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红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东营区实验幼儿园建构并实践的“本真”课程,其内容基于生活和幼儿的已有经验,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在注重整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真”课程的“五大”模块,架构起东营区实验幼儿园的“本真”课程体系,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体验、交往,在行动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发展。
一、主题活动课程:在有价值的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智
主题活动课程是根据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从综合性入手,通过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而建构的一种课程模式。开发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以省编教材为依托,从关注组织形式的新、奇、特,转变为深度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经验等,及时捕捉教育契机,解决好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的预设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成“活动追随孩子的兴趣”的课程实施宗旨。
(一)从省编教材中衍生出的主题活动课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省编教材为依托,结合幼儿能力发展要求和本地域特点,从中选择适合教学内容或调整教育内容进行施教。在每学期开学前,利用寒暑假的集中研训时间,由保教处牵头,年级组就主题内容选择、目标调整等进行专题研讨,比如共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每次主题有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怎样衔接的等等,进一步明晰各主题的脉络,确定适宜的主题目标,更换、替代和丰富具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课程内容,制订出更加适合本园实际的主题计划。比如,在对大班主题《美丽的家乡》进行解读之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东营市具有代表性的特产(六户甜瓜、垦利蜜桃、麻湾西瓜等)、著名景点(黄河入海口、广饶县孙武湖)资源纳入进来,替换了离孩子们生活经验较远“泉”的部分内容,从而制订出更加符合实际的主题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二)借助日常生活而生成的主题活动课程
幼儿发展正处于生活适应阶段,其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因此生活能力学习成为主题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小班《剥鸡蛋》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学剥鸡蛋活动,不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因为生活即教育,剥鸡蛋看似简单,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提供了主题活动的宽阔资源空间。在集体生活、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互相观察、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以及锻炼着各种技能、行为,发展着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的生活事件、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矛盾争执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契机,构成主题活动课程资源。
(三)借助区域活动而生成的主题活动课程
在班级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每班教师针对幼儿兴趣特点,设置别具风格的特色区。比如,大五班的特色区域“玩转多米诺骨牌”,就是一项动手、动脑的益智活动,并蕴含许多教育元素。幼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多种玩法、感受推力与传递、发现倾倒与摆放距离、位置、路线的关系、防止骨牌持续倾倒的策略、学习多人合作玩骨牌的方法等等奥秘。在上述过程中,将好玩、有挑战性的游戏演变成为主题教学活动——《有趣的多米诺骨牌》。在《美丽的油城》主题教学中,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增添“畅游东营区科技园”、“参观银座商城”、“参观4S汽车城”、“走进开发区电子工业园”等活动内容。上述丰富的主题活动课程拓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使幼儿关注周围的生活,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概括地来讲,我园在主题活动课程实施中,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做到尊重孩子原有生活经验,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促使主题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本真”发展的过程。
二、区域生活课程:让幼儿在多姿多彩的区域中体验生活的美妙
所谓区域,就是教师或者幼儿园根据实际需要所创设的用于幼儿分区活动的场所。幼儿园区域生活课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满足幼儿自主体验、建构、发展需要的探索活动。
(一)根据主题背景,确定实施区域生活课程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园内设置表演区、探索区、搭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全园性的共享区,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幼儿园将区域生活学习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注重活动创设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依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但区域活动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在每日教学计划中,既有依据省编教材精选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也有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拓展而留白的园本区域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兴趣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兴趣点,拓展生成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方面,强调每日重点指导的区域,比如周一重点观察、指导的是阅读区,周二是探索区、周三是表演区、周四是特色区、周五是搭建区,期间各共享区的负责人可以随机组织教师,进行诊断式的教研、观摩,有的放矢地整体推进区域生活课程的实施。
(二)围绕教育目标,打造动态化的区域生活环境
“本真”教育理念下的区域生活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体验。幼儿园注重引导幼儿关注身外世界,热爱自然;懂得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为此创设娃娃家、育婴房、小厨房、肯德基、烧烤城、快餐店等各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各个区域的构成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是“大社会”式的“小社会”的经典示范。在“老磨房”中,投放石磨、黄豆、花生、杯子等,在石磨的慢慢转动中,幼儿体验到自己动手的快乐;在自然类区域,幼儿将玩沙游戏与建筑游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用粗大的木桩搭起拱桥,用排水管垒成桥墩,把“河水”从桥下引过……幼儿从中体验到水流、重力等现象的奥秘,玩得不亦乐乎;“木工坊”对幼儿极富有挑战性,高度仿真的铁钉、锤子、扳头、锯子、老虎钳等工具,促使孩子格外谨慎而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刺绣吧”里悬挂一些江南刺绣的经典作品,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孩子自由设计小花、小草、小树等图案,在呼啦圈搭成的简易绣架上尝试刺绣,不仅增强肌肉的锻炼,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更使自信和快乐在一针一线中得以飞扬。
(三)践行社会教育,关注幼儿社会性能力的提高
如何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得以良性循环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幼儿园关注与重视的课题。在区域创设的过程中,我们提醒老师重视如下两点:一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各区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互动能力发展的过程:二是区域与区域之间不是孤立的,幼儿不仅仅关注自己所在区域,还需要与其他区域进行相互沟通和融合,从而为孩子适应社会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入区卡不仅是孩子进入区域的凭证,还可以作为记录幼儿每天表现情况,即作为记录加分或减分情况的积分卡,同时还可以按照一分兑换一元钱的比例成为银行储蓄卡。在小银行里。有小朋友自制的钱包,想买什么就到银行里来取钱进行交易:到了大班开始尝试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区域活动拓通:比如在“翻翻乐”区域,幼儿通过投掷沙包的方法随机选择任务卡,有的任务是在班里的其它区域完成的,也有一部分任务需要走出班级去完成,如去别的班级端水,请老师签名,为保健阿姨送茶等,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都蕴涵着认知、能力、情感、交往等诸多社会目标。
总之,幼儿园一系列的区域活动,串联、融合实现了幼儿的自主选择、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的行为规则意识逐渐养成,像到银行取钱要排队,买东西要付钱,两人合作的收入要平分,下棋不能悔棋等等,每一个区域的设定都渗透多元的、综合的教育元素,而呈现和还原的却是一个宽松、活泼、自然、原生态、“本真”化的成长和教育情境。
三、童心悦读课程:引领幼儿在书香浸润中“本真”化成长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无疑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幼儿期是儿童早期阅读发展的关键期,为此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早期阅读研究,把开发实施“童心悦读”课程作为“本真”课程的重要模块。给予幼儿阅读以时间的保证、场力的振荡和稳定的学习节奏,由此促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一)构建多维互动的悦读环境
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的。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实施童心悦读课程的保障。
一是选择适合阅读的图书。幼儿园要求教师要深入孩子的世界,审视幼儿的身心特点,依据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这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小班幼儿适宜角色少、形象真、色彩艳、背景简的画面造型,同时画面内容要具有亲切性、生活性、节律性。页数也不宜太多。《婴儿画报》这样的杂志投放在小班的阅读角,是十分适宜的。而中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阅读材料不管从种类、内容来说,都不能过于单一,涉及面应更广一些。投放《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经典童话,《看图认识动植物》《儿童小百科》等知识类读物,以及《幼儿智力世界》《看图说话》等启智类读物,可以满足幼儿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迅速发展的语言和智力的需要。
二是布置班级阅读角。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促使幼儿更多地体验阅读的快乐,每个班级都创设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真正满足孩子阅读需要的阅读区,形成多姿多彩的班级阅读文化。匠心独具的“阅读角”,让教室充满活力。走进活动室,有舒适清洁的地垫、卡通形象的墙面图饰、方便取放的书架,还有触手可及的图书、布偶、照片书……在各班墙面上,“小心,别弄疼我”、“书声琅琅,伴我成长”等警醒标语,让无声的墙壁增添一份“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召唤。《我生气的故事》《我发现了》……一篇篇稚嫩却童真流淌的读书心得、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书画作品,为教室增添文化气息。“书吧”、“书虫部落”……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把图书角映衬得更显书香气质。
三是注重心理环境创设。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幼儿的阅读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幼儿园教师都对本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做到“了如指掌”,投入更大精力去关心鼓励能力弱的孩子,提供多看、多听、多想、多讲的机会。由于每个人所积累的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自然不尽而同。在阅读活动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小狗的生日》这一故事,第一张图片画着小狗拿一辆汽车,有的孩子认为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妈妈送它一辆小汽车;而有的孩子则认为,朋友小猫送了一辆小汽车给小狗……孩子们说的都符合情节,教师尊重孩子们的看法,以鼓励的、亲切的态度,小心地呵护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嫩芽。促使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主动求知的自信心。
(二)加强绘本阅读教学研究
随着国外大量优秀绘本的涌入,儿童阅读教育资源一下子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一时间,绘本阅读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幼儿园通过学科教研坊加强“玩转绘本”专题教研,内容包含阅读绘本的选择与开发、解读绘本、绘本教学的设计与创新等方面。教师研读绘本,挖掘绘本内涵,将绘本内容或前置、或推后、或删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为阅读教学设计拓宽思路。在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就每节活动的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教学方法以及环节的处理等,进行前期的探讨,教师设计的《月亮的味道》《谁藏起来了》《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等绘本教学方案,受到专家与同行的好评。在童心悦读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园已探索形成一套以“悦读、悦心、悦智、悦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实践体系。
(三)倡树亲子阅读风尚
在阅读中享受亲情的温暖,是亲子阅读的要义。幼儿园倡导设立“家庭阅读角”,倡导亲子阅读,引导幼儿习惯与书为伴;在家里,随处可以拿到书,随处可以看到书,让书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为了解我园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在每个学期初。我们都通过问卷法、个别访问法调查幼儿及家长在家里的读书情况、书籍选择、读书时间与方法等。在“亲子悦读”活动成果展示会上,请做得好的家长结合实际,畅谈悦读改变孩子的经验。幼儿园还利用班级博客、家长开放日、早期阅读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推动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开展的“亲子童话剧”、“好书推介”、“故事表演赛”、“亲子诗歌朗诵会”等阅读活动,不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激发他们阅读和表演的兴趣。
四、习惯养成课程:将孩子的行为方式升华为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这个关键期,播下一个行动,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则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基于此,幼儿园在建构“本真”课程体系中,始终把“习惯养成”课程作为重要的课程模块。
(一)践行差异化和渐进式原则:实施习惯养成课程的有效方法
一是以差异化教育彰显习惯养成课程的“尊重”意旨。每个幼儿由于其先天禀赋、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家长素养的不同,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而不能用一刀切的步调来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比如,有的幼儿从小喜欢阅读却不擅长交往,培养幼儿的交往习惯就可能持续多个阶段。有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弱,坚持性差,一个习惯、一项内容也许要3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因此要给予他足够的时间。有的幼儿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或无人陪伴等客观原因,习惯达成情况一般,教师要建议家长不要着急、慢慢来,直至幼儿形成较为良好的习惯……面对种种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尊重幼儿实际的习惯养成情况,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来引导幼儿学习和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完善一种又一种行为。
二是以渐进式施教法落实习惯养成课程。好习惯内容众多,若面面俱到,只会顾此失彼,阻碍幼儿好习惯的养成。于是,幼儿园将每一个好习惯细分成多项内容。比如,问好习惯:向老师问好;向同伴问好;向家人问好;向客人问好等。整理习惯:整理玩具;整理衣物:整理床铺;整理书包;整理图书等。我们要求各班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一个月持续做好一个习惯中的一项内容。在一个月结束之后,家长、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养成情况决定是否更换新内容。这种由低到高、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以定型。
(二)开发并充实课程资源:有效实施习惯养成课程的重要保障
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每一次习惯养成课程实施中或实施后,教师都有意识地将各种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不断充实、丰富习惯养成课程资源。
一是注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习惯养成课程的实施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习得各种习惯。比如,利用园所空地,开辟种植园地,各班幼儿在自己的区域参与管理。此外,走出园门,春天组织“我爱花草”亲子种植:夏天组织“趣味观察”亲子观察:秋天组织“采摘乐”亲子劳动:冬天组织“全家动起来”亲子运动,等等。
二是重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人文景观,鼓励社区参与教育,把社区资源引入幼儿园。比如,我园地处东营市西城胜安小区,组织孩子们走进社区,倾听爷爷奶奶讲述各种风俗民情,交往能力、倾听能力等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
三是主动开发、利用家庭资源。“亲子小实验”活动、“小小收藏家”活动、“儿歌演唱会”等,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开展的多种活动,让家长成为课程的参与者,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孩子的各种习惯也由此不断地内化为日常的行为。
总之,习惯养成课程是为幼儿而设定的,应该是课程适应幼儿,而不是要让幼儿去适应课程。因此,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成为我们开发实施“本真”课程的最终追求。而习惯养成课程所追求的,正是对幼儿需求和幼儿个体差异的满足与尊重。“幼儿喜欢”、“适合幼儿”是习惯养成课程开发的主旨,它要求从课程内容选择到课程实施方式,都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在快乐中得到自由、灵动的发展。
五、家园共育课程:家园携手撑起幼儿教育的天空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家园共育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潮流,因此建构并实践家园共育课程,成为我园建构“本真”课程体系的重要分支课程。
(一)依托“家长学校”。建设学习共同体
为了帮助家长提升育儿水平,幼儿园专门制定《家长学校培训工作计划》,通过家园共育平台、微信公众号、专家讲座、育儿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家长培训工作。以《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教材,延聘授课专家,所聘专家根据各年龄段家长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育儿讲座。比如,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班《和孩子一起爱上阅读》与《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大班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孩子上小学,你准备好了吗?》等,由于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家园联系栏”,增强教育互动
“家园联系栏”是反映保教工作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各班老师在家园栏的栏目设置上重视出新,各栏目的版块图文并茂,内容涵盖体、智、德、美等各方面。成为家长接受幼儿教育信息的主渠道。比如,“亲亲宝宝”、“温馨一束”、“畅所欲言”、“家长中来”等新颖别致的名称,让家长产生亲切感、温馨感,发挥出教育最佳的互动效应。
(三)借力“家长助教”,拓展幼儿教育途径
家长具有不同的文化与职业背景、知识专长、个性优势等,能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信息来源。他们了解幼儿的成长过程和在家表现,可以提供幼儿发展的信息和独到的育儿经验。为此,幼儿园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挖掘家长资源,促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等,得以大幅度的拓展。比如。以“家长进课堂”形式,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既能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扩展幼儿视野,又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厨师爸爸拼盘秀》《茶艺妈妈一品吧》《巧手奶奶剪纸展》等“家长助教”活动,能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四)让“家长志愿者”成为特殊的幼教工作者
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比如,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家长志愿者协助教师布置户外活动器械,照顾幼儿安全。参与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成为操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环境创设中,需要大量的制作材料,大多来自家长的无私援助。在材料收集过程中,不但增加孩子和家长的亲密互动,而且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习惯。
实施家园共育课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家长与教师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一样,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是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活动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合作、互动的伙伴关系,没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