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
“目前我国乡村就业人员高达3.7亿人,但他们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劳动时间利用不很充分,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出发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在2016首届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2016年9月11日,“创业创新·不忘初心”——2016首届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举行,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主持了开幕式。
据悉,201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到242万,共创办26.07万家小微企业。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二次创业的重要力量。
新政策红利将释放
“中央明确提出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实现这个目标,农民工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张来明称。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当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短版形成了互补效应。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再出发,出现了一股新潮流。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介绍,截至2015年底,创业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0余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7.9万家。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在论坛上透露,根据农业部调查,近5年农民工和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50万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的迁移的规律。”孙中华表示。
据他透露,农业部现正在联合有关部门起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的政策意见》,筹备成立推进协调领导小组,以此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
农民工返乡助力小城镇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卢中原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中国的农民工返乡和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融合在一起的新发展路径。
“中国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这条路子是对的,但一定看到不同的地域要因地制宜。”卢中原说,一些地方急于招大项目,大企业在本地建园区,最后引进来的东西却没有市场。
“扶贫需要精准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条实实在在拉动当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卢中原评价到。
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主席兼理事长刘坚同意这一观点:“小城镇发展不起来,面临的问题是谁来建设小城镇?实际上,农民工在城里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积累后,重新回到农村创业,将是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新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中西部的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拐点正在到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衣食住行基本满足后,旅游休闲的需求凸显了,这就为中西部地区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需求。”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陈建光则提出,返乡创业要培育多种经营主体。“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开放式的生产,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不但要当家庭农场主,还要当农产品加工的老板,当电商的老板,从多要素发力,助推返乡创业。”
金融创新破解瓶颈
“汇川区一直致力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典型,被誉为中国农民工返乡政策的发源地。”姜世甫说。
遵义市汇川区区长郭正勇介绍,截至目前,遵义市汇川区共有农民工创业户数12064户,占返乡农民工的58%,累计带动就业人数47526人。
据他介绍,汇川区委区政府依托贵州省“雁归兴贵”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多方鼓励、积极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汇川特色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创新金融服务,巧做化解瓶颈的‘除法。”郭正勇说。
具体而言,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创新采取“政府、农民工创办企业、银行、贫困户”合作新模式,上半年共发放“特惠贷”1.43亿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个体工商户,给予每户10~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区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贷款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
“我们还设立创业专项基金,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注入担保基金965万元,共计发放涉农贷款431户3755万元,其中涉农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5户880万元。”郭正勇介绍称。
在本次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发布成立中国农民创业创新联盟倡议书,该联盟将以服务农民创业创新为使命,充分发挥服务平台和沟通桥梁的作用。此外,来自四川郫县、吉林双阳、新疆乌鲁木齐等典型代表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创业经验。
据悉,本届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国家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中共汇川区委、汇川区人民政府承办。国务院有关部委、国家农业科研院校和北京、河北、山西、青海、云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全国各地的优秀农民工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