学家对室内空气开展系统研究还是二战后的事。广大公众对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视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事。
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室内空气质量,大体可用“贫富有别”来概括。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普遍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取暖和烹饪习惯所致,因为常年用明火或传统炉灶燃烧生物质燃料(如木材、秸秆、动物粪便等),由此释放的污染物在通风不畅的情况下恶化了室内空气。
下文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室内污染物,如甲醛、烹饪烟雾、石棉和氡等,以及应对这几种污染物的经验和做法。二手烟、霉菌和臭氧等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物,受篇幅所限本文暂不展开。
各国因烹饪油烟污染致死的比例(每10万人死亡率)
烹饪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烹饪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方面,中非、西非、印度、蒙古和中国最为严重。
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备受重视。这类物质主要来自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家用电器、清洁剂,以及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采暖和烹调的烟雾等,其来源广,数量多,浓度超标后不但会使感到不适,还会伤及脏器,已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其代表性物质甲醛,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在甲醛超标的重灾区家具行业,发达国家的某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欧盟的思路是预防为主。
既然VOC来自各种油漆、涂料和粘合剂等,欧盟就启动立法对所有成员国市场上的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2006年,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2007年开始在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管理下生效。REACH要求年产量超过1吨的所有化学品里的高度关注物(SVHC)不能超过总物品重的0.1%,为此在测试项目内容、技术要求、限量参数、测试复杂性、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2007年,包括甲醛在内的高度关注物有53项,截至2016年6月,其高度关注物已达到169项。
美国针对板材中甲醛的控制在各州法规中有所体现,其中又以加州最为典型。为了要求工厂严格按照法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监管工厂的生产过程,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在2007年批准通过了“空中传播有毒物质的控制措施”(简称ATCM),该法规是复合木制品甲醛释放量的最严标准之一。2009年开始,凡是没通过CARB认证的复合木制品和含有复合木制品的成品,都不能进入加州。这一法律的严格之处在于,工厂必须严格按照法规的规定,建立品质控制实验室和质量管理体系来监管自身的产品。
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室内甲醛污染,当时日本人用专门名词“病房子”(sickhouse),来形容室内空气质量不良的建筑。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南》对日本的室内空气立法起了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厚生省(相当于卫生部)把室内甲醛浓度不得超过每立方米0.1毫克(和中国2003年制定的国标一样),写进了《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限制标准》,同时还对防虫剂、杀虫剂、芳香剂等含VOC产品在室内的浓度做了限定。目前,日本所有的民用建筑均预留新风口以便安装新风空气净化设备,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新居除甲醛的最佳方法就是多通风
发展中国家的烹饪油烟也是一种典型的挥发性化合物。
此外,燃料燃烧不充分和建筑通风不畅,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室内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例如,印度民众使用的查拉炉(chulha),是一种用粘土做成的传统炉灶,没有安装烟囱,做饭的时候经常造成室内烟雾缭绕,既浪费能源,还污染室内空气。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就提供补贴,大力推广燃烧效率更高、安装了烟囱的改进型炉灶。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带有烟囱的炉灶和当地妇女白内障发病率低之间存在相关性。
动物粪便的燃烧值低,不容易充分燃烧。但是,许多印度人视牛粪为宝物,认为牛粪的火焰能消除一切污秽。我国一些地方的民众也喜欢烧牛粪。我国的解决方案是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使用天然气等更清洁的燃料。
我国南疆一带就是天然气利民工程的样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塔里木油气田的顺利开发,改善南疆人民生活设施的工作提上了日程。1999年10月,塔里木油气田正式向库尔勒市管输天然气。此后,输气管线不断四处延伸,向周边县市供气,让越来越多的民众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使当地百姓一举从“牛粪时代”踏入“蓝火时代”,烹饪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不过,非洲和南亚地区室内空气质量改善之路的曲折表明,国际组织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推广新技术和提供补贴远非易事,这方面必须解决当地关键的社会经济问题,多管齐下才能确保成功。
石棉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和装饰材料,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细心的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利尼,当时就发现从事石棉开采和编织的奴隶更容易得肺病,他因此建议奴工们戴口罩保护自己,以免吸入石棉粉尘,还建议奴隶主不要购买在石棉矿工作过的奴隶,因为他们“会死得早”。
但由于石棉突出的绝缘、绝热、隔音、耐高温、耐酸碱和腐蚀等特性,古人的智慧没有遏止石棉在19世纪和20世纪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使用。20世纪后半叶,石棉纤维进入室内空气后,被人们吸入肺中诱发肺尘病和肺癌等的危害被证实后,各国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石棉公害。
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部分或全部禁绝石棉的生产、引进和使用,到21世纪初已经基本达成了这方面的目标。但对历史上形成的含有石棉材料的建筑,许多国家仍抱有戒心,因为工作人员在保养、翻新和拆卸工程时,会扰动石棉材料,使石棉纤维进入室内和人体,这是需要注意的。中国大陆是2002年正式停止使用蓝石棉,目前仍继续使用温石棉,有关部门认为温石棉对人体无害,但目前国内对温石棉的存废仍有争议。
美国的氡浓度地图
氡是1900年被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道恩发现的,是一种天然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它无色无味。
氡在铀的天然放射性衰变中产生,所有石头和土壤中都有氡,其放射性被用于多种用途。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氡是造成肺癌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尽管人类对氡的危害早有发觉,但发现家居环境里可能含有高浓度氡气是很晚近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等国家发现建筑材料会释放出大量氡。
1985年,美国工程师斯丹利·瓦特拉斯在进入一座核电站工作前接受严格的辐射测试,他被发现曾受放射性物质污染。人们顺藤摸瓜,发现瓦特拉斯的污染源头竟然是其家中高浓度的氡气,这一事件让人们愈发重视身边这个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杀手。
目前,国外的室内氡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欧和北美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就开展了全国性的调查和控制方案研究,制定了氡防护标准。例如,美国在2006年发布了《低层建筑土壤活性减压排氡标准》。与国内相比,目前国外防氡的主要措施不是从建筑材料下手,而是将重点放在地表土壤和地下岩石等更深层的地质问题上,根据地区土壤和地质特征来决定该地是否需要采取减氡措施。当前,挪威、瑞典、北爱尔兰、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已绘就氡检测地图,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地质区的氡水平,并在网站上向全球公众开放。美国甚至充分发动民间力量,允许公民建立测氡和防氡的公司,鼓励公众参与氡防护培训,积极向民众展示科研成果。
1993年以来,我国为有效控制室内氡污染,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9个室内氡浓度控制标准。我国在室内氡防护方面,着眼点与国外不同,更多是从居室选址、装修选材、建筑施工、采暖和通风等问题入手,旨在将室内氡气排出去,或阻止室外氡气进入室内。相比之下,国外在加强公众意识和创建氡检测数据库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内。国内有专业文献统计称,21世纪以来我国室内平均氡浓度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上升了57%和42%。
(本文参考了《建筑室内氡污染研究进展》等文献及世卫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环保署等网站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谢。)
我国部分地区至今仍有收集和燃烧牛粪的传统习俗,图为西藏一堵晾晒牛粪的墙
印度民众常用的传统炉灶查拉炉是恶化室内空气的祸首,印度政府上世纪末曾着力改造
发达国家已基本禁用石棉产品,但温石棉产品在我国建筑行业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