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辉
摘 要:创新是科技时代竞争的核心,创新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单一而封闭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一代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然而,要达到教学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发表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思维火花的闪现。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理解和信任,让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充满阳光和幸福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自由,同时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从而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提供其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从教学目标的搜索到课文的整体感知,从文章的品析到作文的写作,从知识的巩固迁移到检测补漏,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个体组成小组集体讨论完成,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潜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二、发挥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主创新呢?一是要扩大教材和生活内容,加强开放性。如在作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自主采集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写人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撷取生活中身边的故事,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等熟识的素材,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抒发真情实感,认识亲情、友情,在生活中明理,在生活中成长。”而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落后的作文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天空,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较多的、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结果只能硬着头皮,胡编乱造,通篇是无奈、荒诞的谎言。为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广阔的时空,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要给学生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联系生活,激发灵感。二是要放开学生手脚,使其发挥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性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让学生想说就说,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想说时,要鼓励质疑,要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课前、课中、课后都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价值大小,都应给予肯定,保护其积极性,还要做好解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想说时还要引导求异,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那种给学生作固定答案,所有学生都聚合于常规思维的训练方式。如《愚公移山》教读后,我们可抛出“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要移山?”问题一出,学生各持已见,争论不休。经教者引导,在自主探究中,大家明确了本文是借事说理的这一说法。类似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路异常开阔、灵活,他们那独到的见解,正是我们素质教育课堂中所迫切需要的。至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教学中就应更好地体现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现实生活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的学习能够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歌曲或者诗词以及幽默故事等,对课堂进行引入。语文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倡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所领悟。
四、鼓励学生质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思维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了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质疑,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时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问题答案,获取新知识,提出新见解,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剥夺学生深思、质疑、探索的权利。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和继续探求的欲望。这样,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智力,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内外结合,并且还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实现学生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