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智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实施“成功教育”,关注学校育人、成人、成功、成才的结果,要求学校从整体构建教育规划开始,实施整体课堂和学科融合,着力培养学生习惯,培育阳光、和谐的教育生态。
一、责任所在:实施“成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薄弱高中学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满足于现状。或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没有激发探索知识兴趣的原动力,没有坚定的意志,更没有自己的爱好;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手段,学生长期得不到关注,未能给予足够的期望、机会和评价,信心缺失、动力缺失;终身发展缺少方向引领;自我约束差,且处在青春期,情绪易波动,因而会发生逃学、逃课等现象。教师也存在教学科研动力不强,高效课堂不见成效: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教师幸福感缺失。形成职业倦怠等问题。由此造成学校面临诸如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教学理念不成体系、学校品牌难以树立、群众满意度较低等现实困境。
“成功教育”遵循的是公平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学习的内部动力,树立成功的心理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工作的成功者,实现成功的多元性。学生成功就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教师的成功,也就代表学校的成功。薄弱学校实施“成功教育”,可以带来如下方面的作用:一是为学校找到发展方向,可以构建出以“成功教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德育体系、教师发展体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二是建立学校和教师发展共同体,学校和教师在成功平台上共享教育教学成就,学校发展与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相辅相成。三是为学生找到成才的出口,可以不以成绩论英雄,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展现的平台和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四是实现教育生态和谐统一,学校办学方向明确,教师教育方法得当,师生关系融洽,家长认可配合支持,学校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可协调的健康发展。
二、使命使然:实施“成功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成功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小切口进入,简单易行,因而对薄弱高中学校来说,更容易掌握和实现。在推进“成功教育”的路程中。需要做到方向明确、方法合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整体规划德育教育体系。首先从对学生实施正确、先进的德育教育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知道对错、规范行为、克服恶习。其次围绕三年德育体系构建制定整体规划,明确三年期间每年的德育路径、方法和措施。学校采取为每个学生编写德育手册的形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活动,班主任一对一帮扶等形式,不间断地进行灌输和引导:通过采取全员育人导师制,划出小学生的引导单元,让每个老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德育导师。通过正确的思想、方法、目标引领,让每个老师全力以赴地投入,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及时做到与学生沟通。
二是着力培育学生十二种习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校按照“六大环节”、“三大黄金法则”,强调学生“十二大”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有计划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的习惯、良好作业的习惯、复习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深入思考的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错题管理的习惯、难题管理的习惯、试卷分析的习惯等。实施过程中学校时刻关注、认真分析、及时调整、注重实效。针对学生每个时期的心理品质与学习状况,及时推出切合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教学策略。通过制定《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施指南》《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分标准》,以及《学校文明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构建“学校领导一政教处一级部一班主任一任课教师一学生干部”塔式管理网络,层层督促、逐级落实,促使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同时,为了保持习惯培养的持续性,学校按照量化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分层次、分阶段地严格考评。对学生和班级的考核:学校每周评选“学习之星”并为之挂星、戴光荣花。每周导师谈话、学情会商,每月举行一次“学习之星”和“学习小组之星”表彰大会,将各班级的量化积分纳入月度班级考评。对教师则实施月考核制度:每月对教师的学案数量、质量、作业批改、导师谈话、学情会商、考试成绩等多个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并结合导师工作内容的每周随机抽查结果,进行排序与奖惩,同时将每学年的个人量化积分作为教师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在单元组层面,学校制定单元组竞赛办法,鼓励各单元组之间开展竞赛。学校每月拿出三千元奖金,对成绩优秀的前两个单元组的全体导师予以表彰、奖励。
三是构建高效课堂、整体课堂。从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专业设置。量身打造优质课程。根据学生爱好和学生基础,确立课题方向,采用分类、分层方式进行教学设置,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适应学生要求,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新课程理念。实行学科思想的整合,构建集“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于一体的“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模式”,秉持以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共同成长”的生态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全面、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堂目标。
四是学科深度融合。任何学科都能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学校加大在学科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力度,根据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校内外资源等,科学规划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成为育人载体,为学生成长发挥作用。针对学生行为习惯薄弱,当代学生传统美德缺失,学校组织编写《国学经典》《学法指导》《道德教育与实践》等多种教材,编写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主体的“国学经典”课程,并在每届高一年级全部开设,对学生进行授课式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大大加强全体师生的德育参与意识和自觉性。
三、走向必然:实施“成功教育”的方向和梦想
实施“成功教育”,让薄弱高中学校更加“以人为本”,因生而宜地开设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方向,为他们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实现学有专长,找到实现社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平台。
一是塑造多元成长体系,让每个学生首先成人。“成功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管以前学习成绩如何,只要自己在不断努力,就能有所成功。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不断创设机会,通过开设社团、专业特长兴趣小组,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认真组织开展活动等,让学生体验多元化学习的快乐。逐步实现的每一个小目标,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小成功中逐步坚信自己,坚信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二是塑造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必然成功。以往的评价往往有着这样的不足,即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这就使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得不到鼓励,从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支配下,一再失败的学生无法发现自己、激励自己,失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必须实行适应学生起点、鼓励学生进步的评价。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进步。通过为学生找优点,从而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发掘原动力。其次是评价的标准要坚持以个体为主。这是由于大班集体授课所造成内部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要每一个体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那么学生一定会达到乃至于超过社会的标准。再次是评价宜粗不宜细,要以模糊为主。以分等为目的精确的评价。将导致更多学生的失败。其实日常的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大致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不具备分等的功能。最后是要多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在现实评价中,教师习惯于评价学生,很少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而评价的根本则在于每一个学生学会在群体中正确评价自己。
三是塑造多元目标体系,让每个学生走向成才。教育不能仅仅注重外在价值——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对成绩好的学生。学校鼓励引导考入本科院校;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为他们搭建平台,制订完善的艺体特长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班主任、家长、学生三方会谈,为学生准确定位,量身打造发展计划;对那些有执着精神、动手能力强,以及有一定学习成绩的学生,引导参加春季高考;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在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选择符合自己兴趣、专长的高等职业学校。通过这样的目标引领,在三年之后,学生都能顺利、健康、正常地告别高中阶段,走向属于自己选择的大专及本科院校,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不同的社会所需人才。而这三年也为他们终身发展、兴趣培养、职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信,同样,让一所薄弱高中学校在内因裂变中找到发展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