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 抗
从供应侧角度看剩余产能
□ 文/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 抗
宣资/图
产能是产量的基础,产能的量决定着下一步生产量,在两者相对平衡中,产能一定幅度大于产量是正常的。业内把这类合理产能大于产量部分称为富裕产能。决定剩余产能主要因素,在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变化造成的供需间明显失衡,其中也包括人为因素干扰。世界油气供需决定着其国内生产的经济边际,因此在长期低油价影响下,即使存在大量进口也会出现过剩、落后产能。这时,适当调减落后产能、灵活经营,便是保持生产主动权的重要措施。在投资大幅缩减时要把握好目前生产和中长期持续发展平衡,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利益关系。
动用大量存在的未开发储量寻求新产能建设,要保留进行战略接替开拓投资不断线。要保持发展战略主动性,就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以积极作为推进供给侧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当生产出现革命性重大发展时,可导致供需两方面不均衡加速变化,从而引起失衡。以油气上游为例,当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趋于成熟时,意味着已有150多年历史的现代油气工业进入了常规与非常规并举的新时期,供应量快速增加,从而凸显了早已存在的产能过剩,使其得以对油气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人类提高能源效率的推动下,煤炭、石油市场需求逐渐降低。供、需两个侧面快速、不同步变化使原有平衡被打破,出现明显的石油产能过剩。
我国经济增长转为中高速新常态后,对油气供应增速要求降低,这使其已经倾斜的供需天平又增加较重砝码,世界油气需求降低的态势更加明朗。与上述供需两侧面的新趋势相叠加,使产能过剩影响更加突出了。市场以外的因素,也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供需平衡。常见到的是石油输出国人为压产。极端的例子是上世紀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欧佩克对西方国家实施禁运,人为压产使剩余产能明显增大,造成供应紧张态势,从而在金融操作配合下抬高油价。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油价摆脱了上世纪末长期低迷状态进入攀升期。与其相应的是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由新世纪初的每天100万-200万桶,增至2009年以来的每日300万桶以上,高时可达每日600万桶(约合每年3亿吨)。所以业内人士认为,2008-2014年整体高油价时的供应紧张是人为假象。
经济边际的变化影响着产能。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和发展的最低要求,是生产的总成本必须低于其产品出售价格,这就形成了生产的经济边际。就油气来说,在供应紧张需求旺盛的条件下,价格趋高、生产经济边际值降低,推动着供应方快速发展,促使生产向新领域转型。过去认为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资源也要利用,这就使产能大幅度持续增长。而相反,转为供应宽松、需求低迷情况后,价格走低、生产经济边际值提高。仅仅高效益的油气生产就能满足市场需要,而过去形成的大量产能就出现过剩。人们总是在追求高效益,资源条件不佳、生产成本较高的那部份产能就会被闲置、被淘汰,它们被称之为落后产能。显然,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都是动态概念。那么,随着生产经济边际值变化,对产能的调整也应是顺理成章的正常现象。
开放的世界市场打破了产能利用的地区局限。发展的不均衡使世界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形势、生产水平有较大差异,因而出现世界油气市场的相对分割,各国家、地区间生产经济边际值差异较大。历史地看,由于运输便利,石油在较早时期就形成相对完整的世界市场,有着价格变化趋势相近的价格;而天然气却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保持着区域市场状态,其价格和经济边际的差异相当大。这种情况直到近年才开始有较大的改变。就我国来说,长期封闭型计划经济使眼光长期局限于国内,加上供不应求的局面长期存在,使以国内生产满足供应成为首要任务,在总体盈利情况下只强调产量上升。长期开发使不少油气田进入生命中晚年期、甚至衰亡期,低效的甚至在中、高油价条件下仍然亏本的油气也要开发。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正改变着这一状况。
在世界油气供需关系宽松、长期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对进口油气人为限制的现象减少了。在国际油价长期低迷情况下,使用进口油气反而更便宜、有更大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这就意味着国内若干高成本低效益的油气,将被视为落后产能淘汰。
随着科技进步,一方面可挖掘老油气田更大潜力,使之成为近中期产量提升最直接的动力;另一方面使新开拓的油气区和新领域(如页岩油气)的成本迅速度过初期高成本时期,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不断增加新的供应量。从需求侧来看,同样出乎传统认识预料,低油价没能明显提升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发展,却对石油输出国的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作用,从而使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油气消费量只能低速增长。同时,非化石能源的增长所形成对油气的替代将是日益增长的趋势。产量持续增长和消费低迷两方面因素叠加,决定油气供应能力大于需求的局面在较长时期难以改变,这使得油价只能维持在中等水平上。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更趋成熟和完善,油价涨跌幅度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将缩小。总之,与此前不同,我们将可能面临一个油气供应宽松、价格相对偏低且相对平稳的新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的新形势对我国油气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转型中国家的能源供应侧改革提供了机遇。调减落后产能、灵活经营,保持生产主动权尤为重要。低油价已对我国油气生产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问题主要是成本过高。这种状况分解到基层,许多油井、甚至部分油田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当国际油价很高时,成本低于国际油价就可视为有效益。但当国际油价大幅持续下降而进口油气又无实质性障碍时,国内低效甚至无效井就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以落后产能持续进行生产,是造成全行业陷于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今后国际油价可能较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我们应调整开发战略,更灵活地应对,以保持生产主动权。
为此,首先要改变以产量为首要目标的生产计划和考核方式,而以效益为衡量企业的指标尺。建议设定几个油价区间,各油公司各油气田具体分析与之相应的不同经济边际,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有经济效益的产量和所实施的开发方案。对全国和各产区来说,这虽然只是个较粗的框架,但有此就可做到事前有应对方案和措施,有与之相关各环节、领域的相互配合,容易掌握战略上的主动。落后产能的调减是个相当精细的工艺操作,不是简单的一封了之。有的井可改为间竭生产,有的可优化开采方式;关井后仍要做好地面和井下设施的管理监测维护,以备在油价提高后相机复产。今后,在部署生产时要把有计划地停止无(低)效作业、关停无效益生产井、注水井,局部产区油田减产、停产作为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内容。此外,注意到油企的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一般占3/4,操作成本占1/4。调减落后产能主要降低了操作成本,更大的提高效益空间,在于改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决策程序。显然,面对着国际国内经济的新常态,在多元化的综合对策中必须强调供应侧的结构改革,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宣资/图
落后产能调减是供应侧结构改革中的“减法”,还要讨论他的“加法”。
供给侧改革的眼光不应局限于国内,要积极向国外发展,为投资和施工作业队伍取得高效益开拓空间。近年来我国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大了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力度,无论在金融上还是在基础设施和能源上的合作均有重大进展。这为我国油气加快走出去,改善和扩展供应侧结构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我国的油气产业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陆相和低产油气田的开发、管线和炼厂建设、以加氢裂解延迟焦化为代表的炼油深加工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一些短板如钻井装备制造、深水海工作业等已得到加强。这也使我们有能力承包国外油气产业的服务作业和大型施工,有条件使具备剩余能力的设备和技术队伍可更大幅度地向国外转移。
要把握好目前生产和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平衡。在低油价威胁到企业生存的时候,被迫缩减开支,推迟和取消一些不会明显影响现实生产的项目,这是绝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的被动应对措施。但必须注意到油气工业的特点。为了应对已开发油气田的自然递减,为了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关注己有产能的同时,未雨绸缪地关注生产的战术接替和战略接替,保持为此所需的最低投入,以免在渡过眼前价格危机后陷入新的能源危机。我国石油已进入壮年阶段后期,新增油气储量品质下降,使剩余可采储量出现下降态势,产能建设和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没有国际低油价冲击,近年来的产量增速也已明显下降,2010-2015年石油产量年增率仅为1.11%。在讨论“十三五”计划时,不少人将2020年的产量框算为2亿吨,即产量将降到2010年的水平。天然气也由快速增长的青年期,进入增长放慢的壮年期,产量增速由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二位百分数降到一位百分数,2010-2014年为7.11%,按2015年的初步统计值1271亿立方米计仅年增2.5%。这种形势,使依靠国内外两种资源中“立足国内”的要求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显然,我们在应对低油价的“调减”时,必须有为中长期持续发展准备后劲而做“加法”的战略考虑。对于我国来说,这个任务要比其他油气生产国更为重要和迫切。以适当平衡照顾到眼前和今后两方面,是在困境中求生存发展的管理艺术,也可望在被动中谋求一定的战略主动性。为此,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几项对策:
一方面,在未开发储量中寻求新产能建设。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新油区新领域的开拓必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新油气田的发现、储量的增长将明显趋缓,但我国却存在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新产能建设目标—探明而未开发的储量。研究表明:以2014年计我国累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有85.96亿吨未开发,占全部储量的23.8%,石油可采储量中有10.92亿吨未开发,占全部储量的12.4%;累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中有5.17万亿立方米未开发,占全部储量的43.7%,天然气可采储量中有1.95万亿立方米未开发,占全部储量的37.5%。储量的探明是要经历较长时间、耗费大量资金才取得的成果,而未能投入产能建设和开发等于资金积压,动用这部分储量就是盘活存量资金。这只需要进行精细的室内再研究(有时也需投入少量实物工作,如地震),就可提出其中最适合当前着手进行新产能建设的目标。这也就可在规避了新探明储量的前期投资时仍能使油气生产按需要得以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保留战略接替开拓的投资不断线。一个国家和大公司若要可持续发展,长期获得高效益,必须有新的优质资源(储量)以作为战略接替。我国60多年的油气生产,正是由于不断地开拓新区、新领域,发现新油气田才得以持续的。而这项工作是对地下情况的艰苦探索,要在相当长的时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实现的。
产能调节是手段,追求效益是目的。目前在能源各领域都在开展供给侧改革,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移的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显然,经济体制和生产管理体系的改革不仅贯彻其始终而且是其得以实施的保障。这之中供给侧的构成调整是重头戏,而其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调整过剩产能,无此则无以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对过剩产能不仅要施以削减、停产的“减法”,更要施以使其适应新常态、提质增效的“加法”,使供给侧精简而更富于生命活力,使之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从战略上看,这不仅是应对目前困境的一种被动防御手段,而且可以变成争取主动性的进攻性手段。我们应以更积极、更有作为的态度对待产能调节、对待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